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其它 >從FCN/U-Net看CNN影象語義分割經典方法

從FCN/U-Net看CNN影象語義分割經典方法

FCN/U-Net真的典中典

從FCN/U-Net看CNN影象語義分割經典方法

FCN論文地址:FCN paper

FCN原作程式碼:FCN github

影象語義分割(Semantic Segmentation)是影象處理和是機器視覺技術中關於影象理解的重要一環,也是 AI 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語義分割即是對影象中每一個畫素點進行分類,確定每個點的類別(如屬於背景、人或車等),從而進行區域劃分。目前,語義分割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無人機落點判定等場景中。

而截止目前,CNN已經在影象分類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湧現出如VGG和Resnet等網路結構,並在ImageNet中取得了好成績。CNN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多層結構能自動學習特徵,並且可以學習到多個層次的特徵:

  1. 較淺的卷積層感知域較小,學習到一些區域性區域的特徵;
  2. 較深的卷積層具有較大的感知域,能夠學習到更加抽象一些的特徵。

這些抽象特徵對物體的大小、位置和方向等敏感性更低,從而有助於分類效能的提高。這些抽象的特徵對分類很有幫助,可以很好地判斷出一幅影象中包含什麼類別的物體。影象分類是影象級別的!

與分類不同的是,語義分割需要判斷影象每個畫素點的類別,進行精確分割。影象語義分割是畫素級別的!但是由於CNN在進行convolution和pooling過程中丟失了影象細節,即feature map size逐漸變小,所以不能很好地指出物體的具體輪廓、指出每個畫素具體屬於哪個物體,無法做到精確的分割。

針對這個問題,Jonathan Long等人提出了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用於影象語義分割。自從提出後,FCN已經成為語義分割的基本框架,後續演算法其實都是在這個框架中改進而來。

FCN改變了什麼?

對於一般的分類CNN網路,如VGG和Resnet,都會在網路的最後加入一些全連線層,經過softmax後就可以獲得類別概率資訊。但是這個概率資訊是1維的,即只能標識整個圖片的類別,不能標識每個畫素點的類別,所以這種全連線方法不適用於影象分割。

而FCN提出可以把後面幾個全連線都換成卷積,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張2維的feature map,後接softmax獲得每個畫素點的分類資訊,從而解決了分割問題,如圖4。

FCN結構

整個FCN網路基本原理如圖5(只是原理示意圖)

  1. image經過多個conv和+一個max pooling變為pool1 feature,寬高變為1/2
  2. pool1 feature再經過多個conv+一個max pooling變為pool2 feature,寬高變為1/4
  3. pool2 feature再經過多個conv+一個max pooling變為pool3 feature,寬高變為1/8
  4. ......
  5. 直到pool5 feature,寬高變為1/32。

那麼:

  1. 對於FCN-32s,直接對pool5 feature進行32倍上取樣獲得$32\times $upsampled feature,再對$32\times $upsampled feature每個點做softmax prediction獲得$32\times $upsampled feature prediction(即分割圖)。
  2. 對於FCN-16s,首先對pool5 feature進行2倍上取樣獲得\(2\times\)upsampled feature,再把pool4 feature和\(2\times\)upsampled feature逐點相加,然後對相加的feature進行16倍上取樣,並softmax prediction,獲得\(16\times\)upsampled feature prediction。
  3. 對於FCN-8s,首先進行pool4+\(2\times\)upsampled feature逐點相加,然後又進行pool3+\(2\times\)upsampled逐點相加,即進行更多次特徵融合。具體過程與16s類似,不再贅述。

作者在原文種給出3種網路結果對比,明顯可以看出效果:FCN-32s < FCN-16s < FCN-8s,即使用多層feature融合有利於提高分割準確性

什麼是上取樣?

說了半天,到底什麼是上取樣?

實際上,上取樣(upsampling)一般包括2種方式:

  1. Resize,如雙線性插值直接縮放,類似於影象縮放(這種方法在原文中提到)
  2. Deconvolution,也叫Transposed Convolution

什麼是Resize就不多說了,這裡解釋一下Deconvolution。

對於一般卷積,輸入藍色\(4\times 4\)矩陣,卷積核大小\(3\times 3\)。當設定卷積引數pad=0,stride=1時,卷積輸出綠色\(2\times 2\)矩陣,如下圖。

而對於反捲積,相當於把普通卷積反過來,輸入藍色\(2\times 2\)矩陣(周圍填0變成\(6\times 6\)),卷積核大小還是\(3\times 3\)。當設定反捲積引數pad=0,stride=1時輸出綠色\(4\times 4\)矩陣,如下圖,這相當於完全將圖4倒過來(其他更多卷積示意圖點這裡)。

傳統的網路是subsampling的,對應的輸出尺寸會降低;upsampling的意義在於將小尺寸的高維度feature map恢復回去,以便做pixelwise prediction,獲得每個點的分類資訊。

上取樣在FCN網路中的作用如上圖,明顯可以看到經過上取樣後恢復了較大的pixelwise feature map(其中最後一個層21-dim是因為PACSAL資料集有20個類別+Background)。這其實相當於一個Encode-Decode的過程。

具體的FCN網路結構,可以在fcn caffe prototext中查到,建議使用Netscope檢視網路結構。這裡解釋裡面的難點:

  • 為了解決影象過小後 1/32 下采樣後輸出feature map太小情況,FCN原作者在第一個卷積層conv1_1加入pad=100。
layer {
  name: "conv1_1"
  type: "Convolution"
  bottom: "data"
  top: "conv1_1"
  param {
    lr_mult: 1
    decay_mult: 1
  }
  param {
    lr_mult: 2
    decay_mult: 0
  }
  convolution_param {
    num_output: 64
    pad: 100             # pad=100
    kernel_size: 3
    stride: 1
  }
}

考慮如果不在conv1_1加入pad=100,會發生什麼?

假設輸入影象高度為h。由於VGG中縮小輸出feature map只在pooling層,經過每個pooling後輸出高度變為:

\[\begin{matrix}pool1&h^1=(h-2)/2+1=h/2\\pool2&h^2=(h^1-2)/2+1=h/2^2\\...&...\\pool5&h^5=(h^4-2)/2+1=h/2^5\end{matrix} \]

很明顯,feature map的尺寸縮小了32倍,接下來是fc6卷積層:

layer {
  name: "fc6"
  type: "Convolution"
  bottom: "pool5"
  top: "fc6"
  param {
    lr_mult: 1
    decay_mult: 1
  }
  param {
    lr_mult: 2
    decay_mult: 0
  }
  convolution_param {
    num_output: 4096
    pad: 0
    kernel_size: 7
    stride: 1
  }
}
\[\begin{matrix}fc6&h^6=(h^5-7)/1+1=(h-192)/2^5\end{matrix} \]

如果不在conv1_1加入pad=100,那麼對於小於\(192\times 192\)的輸入影象,在反捲積恢復尺寸前已經feature map size = 0!所以在conv1_1新增pad=100的方法,解決輸入影象大小的問題(但是實際也引入很大的噪聲)。

  • 由於FCN在conv1_1加入pad=100,同時fc6卷積層也會改變feature map尺寸,那麼真實的網路就不可能像原理圖3那樣“完美1/2”。

那麼在特徵融合的時候,如何保證逐點相加的feature map是一樣大的呢?這就要引入crop層了。以fcn-8s score_pool4c為例:

layer {
  name: "score_pool4c"
  type: "Crop"
  bottom: "score_pool4"  # 需要裁切的blob
  bottom: "upscore2"     # 用於指示裁切尺寸的blob,和輸出blob一樣大
  top: "score_pool4c"    # 輸出blob
  crop_param {
    axis: 2
    offset: 5
  }
}

在caffe中,儲存資料的方式為 blob = [num, channel, height, width],與pytorch一樣

  1. 而score_pool4c設定了axis=2,相當於從第2維(index start from 0!)往後開始裁剪,即裁剪height和width兩個維度,同時不改變num和channel緯度
  2. 同時設定crop在height和width緯度的開始點為offset=5

不妨定義:

crop_w = upscore2 blob width
crop_h = upscore2 blob height

用Python語法表示,相當於score_pool4c層的輸出為:

score_pool4c = score_pool4[:, :, 5:5+crop_h, 5:5+crop_w]

剛好相當於從score_pool4中切出upscore2大小!這樣就可以進行逐點相加的特徵融合了。

U-Net

U-Net原作者官網

U-Net是原作者參加ISBI Challenge提出的一種分割網路,能夠適應很小的訓練集(大約30張圖)。U-Net與FCN都是很小的分割網路,既沒有使用空洞卷積,也沒有後接CRF,結構簡單。

整個U-Net網路結構如上圖,類似於一個大大的U字母:首先進行Conv+Pooling下采樣;然後Deconv反捲積進行上取樣,crop之前的低層feature map,進行融合;然後再次上取樣。重複這個過程,直到獲得輸出\(388\times 388\times 2\)的feature map,最後經過softmax獲得output segment map。總體來說與FCN思路非常類似。圖7

為何要提起U-Net?是因為U-Net採用了與FCN完全不同的特徵融合方式:拼接!

與FCN逐點相加不同,U-Net採用將特徵在channel維度拼接在一起,形成更“厚”的特徵。所以:

語義分割網路在特徵融合時也有2種辦法:

  1. FCN式的逐點相加,對應caffe的EltwiseLayer層,對應tensorflow的tf.add()
  2. U-Net式的channel維度拼接融合,對應caffe的ConcatLayer層,對應tensorflow的tf.concat()

相比其他大型網路,FCN/U-Net還是蠻簡單的,就不多廢話了。

總結一下,CNN影象語義分割也就基本上是這個套路:

  1. 下采樣+上取樣:Convlution + Deconvlution/Resize
  2. 多尺度特徵融合:特徵逐點相加/特徵channel維度拼接
  3. 獲得畫素級別的segement map:對每一個畫素點進行判斷類別

看,即使是更復雜的DeepLab v3+依然也是這個基本套路。

本文來自部落格園,作者:甫生,轉載請註明原文連結:https://www.cnblogs.com/fusheng-rextimmy/p/1545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