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活在當下,治好你的囤積病

活在當下,治好你的囤積病

促銷 新的 並不是 閱讀 所有 個人 蘋果 認識 參加

以前你總是喜歡囤積東西:買一大堆書但幾乎不看,認為“以後會看的”;物品打折促銷,覺得好就買一堆,堆在家裏的東西越來越多,舊的沒用完,還在不停買新的,認為“以後會用的”;各種銀行卡、會員卡,優惠卡,那種只會去一兩次的地方,也要辦張卡,認為“將來總會用得著的”;出去旅行玩,見啥拍啥,拍上一大堆照片,認後是美好的記憶,可過後再也沒時間整理細看。

不僅囤積東西,還喜歡囤積信息。每次在網上看到一些不錯的文章,被標題吸引之後,每次都打開只看看前面一小部分就直接把這篇文章放進收藏夾,想等以後有時間了再好好看,結果往往沒看。漸漸的形成了只收藏不閱讀習慣,在翻看那些文章的時候似乎並不是為了去看文章本身,而是以判斷這篇文章是否有收藏價值為動力在閱讀,並活在對未來的焦慮當中。

雖然這種焦慮感是自己的一種習慣性思考路徑創造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虛假的,但因為這種焦慮感而錯失掉的卻是每一個實實在在的當下。

從更廣的角度講,你還囤積關系。總想著找各種群、參加各種活動,盡可能多的認識人,並判斷起是否可放入自己的“收藏夾”,而不想花太多時間精力在別人身上,不去真正關註眼前的人,不用心去經營與別人的關系。囤積了很多群、很多網友,卻沒多少真正的交流。看起來人脈很廣,三教九流無所不識,微信通訊錄裏有幾千個好友,可是淩晨三點突然醒來無法入睡時,在手機裏卻找不到一個能無所顧忌撥過去說說心裏話的號碼。漸漸的忘記了生命的本質,越是囤積關系,越感覺孤獨。

你以為東西囤積起對你的生活沒造成什麽巨大影響,但所有的囤積都會造成你註意力的牽扯。

註意力就是生命力,你關註什麽就會得到什麽,分散你註意力的東西越多越瑣碎,你的力量感就喪失的越多。

因為囤積,我們不停的錯過現在,錯過這一刻的美景、美文,錯過來得到我們身邊的人或事。小時候,家裏如果買了一箱蘋果,老人總是先挑爛的吃,可是往往原來的爛蘋果還沒吃完,新的爛蘋果又出現了,所以就永遠在吃爛蘋果,因此我們應該扔掉爛蘋果,挑好的吃。如果你過去生活中已經有爛蘋果了,怎麽辦?

該扔的扔掉,該送的送走,把已經發生的對自己沒有幫助的東西清理出自己的生活,無論是某樣東西,還是某個人,某段關系,某種過去的自己,統統都送走。

無論你在囤積什麽,都要記得,越囤積,越匱乏。不要總擔心自己的未來,想著“以後有用”,而是要關註現在,活好當下。哪裏有什麽未來,所有的未來都是以當下的狀態出現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的,我們真正能擁有的永遠只有此時此刻。

當下是沒有煩惱的,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要麽我們活在對過去的懊惱不甘當中,要麽活在對未來的焦慮恐懼當中,一旦掉進這種狀態,自信,開心,美,行動,享受等等所有可以帶來創造性改變的力量就消失掉了。

電影《重返地球》中威爾·史密斯所飾演的父親對兒子說的話,“你必須意識到恐懼不是真實的,恐懼是對未來的一種自我暗示。雖然危險是真實存在的,但恐懼與否是你的選擇。”

不要因為對未來的恐懼而消耗現在的生命,去為一個虛假的未來做囤積,每時每刻你都站在生命的分叉路口上,這一刻不同的選擇,就決定了你下一個此刻所待的地方。

活在當下,治好你的囤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