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讀書筆記的一點總結
-
通過重讀筆記提高自我
-
通過寫讀書筆記,讀書已經成為一次成功的體驗。而做筆記的最後一步就是要把這次讀書體驗利用起來,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
首先我們要區分兩個概念,“吸取精華”意味著原封不動的吸取書上的知識,而
“讀書體驗”具體如下
“書上寫的這些,我是這麼理解的……”
“以此為契機,我想到了這樣一件事……”
對比之下會發現,只有在讀完書中內容作出反應,進行主動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這本書的內容。 -
讀書筆記是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思維獨創的飛躍
-
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漫無目的地與人說話時,雖然說的內容是支離破碎的,但在闡述的過程中,語言會不斷的得到整理,思維也會逐漸清晰。
為了向別人傳達自記想說的內容,我們會自覺地把原來雜亂無章的想法組織起來,然後才能通順的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由此可見,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可算是最常見的思想輸出。哪怕是自認為非常瞭解的事,一旦向別人說明或者寫下來,還是會出現很多模糊不清的內容。正因為這樣,演講和寫作都需要經過全面的準備才能開始。 知道自己要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後,我們才會去調查那些我們從未在意過的出處、資料,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這時你會驚訝的發現,這個補充學習的過程就像從零學起一樣,需要花費不少功夫。而能正視這些辛苦工作的人,最後都不再對知識一知半解了。
作者舉了例子 就拿對政治的瞭解來說,我們可能會在理髮時與旁人閒聊幾句政治話題,每天接觸政治的記者也不數不勝數,可是能真正寫出政治評論的人缺少之又少。這說明即使掌握再多資訊,如果不去積極輸出,也無法形成知識體系。也就是說,人並不是因為無所不知而去發表演講或者出書,而是通過演講出書讓自己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
這樣看來,寫讀書筆記時遇到的“應該摘抄那些文章”“應該如何評論這點”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思想輸出的第一步了。
寫好並不是萬事大吉。如果在讀書的時候發現了感興趣的內容,就應該紮實的多讀幾遍,偶爾還需要把讀書筆記完完整整的翻一遍,瞭解自己到目前為止都讀了什麼書。這樣的反覆輸出,也可以說是對自己灌輸思想。
還應該養成重讀的習慣
如果你決定了要在什麼地方重讀筆記,卻遲遲不能開始行動,不如把重讀的時間也安排好。具體的做法是量化重讀頻率,可以是一週一次,也可以是三天一次。
- 創意是什麼?
“兒時的體驗、父母老師的教導、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我提高時獲取的資訊、最近讀過的書裡面寫的東西、朋友說過的話、工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學到的東西……”
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