1. 程式人生 > 其它 >大家都在聊內卷,究竟內卷是什麼意思,網際網路行業真的內捲了麼?

大家都在聊內卷,究竟內卷是什麼意思,網際網路行業真的內捲了麼?

閒來無事,日常吹水。

這幾年內卷這個詞變得很流行,我經常在知乎裡的各種網際網路行業相關的問題當中看到。總是被拿來解釋競爭激烈的就業行情以及指責大環境的糟糕。那麼內卷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的網際網路行業真的內捲了嗎?

內卷究竟是什麼意思

內卷內卷,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內卷這個詞是個舶來品,原本指的是復舊的收縮或者是器官恢復到原來的尺寸,後來被用來指一種社會或者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之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成另一種高階模式的現象。我個人覺得和中產收入陷阱的意思有點像,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再往上上不去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舉個生動的例子,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就是一種內卷的制度。因為古代中國平民逆襲只有科舉做官這一條路,科舉三年舉辦一次,兩榜進士可能才一二百人,人數都是固定的,一個朝代兩三百年基本上不會大變。但是隨著天下承平日久,休養生息人口越來越多,參加科舉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到了後來,想要金榜題名、狀元及第,光有才學肯定是不夠的。字要寫得工整好看,出身要好,甚至相貌也不能太醜,不然皇帝看了不喜歡也沒戲。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搜下明朝的狀元卷,通篇文采斐然,字型工整,竟然還沒有一個錯別字。

也就是說由於競爭過度激烈,使得選拔逐漸有些偏離原本的初衷,因為可選的人太多了。基本的標準已經不足以滿足篩選了,所以就需要引入其他的篩選標準,哪怕是和初心不吻合的標準,甚至是不那麼可靠的標準。

內卷是由於拓張的停止

拿古代科舉一對比,我們基本上就明白了內卷的意思。坑就只有那麼多,但是競爭者越來越多,使得競爭激烈到有些畸形。那麼自然對於底層的學子而言,出頭的概率變得更加渺茫。

但是為什麼會出現內卷呢?其實也容易想明白,是因為拓張停止了

歷史課上分析古代王朝的更替,總會提到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併。老百姓無立錐之地,選擇走上極端反抗的道路,使得原本的王朝被推倒重來。土地兼併其實也是手遊轉讓平臺地圖內卷的過程,但它是內卷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並不是到了王朝末年才開始兼併土地貧富差距加大的,實際上土地兼併這個問題貫穿始終。只不過在王朝誕生初期,由於之前的戰亂,使得大量的土地荒廢,政府有很多田可以分,只要願意勞作總不至於被餓死。說白了,就是供給遠大於需求,即使貴族們兼併了大量土地,也能保證底層老百姓還能分到點,不至於一無所有。

不僅中國如此,羅馬也是一樣。羅馬帝國輝煌一時,後來沒落本質也是財政問題。之前一直靠戰爭掠奪彌補羅馬人高福利帶來的壓力

,當後來打不過滿族拓張停止的時候,內憂外患就一起來了,再趕上一點天災人禍,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有人把現在的美國比喻成新羅馬,類比得很好,大家感興趣可以研究研究這塊,很有意思。

總結一下,當對外拓張停止,增量遊戲變成存量遊戲的時候,就意味著內捲開始了。

網際網路行業內捲了嗎?

扯了這麼多淡,回到實際,那麼現在網際網路行業的內捲開始了嗎?

很不幸,已經開始了。

稍微瞭解一點現在行情的同學應該都知道,網際網路行業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從增量遊戲到存量遊戲的轉變。好訊息是這個轉變已經快結束了,但是還沒有完全結束,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最後但是並不短的機遇視窗。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我剛畢業的時候,全國真正稱得上大公司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就只有BAT,但是四年過去了,2020年了,這個梯隊增加了不少。比如頭條異軍突起、美團蓄勢待發,還有拼多多、快手等一眾公司,整個行業要比四年前發達很多。

四年前在杭州找份工作,除了阿里就是網易,現在已經悄然多了很多選擇。多了快手、頭條,未來可能還會更多其他的大公司。這也是網際網路行業的特質,因為網際網路並不是單一的行業,其實是依託傳統行業的。也就是說隨著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的結合,經常可以找到新的增長點,既然有增長點也就是有拓張的機會。

比如百度的搜尋、阿里的電商、騰訊的社交,但後來智慧機普及了,網路發達了,流量多了,人們看直播和短視訊的需求被挖掘了出來,成就了抖音、快手。如果未來5G網速進一步加快,可能又會有其他的需求被髮掘,那麼必然也會有新的公司因此崛起。雖然網民們的數量已經很難增長了,新使用者已經基本沒了,但這些潛在的機遇還沒被髮掘結束,應該還會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也有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也說不定。

網際網路行業開始內捲了,但它還沒有開始惡化,並且這種情況應該會持續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這是一個警鐘也是一個機遇。

我個人的看法

身處這個時代,很多問題我們無能為力。但無能為力並不等於什麼都做不了,相反,我覺得我們普通人也是大有可為的。

首先是放平心態少一點關注外在環境,多一點關注自身。行業變化趨勢對於個人的影響可能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大,行業拓張有所減速,不代表應聘者就開始水深火熱了。

畢竟招聘的崗位數量在增加,而不是在減小。只是因為堰塞湖效應,使得多了一些原本不會入局的競爭者,也就是說是競爭變激烈更多是因為競爭的人數變多了,而不是標準提升了。但本質上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並沒有顯著增加,競爭再激烈也是有限的,想轉行也是要資本的,也是有門檻的,因此競爭者再多也遠遠沒有達到離譜的程度。

大環境是有惡化的趨勢,網際網路也一點點開始了內卷,但這並不意味著進不了BAT的人就是因為內卷,也並不意味著這幾年簡歷都沒過的人早生幾年就可以順利入職。更不意味著HR或者是公司對於候選人的要求開始走極端,開始要求一些沒有道理的內容。大部分情況下,幾年前能進BAT的,今年也一樣可以。環境的變化也許只佔20%,千萬不要被它吸引走了80%的注意力。

其次是努力爭取,既然競爭有愈發激烈的趨勢,恰恰更加體現了實力的重要。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無論是當年擁抱變化的阿里實習生,還是我身邊我覺得為人靠譜,專業紮實的同學、朋友。基本上都已經在BAT之中或者已經從BAT出來了,少部分還沒有進入的,我覺得他們想去的話也是時間問題。雖然競爭的人變多了,但是機會的大門還是很寬敞的,有實力的人被埋沒的真的還是比較少的。

最後,保持警覺,尋求其他可能。網際網路行業總在談35歲職業危機,但很多身處危機當中的人也是真的沒有危機意識,沒有想到今天還歲月靜好,明天就處處殺機。但是我們可以多想一層,我們可以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為未來佈局。比如我們可以開啟第二職業,也可以學習理財、投資,不一定非要財富自由或者是副業變主業,但至少為未來多留一份可能。如果發展的好,它就是一個你意想不到的機會,如果反響平平,至少也可以做個退路。

只要你願意思考,除了僅僅抱怨內卷這一點之外,我們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之前有一句名言是說,成功者往往將成功歸結於運氣和環境,把失敗歸結於自己,而失敗者恰恰相反。有些雞湯的嫌疑,但也是很有道理的。在這個浮躁並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的確需要仰望天空,瞭解大局勢的變幻,但更多的時候也需要低頭拉車,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

在關於內卷這個問題下輪子哥的回答非常好,他說:

報名的人多不代表競爭激烈,很多人其實都是在浪費時間。10年前我參與招聘的時候,聽說參加筆試到最後拿offer的人只有千分之2還是多少,但是連交大專場都有一半人沒做出來氣泡排序,可見大家都只是在投著玩的,互相浪費時間而已。

10年前如此,10年後也一樣,有一個朋友面試的時候很喜歡問LeetCode的原題,但哪怕是第一題的原題,能答出最優解的,也不超過一半。對於這一半人來說,他們不能通過面試是因為競爭激烈嗎?是因為環境內捲了嗎?

我想,至少他們是沒有資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