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博客的閱讀和思考

博客的閱讀和思考

原因 這一 學校 興趣 星期 未來 知識 分析 結果

關於當初

高考結束,懷著對未來的向往選擇專業,原本一直保持著對土木或建築專業的興趣,對於計算機專業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後決定的原因一是建築類專業好的院校分數不一定夠,二是對於軟件工程專業的好奇及對未來就業的期望。確切地說大概有點丟骰子的意味吧,沒有很明確的興趣目標,但憑一腔對未來的沖勁和突發的興趣。

大學開學前嘗試看了關於C語言的書籍,,開始學校學習後就大多看課堂內的書籍和參考書,java,C,匯編都有所涉獵,做的項目大多是課程設計,或是自己平時興趣編寫的一些小程序,大的程序都是和小組成員一起完成,如專業實訓時寫的彈球遊戲,討論內容,分工,實現,整合一步一步完成。

寫的代碼沒有具體的概念,大概不多吧,作業來說最復雜的應該就是編譯器了,設計自己的語言,輸出為匯編代碼,全部由個人獨立完成,歷時大概四個星期,根據老師上課的進度和自己在網上學到的內容一步步完善,最後實現。

關於未來

考研,就業,全力以赴。

本對未來沒有過於清晰的規劃,想著本科時間還長。但這一轉眼就剩一年半,對未來的規劃也已迫在眉睫,我開始迷茫和慌張,但從另一個角度想,我又還是淡定的:全力以赴就好了。本科過了三年,我沒有特別強的編程能力,對於很多算法和實際情況還不熟悉,這是我的劣勢所在。但同樣,對於同樣的一個項目,我有足夠的豐富的想法和創意,技術水平可以逐步提升,而對於項目完成後的經驗總結和觸類旁通,我想我是有優勢的。

畢業還有一年半,考研雖說主要是理論考察,但我還是想要提升編程能力,通過實踐學習理論總是方便快捷的。同時對於數學,政治,英語的學習也可以穿插到平日的生活裏,尤其是政治和英語(數學和專業課的內容總會出現在平日的學習中),雖說是計算機的專業,但對於政治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語的學習對以後的學習也有著莫大的幫助。總而言之,希望能在學習時回到中學時的狀態,為了目標努力。

關於當下

喜歡的是專業,不喜歡的是自己如今的狀態。

確實要分類的話我還是歸為吃瓜群眾吧,總想著提升專業能力,但最後也只是完成課程內的內容,課外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以至於專業能力不過硬。

目前具備的能力打本份還是課程內的內容吧,後續課程多用C語言編寫,所以對於C的熟悉程度要高過其他語言,對於程序設計和軟件架構,文檔編寫等也有經驗。具體地說大概編程能力不是很強,但需求分析,程序設計的能力還是過得去的。欠缺的主要還是編程的經驗。

關於課程

最深刻的大概是沈剛老師的數據結構吧,當時由於C語言課已經過了兩個學期,前一個學期又學了java和匯編,對於C的很多內容都淡忘了,所以數據結構的實踐就變得困難了些,當時坐第一排總被老師點名上臺寫程序,寫不出來就覺得很尷尬,所以更認真的學,還把C一起撿了回來。當時對沈剛來時是有意見的,感覺受到了針對,但最後數據課程這門課的學習結果讓我知道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數據結構大概是我那一學期學的最認真最好的一門課,為後面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科班出身優勢大概就是積累深厚,對各方面都會有所涉獵,專業知識也過硬。培訓班大概更註重實際能力的培養。

關於師生

我希望師生關系能夠像朋友,出現問題可以隨時討論而不尷尬。第一是有一個簡單方便的渠道,如郵箱和博客,二是溝通可以平和,自然,學生討論問題可以不必過於拘束。很多老師上課時留個郵箱,有問題可以隨時問,然而大多數同學是不會為一個問題專門發郵件的,一是可能得不到及時的回復,二是不願意過多的去麻煩老師,所以在群裏討論問題的同學遠比與老師討論的多,然而同學之間的討論經常是沒有結果或者默認選擇一個結果的,這就可能導致大家對這門課的誤解和偏差。總之,能夠自然的找老師討論問題,不尷尬,不拘束便是我認為的較好的師生關系。

博客的閱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