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網際網路又有了用傻「嗶—」罵人的權利。
最近網上衝浪發生的大事件太多了,把國家整治網際網路的各個事情拉出來甚至可以整合出一篇爽文合集。
未成年人上網受限,嚴管以飯圈為首的各個圈子,禁止明星選秀節目……
但其中有一條關於網路用語的新聞,聽上去令人頗為不解,甚至可以說有點魔幻:百度貼吧不再遮蔽違禁詞——“傻逼”。
事情的起因就如新聞所言,百度貼吧為了響應新華社關於汙名化“傘兵”一詞的文章將“傻逼”一詞給放出來了,可是仔細一想,這兩件事好像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邏輯關係。
不僅沒有直接關係,還有被衝的風險,比如聯絡到此前國家禁止“娘炮”審美觀的形成,網際網路上出現的這種觀點:
百度貼吧為什麼要如此多此一舉,直接像其他網際網路平臺一樣將傘兵列入敏感詞庫不好嗎?此前像是yyds這樣的詞語央媒也經常在使用,可是為什麼近期突然對傘兵下手?
要回答甚至解釋清楚這些問題,或許要從“語言汙染”這個角度來聊聊當下網際網路網民們最愛使用的各種梗開始。
中國的網際網路語言文字運用,有兩大奇觀,一個是字母縮寫,另一個是諧音梗。
前者一般只在固定圈子裡使用像暗號故而拋開不談,後者則經梗文化和破圈層的傳播,活躍在中國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隨便例舉幾個,像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大司馬的“蕪湖”起飛,“肉蛋蔥雞”,就是標準的諧音梗。
“蕪湖”一梗最先由來於英雄聯盟主播炫神的口頭禪“嗚呼”,而由於他的粉絲和主播蕪湖大司馬有一定的交集,被粉絲諧音為“蕪湖”。
當然了,早期貼吧就出現了“飛蝗蕪湖”通“非黃勿護”的諧音用法,指小吧不要誤刪帖。類似的因為諧音+梗而遭殃的地名還有因網路用語“繃不住了”而諧音出“蚌埠住了”的蚌埠;因網際網路平權運動而被諧音“平泉”的城市平泉……
在使用這些諧音梗的時候,絕大部分人並不會意識到蕪湖是一座氣候宜人的通商口岸,也不會意識到蚌埠是一座由珍珠起家的碼頭轉型工業城市,平泉是有著美味羊湯養育了一方人傑的美麗土地。
梗是資訊濃縮的精華,但這些資訊的存在本身對不熟悉這些城市的人來說,就是對城市的資訊擠壓,像這樣本身的資訊被梗而擠壓的城市例子,更狠的就是曹縣。
在網際網路娛樂狂歡而造就的梗中,曹縣成為了宇宙的中心,在曹縣買十斤牛肉九斤都是牛逼,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不過是曹縣四環罷了。
即便網際網路上有曹縣人表達過,真實的曹縣根本就不是那樣,在這樣的梗中聽起來就像是嘲諷曹縣一般,但用這樣的梗狂歡的人群根本就不會理會這樣的聲音。
誠然,在越來越忙碌的當下,使用梗來進行高效的交流是網際網路時代必然的選擇,但像是這樣被梗擠壓了原有的含義的詞語,只會越來越多,而對於原有意義的擠壓與取代,是“語言汙染”的第一步。
那麼用梗來對話和交流,有什麼害處?
在之前王思聰“想你的夜”那個大瓜中,就曾有人表達出“舔狗”這種娛樂化表達的梗詞語,忽視了王思聰和孫一寧雙方身份權利的不對等,並且消解了性別暴力的嚴肅性。
網際網路善於創造新的詞彙,而這些詞彙都有這樣的特徵:它們簡單易懂,符號化便於記憶,即便是第一次見到的人都能夠迅速理解,但他們所要概括的物件卻是人或是社會這樣複雜的客體。
舔狗,只要某一方向另一方示好,求而不得,那便是舔狗;渣,只要做出了倫理道德上不被認同的事情,那便是渣;帶節奏,只要看到並發表了想法,那就是帶節奏。
就連這次被貼吧放出的“傻逼”一詞,在貼吧上也有這麼一個名梗:用“傻逼”兩個字就能總結的事,我為什麼要用一堆話跟你多嗶嗶?
這些詞語看起來非常正確,但並沒有表達足夠多的有效資訊,從而導致了語言豐富性的喪失,況且,人們真的有做好在網際網路時代和成千上萬的陌生人打交道的準備嗎?
包容他人不同觀點的胸懷,與他人共情的心理,還有每日三省吾身主動反思在自己身上找問題的自覺,缺少一個都會使得理智的對話難以進行,而公共空間中理智的對話要在這個基礎上加上這樣的流程:分析事實、提煉觀點、為觀點辯護尋求認同……
想想就會覺得非常困難吧,只要說一句話“帶節奏”“歪屁股”和“夾帶私貨”這樣的帽子就扣上來了,甚至“扣帽子”本身也是空洞且非黑即白的,也會阻礙正常的語言實踐,而扣別人帽子的人極難去思考這些。
而這就是當下網際網路環境“語言汙染”真正恐怖的地方。
空氣的汙染是可見的,語言的汙染並不可見卻處處體現
如果使用的梗是無害的還好,但如果使用的梗是狹隘且空洞的話,詞語本身的意義就會讓基於事實和邏輯的對話變得難以進行,又將基於身份、態度和立場的互相詰問變成了唯一的對話方式。
人類是在不同的思考維度間不斷搖擺的生物,卻在語言的空洞中被消解了一切個性化的含義,只剩下簡單且立場化的是或不是,並開始影響我們思考的能力,剝奪了我們閱讀理解和精確表達的能力。
要解決“語言汙染”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辦?
討論語言是否需要保衛這件事情聽起來有些可笑,在這個娛樂至死,意義被消解和解構,只剩下節奏和吃瓜的世界中追求一套精準卻複雜的語言體系則聽起來像是無用功。
在當下的語言體系中,語言越來越精簡,使用梗來做交流是時代的大潮流,但梗本身更多的被使用在亞文化圈層中,比如源自飯圈的“帶節奏”、“控評”,源自抽象圈子的emoji對話,源自手遊圈子的“XX衛兵”“魔怔人”……
這些梗本身並沒有太多的資訊表達,大多都用於維繫小範圍的圈層聯絡,但當大眾接受和效仿之後,梗本身乾癟的意義和背後對於交流的不屑,才變成了“語言汙染”的真凶。
必須要承認的是,整治語言汙染,已經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需要社會各階層人士共同參與的社會工程,只有個人的努力和時代的程序相結合,才能開始去解決這個問題,而語言汙染這個隨時都會發生的問題甚至在技術越來越發達的未來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
回到百度貼吧把“傻逼”一詞放出禁詞庫,如果要講這件事有什麼好處,那條微博下的回覆能夠找出來一堆。
但比起這些好處,還有些更貼近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東西,說到底,對於個人而言如何去對抗這些語言汙染無非就三個詞語。
邏輯思考,與人為善,好好說話。
真正要在去踐行這些,意味著要在精神世界中將自己從舒適區裡剝離出來,去壓抑自己的放縱慾望,直面他人或許並不在同一個層次的邏輯能力和毫無保留的惡意,彷彿就像是和這個世界背道而馳,像個“傻逼”一般。
可當個“傻逼”又有什麼不好呢?這個世界的變革就是從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開始,而當逆境到來,更有無數人選擇迎難而上。
語言和行動一樣,也是決定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位置的重要標識,從來也沒有人要禁止玩梗,要禁止玩的是低俗汙名化或者毫無意義的爛梗。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用邏輯思考和言行守護語言的生命力,就是對自己和社會最好的負責。
畢竟,行使罵人的權利和守護別人用準確的語言去罵人的權利,顯然是後者要更酷一些。
文章轉載自小黑盒-情報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