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大學----如是我聞

大學----如是我聞

roc 無法 隨著 任務 組成 C4D 完成 fly net

關於當初

回想當時選擇專業時,數字媒體技術的數字媒體四個字引起了我的興趣。以前總感覺媒體是個很玄妙的事物,它能把所有天馬行空的想法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給觀者各異的感受和引發他們的共情。這些表現的形式和方法在我看來便是技術,技術是五花八門的,正如後來了解到這個專業其實也是方向繁多的,以至於我一度陷入迷茫自己想要的方向到底是什麽,一個人不可能什麽都淺嘗輒止,也不可能什麽都精通。經過思考以及大一對各種事物的嘗試,我發現影視和視覺方向更適合我也能讓我更加投入精力去學習和實踐。

有時要面對的事務太多或者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我就會先將它們列個清單,放在一起比較,再結合現實情況按輕重緩急以及重要程度為它們評級,等級最高的先著手去做,將他們一一理清,有條理地去完成會讓我更加安心和得心應手,正如博客A【1】中給的建議一樣

做好短期時間規劃。具體而言,要把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分成A、B、C、D四類:

A——緊迫且重要;B——重要不緊迫;C——緊迫不重要;D——不重要不緊迫。

然後按順序為每件事情安排一段專屬的處理時間。關鍵的是,一定要在專屬時間內專心致誌地做好當前的事情,不受其他任務的幹擾,這樣才能提高效率。

作為一個軟件學院的學生,很不好意思的是除了課程要求的以及練習的內容外其實自己動手寫的代碼並不多,一方面是因為對編程沒有提起很大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更願意投入精力到後期特效軟件如ae,nude和3d建模軟件如maya,c4d,houndi的學習中去。但這終歸不是理由,因為編程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必備技能,作用越來越重要,即使是這些現成工具軟件的使用當中也需要編程語言作為腳本編寫的支撐。盡管對於接觸過的語言有基本上的認識和運用,但仍然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做過最復雜的項目其實並不是用編程實現的,而是與對影視感興趣的小夥伴組成的小隊一起拍了一個劇情小短片並數字處理成了動畫,從劇本創作到後期處理全程參與,前後共歷時半年,由此獲得了一個小小的獎項,算是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

關於未來

平心而論,大學過去的兩年半的時間有很多是被浪費過去的,即便是對於自己相對精進的影像處理技能,也不能說是個中好手,需要進步的地方還有很多,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現實的實踐都只能算是半桶水,對於媒體其實想去找到更加多元而廣闊的平臺去深入學習,因此計劃之後申請創意媒體之類的mfc,之前一個已經做了語言方面的準備和考試,在申請材料遞交前還計劃接下來開始著手準備作品集,用不同的形式如processing等表現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行動力,以及在暑假及大四上進行相應的實習來增加實踐的精力和處理問題的經驗正如博客K【2】中給出的建議一樣,我認為不僅僅局限於程序員,很多工作都是如此

1. 在大學的時候盡量多地進入公司參與實際工作,一方面積累工作經驗,另一方面,提前認識工作和自己,以便畢業時更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方向。

2. 從畢業開始到畢業後至少5年內,踏踏實實地專研技術,這是一個積累過程,千萬不要把心思放在錢和職位上。錢和職位只是能力的附屬品,不要讓其喧賓奪主。 3. 從畢業後3年到7年的時間,註意學習工作當中的方法以及相關的管理和流程,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4. 30歲以前,踏踏實實地學習。學技術,學做人,學做事。30歲以後再談自己的發展。 5. 畢業後的前5年主要是量的積累,要不停地積累知識和方法。畢業後的5到10年主要是質變,應該著重於思維和想法的更新。後五年應該有很強的包容能力和接受新東西的能力,千萬不要太過固執和堅持自己的想法。 6. 換工作要“承前啟後”,前面的工作會成為後面工作的一個基礎,而後面的工作又會成為前面工作的一個很自然的延續。 7. 不要只把心思放在技術上,技術是hard skill,只要下工夫就一定會掌握。更要註意與人溝通等為人處事的soft skill上。hard skill像一個大樹的根,而soft skill則像一個大樹的枝葉。樹根是你的根基,能讓你站得很穩,而枝葉能讓你向天空伸展,獲得發展。 8. 對於程序員來說,應該始終記住,技術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通過技術能夠解決什麽樣的問題。一定經常想要解決什麽的問題,要滿足什麽樣的需求,而不是要用什麽樣的技術

關於當下

伴隨著學年的增長,課程設置的專業性和指向性越來越強,在之前基礎性課程的鋪墊下,專業課程的學習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希望自己不要照本宣科不求甚解,而是將新的知識與之前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滲透,例如上個學期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學習中運用到了高數中的傅裏葉變換的知識,假如將高數和數字圖像處理分割開來在大腦中不建立相關的聯系,那麽傅裏葉積分很難為自己所用,數字圖像處理的理解也會變得莫名其妙。

同時跳脫出日常學習之外,對於自己興趣以及誌向的技能仍要要精進,比如計劃在作品集中使用processing來表現創意,那麽當下要做的就是學習並掌握processing,理解其語法,追溯其語法本源的Java,通過其結構和語句的組織創造出有意思的媒體形式

如同博客c【3】中的方法一樣,想法是一瞬即逝的,需要抓住他們並歸納起來用不同的手段建立不同的索引使得想法變為現實

好在我在不求甚解的同時,很註意整理自己的既得知識,寫在小本子上。後來我到大四的時候,寫論文也好,考研、找工作也罷,很多知識我都是臨時突擊的——好在有這麽一本小本子,我可以按圖索驥地去深入強化當時如無頭蒼蠅般亂看的一些書。如果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打一個比方,我覺得我大三瘋狂地讀書和學習,就好比是在建索引,等大四要搜索結果的時候,就再也不需要每本書全文檢索了,直接按照本子上的索引找到當時看的書。

關於課程

博客H【4】中提到

學本科的所有知識都可以自學獲得。這些知識都是爛大街的大路貨,又不是什麽國家機密核心技術,只要你想學,沒有學不到的。

對此我並不贊同,因為大學本科的知識並不是灌註性的,不是老師將這些知識塞進我們的腦子我們只要記住了就行,而是相互交流,知識是用來傳播和理解的,假如只用來傳播,那麽知識就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無法理解的事物也可能有自己新的想法,而授課老師也可能有不同於教科書的想法和自成體系的邏輯結構,這時候就需要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課程。同時,大學的意義也不是教會學生學習,而是教會學生怎麽去學習,一昧的閉門造車只會適得其反讓自己局限

而大學生活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門選修課,由機械學院的李老師教授的鋼筆繪畫,在這門課上,老師既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以及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讓我們對於鋼筆這一工具以及繪畫這一久遠的表達自我的方式有了新的理解和高漲的興趣,還鼓勵我們自己動手實踐,哪怕畫的不好老師也會慈眉善目的告訴我們哪裏可以加以改進,怎麽運筆怎麽構圖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不以畫技論高低,而是看是否表達了真實的自我以及是否有新的創意,潛移默化間增加我們的信心和水平,為此我非常感恩。

關於師生

博客o【5】中王德華先生提出的非對稱的共生關系引發了我的思考,也使得我暗自同意。正如在上一部分我提到的一樣,師生之間是需要相互交流的,也許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也可能使得學生更好的思考和理解,老師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能總結出怎麽才能讓相應的知識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好的讓學生吸收滲透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學生新的想法也提供了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當下的知識,對老師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這在我看來便是師生之間的共生關系。而非對稱則來自於知識層面的信息不對等,老師天然的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和處理經驗,可以給學生進行相應的拓展和引導,使得學生在求學的道路上不至於太過迷茫。可以說,師生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1】A.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733/

【2】K. http://blog.csdn.net/haoel/article/details/1688104

【3】C.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

【4】H. https://www.cnblogs.com/freeflying/p/4796369.html

【5】O.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1100240

大學----如是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