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研究生生涯總結

研究生生涯總結

會有 標題 scene 智商 要去 最好 一個 影視 類比

作者 GeekPlux

距離上次的總結,已經時隔兩年,其實早就想花時間認真總結一下自己的研究生生涯。雖然斷斷續續寫了很久,但一直沒有一個身心皆靜的時間來梳理。今天得空,坐在西湖邊的長椅上,思緒紛飛,將其整理成文。時間跨度比較大,不免有些啰嗦,其中每一個小標題都能寫篇小議論文了。

如果說高中奠定了我的興趣,大學塑造了我的三觀,那麽我對研究生學習的 期待 是能讓我找到一個 想深入且值得研究的方向,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能讓我這顆小苗紮根於此。兩年半的青年時光,是個很大的成本,比起那些沒有工作就直接升入研究生的同學,我內心多了些許壓力。所幸我沒有太荒廢,畢業之時細數躺在 wunderlist 裏的幾個小目標,也實現的七七八八,對於我這個善於自我滿足的人來說已經很滿意了。

我的研究生時光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半程在杭師大,渾渾噩噩,後半程在浙大,馬不停蹄。

1. 前半程

研一的一年,學校裏是有課程的。工作過的我,對自己需要學什麽非常明確,所以剛開始我覺得學校裏的課程正好能加深我對軟件工程的理解,蠻不錯的。但看後來的實際情況,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甚至讓人失望。這些情況我在入學之前都預想過,自己的選擇也沒必要後悔,但有時還是忍不住抱怨,退學的念頭幾乎是每周出現兩三次。

無奈,畢竟是一所很一般的大學,我也不能強求什麽。當初父母的建議歷歷在目,上司的勸導聲聲在耳,為了不讓自己放棄工作而讀研的決定顯得愚蠢,我只好另找機會另辟蹊徑。無論是本科還是碩士生涯,我要感謝這些當初勸我不要去的人,是你們的勸誡時刻警醒著我,讓我不要就此沈淪。哈哈,開個玩笑,其實是我自己一直堅信一句話“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只有讓選擇變得正確”

,我覺得一定有一條出路既能抹平我內心的失望,又能讓自己有所成長。坎坷都只是暫時的,只要不停去探索,即使走錯也沒關系,讓自己知道這是一條錯路也挺好。總之我帶著這個信念一直堅持著。

1.1 為自己負責

“要為自己負責“這句話,每個人都聽過無數遍了,但據我觀察周圍的人看,真正理解的人很少。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比如自己某個技術不會,是怪老師沒教;自己簡歷不過關,是怪學校名頭不夠響;事情沒做好,是怪別人的安排有誤。這些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把責任推給了外界。

任何窘境的出現都是因為當事者能力的不足。 ——《東京喰種》

一件事要麽不做,要做就做好是我的人生準則。這裏的做好不是說達到別人的標準,是達到自己的標準。主人翁思維很重要,任何事情只要你經手,就不是為別人做的,是為自己做的

。要想清楚自己從這件事情中能得到什麽,從而制定相應的執行標準。這是做事的方法,也是為自己負責的表現。比如收益特別小的事情,可以做到 60 分及格就好,而像影響自己口碑、信譽的事情必須做到滿分 100 分,最好超出期望。

1.2 學生思維

學生思維有很多,剛才提到的把責任推給其他人,就是學生思維中的一種。還有一種是以自己為中心,以為地球是繞自己轉的,這在學生中也很普遍。不知道是不是我工作過的原因,所以導致我有時候會覺得同學們的想法有些幼稚,而我跟他們溝通,他們也理解不了我,反而覺得我是個異類。其實研究生在我看來已經不算是學生了,應該把它當作一份工作。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有兩種好處:

  • 一有助於給自己增加危機感。比如在學校裏被安排一份任務,你一直拖著不做,最後草草交差是沒什麽負擔的,但在工作中這樣可能會讓你丟了飯碗。

  • 二有助於自己放開手腳。很多時候學生容易被人唬住,也容易被規則套住。比如學校經常會說“後果自負”、“記過”、“讓你沒法畢業”、“開除”、“寫進你的檔案”等等。聽到這些“威脅”的時候要仔細思量一下這些事是否會有這麽大的影響,這些人是否有這麽大的能量。學校很擅長把本該是學校的份內之事推給學生,所以每次聽到一些“放之皆準”的規則的時候,都應該先用質疑的眼光去審視它,不要盲目從眾,要淩空躍起看看有沒有捷徑,甚至都沒必要服從。

類似這樣的對話:“這個文件必須要交” “為什麽要交?” “學校規定!” “我在《學生手冊》裏從來沒見過。” 在我身上發生過很多次,熟悉學生手冊和學校的明文規定是很有必要的。

1.1 和 1.2 都是我與導師相處得出的寶貴經驗,希望有類似情況的同學可以參考,懂的同學應該懂。

1.3 規則與約定

像《學生手冊》這樣的明文規定在我看來是規則,像口口相傳的規定在我眼裏看來都是約定,我們應該遵守規則,而不應該盲目遵從約定。做事的時候也是這樣,要形成白紙黑字的文件,而不是口頭上的承諾。白紙黑字的文件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在事情進行過程中溯源,另一方面能防止契約精神差的人違約。

而且,任何的規則都有漏洞。在不違背規則的基礎上利用漏洞來完成一些有利自己的事情在我眼裏是很合情合理的,比如很多企業合法避稅。但總有部分人把違背規則的“捷徑“和這個混淆。這類人常常忽視規則還理直氣壯,口頭禪是“你看誰不是這麽做的?大家都是這麽做的”。比如企業偷稅漏稅,比如人行道過馬路闖紅燈。不遵守規則的同時,還反汙你不遵守約定。類似的情況很多,往大裏說,就是法律和道德的問題。越是不理性的人越依賴於道德,而不是依賴法律。我覺得規則意識差是根深蒂固的,需要我時常自我反思。扯遠了。


所以研一的生活,除了上課,我會接一些外包,順便學習點新技術。後來連課也不怎麽上了,實驗室也很少去,天天窩在宿舍。獨處對我來說效率更高一點,每天宿舍裏就我一個人的時候,我總有種自己在“偷偷進步”的錯覺。每個周末我會去西湖溜達一下,或者找個咖啡館、肯德基,一呆就呆一天,寫寫代碼,看看書,約朋友聊聊天,挺好。杭州市的地圖就像魔獸爭霸裏的戰爭迷霧一樣,一點點被我打開。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而關於研究方面,第一學期對 VR/AR 粗淺了解,第二學期對復雜網絡淺嘗輒止,都沒有形成結構性的知識框架,可以說和沒學沒什麽區別。

2 後半程

研一最後的一個月,在導師的引薦下,我鬼使神差地進入了浙大 CAD 實驗室可視分析小組。這個機會讓本已激情喪失殆盡的我,重新燃燒了起來。數據可視化,也成了我最終認定的方向。

2.1 謙虛與平庸

年少的時候,我總在自負與自卑中循環徘徊。後來我認識到,之所以形成這種情況,是因為我接觸的樣本(人)太少,認識的人足夠多,樣本足夠大的時候,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會趨於穩定客觀的水平,從而達到自信,這是我對自信的定義。我還發現越優秀的人越謙虛。就和“知識越學越少”一樣,懂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知之甚少,接觸的優秀的人越多越覺得自己平庸至極。連說話都變得謙恭起來,因為不小心嘚瑟的後果總是被無情碾壓。所以每次聽到大神說“這個我只是略懂”的時候我很能理解他們,他們是真的認為自己略懂,而不是裝 X。

人生而平等,智商卻不等。我在高考完之後就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我覺得我的智商應該是個正常人水平。來到浙大之後,我對自己的平庸更加坦然,但充滿了自信。一方面,我在面對大神碾壓的時候,我會想他一晚上學會的東西,我可能需要一周,這沒什麽,多花點時間罷了,沒必要氣餒,這是基因決定的。另一方面,當我有所膨脹時,我會想可能是因為我當前所處的圈子讓我沒有危機感,一定有在未知地方的大神能碾壓我。

2.2 執行力、激情與領導力

執行力很強的人,我只遇到過兩個,幾乎是上一秒思考,下一秒就行動。有想法只要經過簡單思考就先去實踐,他們和我說“根本沒有完美的計劃,不如在實踐中叠代”。我正好相反,我是那種喜歡等準備好一切再行動的人,行動必須按部就班,學習必須從底至上,這就導致了我在很多時候遲遲無法啟動項目或效率遲緩。我還在想這個功能該怎麽實現更好的時候,他倆已經把初版代碼都寫完了。

執行力強的人,也是我見過最有激情的人。他們的激情表現在方方面面,也有可能是對方方面面都感興趣。無論是跑步打球還是代碼彈琴,就連想吃一個東西都是說走就走,毫不遲疑,這讓我非常折服。我很容易被這樣的人感染、調動。而且由於他們的執行力強,效率很高,導致很多事情他們都優先完成,能有余力幫助其他人,兼顧全局。所以無論從個人魅力還是整體效應上,這類人都很想讓人追隨,具備了天生的領導力。

研二忙碌的日子從 17 年 1 月 7 號開始,我印象特別深。當時 W 老師說 ZT 7 號一到我們就 kick off。結果 6 號晚上 ZT 一下飛機就把我和 TC 找來 meeting。走進會議室,看他一大堆行李都還帶在身邊,那是我們三個人第一次見面,互相介紹後沒有寒暄沒有詢問直接進入正題,ZT 打開 PPT 就講。“這可能是個極其註重效率的人”,這是當時我對 ZT 的第一印象,之後的日子也印證了這點。很多任務 ZT 分配好之後,都是毫不猶豫先開始做,非常快,快到每次我還沒反應過來他就做完了,執行力之強讓我佩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效率高就能不停試錯,不停的看階段性成果從而對下一步計劃進行 revise。和 ZT 一起工作的這一段經歷讓我真正見識到了什麽是執行力。執行力就是說幹就幹,毫不猶豫,沒有鋪墊,沒有說得先上個廁所回來正襟危坐才能開幹,沒有說得先劃出一大塊時間才能正式啟動,就是立刻、馬上,就是現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都能回想起 ZT 放下草稿提起鍵盤就寫的樣子。

2.3 壓力與焦慮、效率與拖延癥

研究生的最後一年我真的是很忙,一方面要應對學校裏的任務,一方面自己也有些 side project。身體超負荷運轉的時候,心理上的問題就很容易爆發出來,我曾經寫過一篇《壓力、焦慮和拖延癥》就是在我 17 年經歷過最忙碌那段時間的感想。總結下來就這幾點:

  • 我喜歡壓力,我喜歡把一件工作當作另一件工作的休息

  • 超負荷的時候,學會放空自己(這點我太擅長了。。)

  • 及時發現自己的焦慮,重啟自己

  • 享受拖延癥,學會安排任務

如果把上面幾點比作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話,就是超頻、宕機、重啟和多級調度序列,哈哈 :)

2.4 靠譜

我以前對靠譜的理解是答應別人就要做到,把事情做完就OK了,現在的理解是:要讓對方心裏有底。做完了,你要跟別人說一聲做完了,完成的效果怎麽樣。沒做完,你要說清楚原因是什麽,接下來的補救方案。不僅在事情開始和結束的時候要打招呼,還要在事情進行中也不停告知對方自己的進度,讓對方知道事情進行到哪一步了,遇到了什麽問題,或者順利到什麽程度。這是對別人和自己都負責的表現。

這麽看來,靠譜幾乎等於匯報,定時的匯報可以讓對方在事情上有宏觀的把控,你遇到的挫折說不定是對方的舉手之勞,你的進展順利說不定能幫助對方更有效推進其他項目。

2.5 積累

知道的教授和博士大牛越多,越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能寫!有的博士,一年大大小小發幾篇論文,個人博客還洋洋灑灑幾十篇,精力旺盛到令人發指。後來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都特別擅長積累,無論是一閃而過的想法,還是長篇累牘之後的感想都紮實地記在自己熟悉的筆記工具中。然後定期梳理,融會貫通,再進行輸出,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人生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你現在的成就幾乎就是你之前人生的累加。跬步至千裏,小流匯江海,只有不停的積累,不停的總結輸出才能厚積薄發。我到研究生的後期還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也不是每天都寫,就有感而發的時候嘮叨幾句。每每回看,除了有物是人非之感,也常感嘆自己觀念的轉變。


如果把我研究生後半程做的事以時間線列一下的話,幾乎可以發現大部分時間都是有兩個或以上的任務在並行的,不知為何,我自己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投稿月的時候還兼職遠程工作,寫論文的時候還兼職 Google Summer of Code,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又有了新的 side project。零零散散的任務中間還利用瑣碎時間開源了一個項目幫助自己找工作。雖然代碼水平沒什麽質的飛躍,學術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成就,但還算充實。

3 業余生活

3.1 健身、音樂與放空

我有時候發現我這個人特別擅長自己給自己解悶,一個人久了,你自然而然會學會很多東西。忙碌的日子裏我會放空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咖啡館(西湖邊有很多),坐在窗邊看著來往的行人發呆,或者看看那種完全不需要動腦的影視作品。獨處是我恢復精力的方式。偶爾會拿出 Ukulele 來彈唱幾首歌,大多數的歌都是那幾個簡單的和弦,所以兩年來我的水平也沒什麽進步。健身是 16 年 11 月份開始的,我記得當時沒有下很大的決心,因為怕自己堅持不下來半途而廢。買了《施瓦辛格健身全書》,把知乎的所有健身回答看了一遍,YouTube 上看了幾個系列視頻就辦了健身卡(這充分體現了我萬事都要做好準備才開始的特性)。沒想到通過科學的方法鍛煉和吃,肌肉長得很快,我自己也通過經驗不斷調整適合自己的動作和節奏,兩個月長了10斤,體重達到人生新高,非常興奮,連朋友都說我看起來壯了一圈。然而健身房後來卷款跑路了……

要麽孤獨,要麽庸俗。 ——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什麽是孤獨?孤獨是你回到家覺得空落落,打開收音機聽個響;孤獨是你打開所有社交軟件都插不進他們的話題;孤獨是你一個人的時候飯都是隨便吃的。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孤獨是人生的伴侶。任何讓自身進步的事情,都註定是孤獨的、痛苦的、反人性的,所以我有時候很享受孤獨,這會讓我踏實。

3.2 投資

投資可能是我除編程外的第二大興趣,% 前面的數字讓我著迷。我也是從 15 年 5000 點入市的老韭菜了,經歷過股災 1.0 到 4.0,對跌跌漲漲有了自己的判斷,倉位控制也比以前穩重了很多,看了不少相關的書,也形成了適合自己性格的投資理念。投資是一輩子的事,越早開始越受益,這裏我要感謝余額寶,它的出現為我這種工薪家庭的孩子打開了投資理財之門。

3.3 概率

一切都是概率,這一點是我微信好友數突然變成幾千之後才認識到的。以前覺得身邊有個這樣那樣的人,真是奇葩,現在發現這樣的人其實大有人在。當樣本足夠大的時候,任何事物的比例會趨近於他出現的概率。經常聽到的一些刻板印象如“射手座都很花心”,這是因為他身邊的射手座恰好都花心;買了幾只股票全漲了,是因為你恰巧買到了那幾只最近在漲的股票,把投資的基數增大或者時間拉長,收益率就會趨近於你的投資水平;每次出現一個新聞熱點比如變態殺人案,大家總會覺得怎麽能有這樣的事情,其實很可能世界上無時不刻在發生這種事,只是恰好這件事被報道了出來。這種事太平常了,很多人把運氣當作能力,把偶然當作鐵律,這都是沒有認識到概率的問題

當你了解到一切都是概率這點後,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至少在理論上能找到解法,具體操作可能取決於實際情況。比如解決單身問題,我發現了一個“10 % 定律”:10000 個人裏只有 1000 個人對你有好感,1000 個人裏只有 100 個人願意跟你聊天,100 個人裏可能只有 10 個人跟你聊得來,10 個聊得來的人裏,最後聊成的可能只有一個。所以你單身不是因為你不夠優秀,是因為你認識的異性太少,要想有對象,先去認識 10000 個人?哈哈。

3.4 把自己看作一家公司

我忘記我是讀了哪本書之後,有了這個想法。把自己當作一家公司,你需要設計(外形穿著)、營銷(博客)、文案(個性簽名)、推廣(在社交網絡曝光)、財務。你甚至需要一個品牌,你要有這個意識,才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盡管這兩年我沒有致力於此,但了解一些手段還是很有必要的。

類似的類比很多,把自己當做一款操作系統等等,總之是對自己的方方面面要有個把控,從而進行優化。

總結

在文章的最後我特別想感謝這一路幫助過我、陪伴過我的所有人,就像奧斯卡領獎臺上的致辭一樣:感謝父母對我一貫的支持,感謝我的幾位恩師對我從做人到做學問的教導,感謝實驗室的小夥伴和我們一起共度的時光,感謝從本科畢業之後認識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微信好友激增的那段時間,我的眼界豐富了許多,了解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謝謝你們。

未經歷而難以徹悟

聽了很多道理我們都過不好一生,就是因為很多道理不經歷是不會懂的。不管是別人告訴你,還是你從哪裏讀到,都不算你真正的理解。只有經歷過感受過,你才會把這些道理刻在腦回路上,像一個個函數,針對特定的生活場景(參數),調用特定的道理(函數)。函數多了之後,你面對什麽樣的場景都能應對自如,從而給人留下成熟、淡定自如的印象。

所以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豐富自己函數庫的過程,只有不斷的去經歷,經歷自己不曾經歷的,體驗自己不敢體驗的,才能讓自己的心腦體都更強大。而且,體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是嗎?

謹以此文獻給自己


本作品采用知識共享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研究生生涯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