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1.定義
同理心(Empathy):
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簡單地說,就是換位思考而且能夠切實地將自己代入。
2.產品設計中的同理心
將自己當成小白用戶,來想產品是否合適。如果你是用戶,你會在意什麽,會因為什麽受到吸引;新加的功能你是否會喜歡。
3.如何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一、多去把玩各種各樣不同的APP
很多人說自己是一個APP控,但手機裝載的基本是淘寶、微信、QQ、今日頭條等常見的APP,只是在使用時長或頻率上比一般用戶要久一些。而且對於產品新人來說,這種成熟復雜的APP是很難體驗出什麽感覺或提出什麽有建設性的想法。
那麽如何去下載一些小而美的APP呢 ?我手機上目前大概安裝了接近300+APP,經常從以下渠道挑選下載。Appstore中24個類別(去除報刊雜誌)的前20個APP選擇,在Appstore精品推薦一欄中尋覓最新APP或者從最美應用、Next等平臺資訊中發現好玩有趣的APP。
挑選下載APP只是第一步,關鍵是接下來對APP進行分析記錄。不同於之前的產品大牛的推薦,我覺得如果是剛入門的產品新人一上來就開始研究揣摩APP的目標用戶群可能是什麽樣的人,核心競爭力在哪裏,主要功能的用戶場景分別是什麽等等問題,難度相對較大。
我更青睞於曾經看過的一位Facebook產品經理的觀點和方法,先把自己當一名普通用戶去體驗產品,培養自己的產品感覺。把玩體驗一個新APP的時候帶著以下一些問題。
1、體驗前
(1)這款APP是如何吸引到你的?是朋友推薦嗎?還是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這個 APP?如果是,是什麽促使你去找到這款 APP下載它?它的圖標或名字吸引了你嗎?
(2)你對這款APP的感覺如何?你覺得它會流行嗎?你對它的第一印象是什麽?你下載這個APP時看過評分、評論和描述嗎?2、初次體驗
(1)APP的開始界面或註冊體驗怎麽樣?有引導或介紹頁面嗎?
(2)APP的易用性如何?能立刻明白怎麽使用,還是要研究一下或根據引導流程才會使用。
(3)APP整體感覺如何,是否滿足了你的預期?是輕松愉悅還是因為找不到返回按鈕而很沮喪?這款 app 讓你感到更智能和高效了嗎?有沒有發現讓你驚嘆的小細節?
(4)APP體驗結束後回顧花費的時間與整個流程體驗的印象與想法。3、再次體驗
(1)你多久用一次這個 APP?什麽時候用?是什麽促使你打開它?
(2)這款 APP與其它類似 APP 相比怎麽樣?
(3)你認為這款APP 在一年後會發展成什麽樣?一段時間後去驗證自己的想法。二、多去觀察周邊的人
剛才的建議更註重於自我的親身體驗和直覺感受的培養成長。接下來的建議則註重把握身邊的可用資源,多去看身邊的人如何使用APP,多去聽身邊的人的想法意見,進而更加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心理想法。
1、用眼睛觀察
在某個APP進行大版本的升級,比如首頁UI界面的改頭換面或者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後,可以第一時間去電子應用市場查看用戶提交的評價反饋情況。收集用戶對於版本的升級有哪些看法,跟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是什麽,用戶的評價傾向於稱贊叫好還是不解謾罵。盡可能的去思考用戶提交的評價背後可能的原因,去反推APP團隊進行升級改進的立足點可能在於哪些地方,與用戶的想法是否存在矛盾或沖突。
在上下班的公交車或地鐵上,在學校的課堂或自習過程中,都可以抓住機會去觀察身邊的人如何使用手機中的APP。他們在使用某個APP的時候是傾向於單手操作還是雙手操作,喜歡觸碰還是滑動,是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務目標,操作路徑是怎麽樣的,如果碰到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當然在觀察中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以免引起他人隱私被侵犯的反感。
2、用耳朵聆聽
除了上述用眼睛看,還有註意用耳朵去聆聽,當一名安靜的傾聽者。身邊的同學或同事在使用某個APP過程中,可以結合自身的觀察發現針對於不解或疑惑進行相關提問,但也要註意以下兩點。
註意提問時不要帶引導性的用詞。比如關於O2 O產品選擇的研究中,提問采用“為什麽使用美團去找團購?”句式,而不是采用“你用美團是因為上面的團購券更便宜嗎?”這種明顯誘導式的措辭,以免影響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註意用戶是非理性人,說的與實際做的不一定一致。比如一家公司曾做過關於用戶對手機顏色偏好的問卷調查,研究表明多數用戶願意購買紅色手機,但調查結束後在選取參與調研的回饋禮物時,大多數用戶仍然選擇了黑色的手機帶走,即便是那些回答更願意購買紅色的用戶也是如此。所以調查結果還要與實踐的觀察結合再做論斷。
4.溝通中的同理心
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對方的根本訴求。PM需要面對不同崗位的同學,而這些崗位都有著各自特定的思維方式和信息理解方式,所以需要不斷的了解他們的思維角度,用對方的專業詞匯去溝通, 學會身份轉換。
註意:參考簡書的同理心內容做出的總結
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