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都在說人工智慧,華為雲眼中企業該怎樣擁抱AI?

都在說人工智慧,華為雲眼中企業該怎樣擁抱AI?

640?wx_fmt=gif


這是一個出言必談人工智慧的時代,人工智慧將為所有行業帶來變革也已經成為共識,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人工智慧究竟能改變什麼,並且在此基礎之上,企業又該如何擁抱人工智慧呢?這幾個問題,筆者之前也是模稜兩可,覺得目前的人工智慧好像就是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技術等等,但在參加過華為全聯接大會2018後,我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本文試著回答一下這些問題。

 

先來看一些案例。

 

AI落地的第一波受益者



第一個例子是北京三聯虹普,這是一家合成纖維專業工程技術服務商,作為一家典型的製造企業,公司通過應用華為EI工業智慧體,充分釋放了生產線柔性化能力,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下游的個性化需求,前期測試表明,應用人工智慧後,下游需求匹配率提升了28.5%。在這裡,人工智慧的應用,幫助企業實現了生產優化,同時實現了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

 

640?wx_fmt=png


第二個例子,是一家作為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身份出現的金域醫學。通過與華為雲EI合作,在非常短的時間就在宮頸癌病理檢測方面取得突破,敏感度超過99%,特異度超過80%。可見,人工智慧應用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流程優化,更加快了業務創新的速度。

 

上面的兩個例子,是人工智慧在特定產業當中應用的例項,在華為雲EI智慧體的框架下,還有許多這樣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都是以成套、驗證過的方式,來與企業進行合作的,相比較而言,這些需求一般都是單一解決方案的應用,人工智慧在智慧城市的落地過程則要複雜得多。

 

以深圳為例,交通監管部門希望依託城市交通大腦,通過科技加警務的雙輪驅動,打造城市交通智慧體,智慧賦能,讓市民出行更美好。比如,在智慧執法層面,AI的輔助執法讓執法“量”、“質”齊升,今年上半年,通過部署開車打手機、未系安全帶等違章事故判定的AI應用,深圳交警執法量增加了15%;在治理擁堵方面,讓關鍵路口的通行“速”、“率”齊升;在指揮層面,讓深圳交警“鐵騎專項行動”應急反應時間縮短67%,實現了管理“能”、“效”齊升。


640?wx_fmt=png


這還只是在智慧交通層面,在深圳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中,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還包括應急、環保、水務、水利、燃氣等,是一個多維度應用的系統工程。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華為雲EI城市智慧體持續探索多場景的高效資源排程與配置,從多個維度幫助城市實現整體的數字化升級。

 

從上述這些AI應用場景例項當中不難看出,不同行業和企業必須要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實際需求來確定人工智慧所落地的應用場景。這與企業在早期開展資訊化建設時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處:企業要搞清楚自己開展資訊化建設的切入點,然後選擇自己最迫切的領域入手開展資訊化建設。


AI是金字塔尖,雲端計算、大資料是底座



或許是受過去資訊化時代慣性思維的影響,許多企業在考慮應用AI之時,總想著花錢買一套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就能坐享其成。

 

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人工智慧的應用需要與企業實際業務場景密切關聯,具體來說,針對不同的行業和企業來說,這樣的場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首先,海量重複場景。它指的是在眾多企業應用人工智慧過程中經常涉及到的場景,比如影象識別、語音識別等。


  • 其次,專家經驗場景。這裡筆者更願意稱之為企業業務場景,不同的行業和企業都有不同的專家經驗,只有把這些經驗與AI充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出AI的價值。


  • 第三,多域協同場景。它所指的是涉及引數眾多、依賴關係複雜、維度高的異常複雜場景,比如智慧工廠、智慧園區、智慧城市等,這些場景所涉及的領域都很廣,且需要不同細分領域相互配合。

 

除此之外,落地人工智慧還要與企業自身條件關係密切。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基礎去談人工智慧,這個基礎包括一定的IT能力、行業積累和充足的算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人工智慧落地併發揮出價值。這裡再舉幾個例子:


640?wx_fmt=jpeg

 

新浪微博是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具有典型的大規模、大流量、高併發、高彈性等特點。為此,新浪微博在混合雲方案創新實踐、多雲管理與應用上大力投入,並開發了DCP(Docker Cloud Platform)多雲資源排程平臺。其中,華為雲則以全棧雲服務方式,為新浪微博提供了高效能、高可靠、全面開放架構的新一代雲基礎設施資源與人工智慧相關服務,幫助其應對Cloud2.0時代的挑戰。

 

哈藥集團為了更好的應對新時代下的業務需求,在原來的資訊化基礎上再次對現有IT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基於華為雲的專屬雲服務,哈藥集團成功解決了核心業務資料安全的問題,為支撐自身的業務轉型奠定了基礎。

 

上海愷英網路作為國內top梯隊的遊戲廠商,今年年初開始打破傳統思維,大力提升產品效能與使用者體驗。為此,愷英網路選擇了華為雲裸金屬服務與資料庫服務部署其核心繫統:使用者資料庫、支付系統及大資料叢集,並且採用兩地三中心方式組網,保障雲上資源高可用。

 

不難看出,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新技術的應用,在企業中正扮演著人工智慧應用的基礎支撐角色;企業若想實現人工智慧應用的成功落地,必須首先完成在資料、算力等多方面的積累。

 

華為雲EI智慧體打造全棧全場景服務能力



為什麼那麼多客戶選擇華為雲?本質還是被華為雲的能力所打動。儘管華為雲正式宣佈進入市場較晚,但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引領趨勢,是與其強大的戰略能力和業務、服務能力強相關的。以目前華為雲的業務內容來說,並沒有在業務伊始就跟風“AI”,而是提出了EI智慧體的概念(企業智慧)。


在筆者看來,這並非是華為故意要標新立異,而是反映了華為對AI的理解——華為雲EI智慧體不僅基於歷史的統計,更是實時感知、互動和優化,實現真正的智慧,應用於解決各個行業問題的細分場景,幫助企業提升生產效率,精細化運營,商業模式創新等,讓行業變得更智慧。


640?wx_fmt=png


在剛剛結束的2018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不僅推出了AI晶片,還強調了華為雲EI所打造的全棧全場景服務能力,正是這樣一種認知的體現。

 

據瞭解,在AI基礎算力上,華為雲EI提供從虛擬機器、容器到裸金屬各種形態的服務。其中,H系列的高配虛擬機器將標配一顆Ascend 310晶片推理能力提升計算效能16倍,並且華為雲EI還能提供從基礎平臺服務到通用API、高階API、預整合方案在內的45種服務、142項功能;這些服務將覆蓋AI資深資料科學家、資料工程師、普通IT工程師到業務開發等各類人群的各種使用場景。

 

在AI開發方面,為了幫助AI開發者解決開發效率低、算力稀缺且昂貴等問題,華為雲釋出了包括更快的普惠AI開發平臺ModelArts、更懂開發者的視覺AI應用開發平臺HiLens、與線上體驗一致的離線開發套件Atlas 200、探索未來的量子計算模擬器與程式設計框架HiQ等一系列AI全流程開發平臺與工具。

 

就像華為公司副總裁、雲BU總裁鄭葉來本次大會上“致敬開發者,共創AI世界”的演講中說的那樣,希望與開發者一起,加速推進AI在百行百業的規模化落地,共同探索未來的智慧世界。


640?wx_fmt=png


事實上,筆者對華為在雲領域的發展之所以看好,還是由於自華為Cloud BU去年成立以來,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已經在城市、製造、醫療、物流等8個行業擁有超過200個落地專案,並且其服務能力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這也延續了華為一貫的以實力說話的風格。

 

總結來說,華為雲的願景是實現“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真正讓智慧世界的理想照進現實,而以華為的技術、服務實力和戰略決心,相信在Cloud 2.0時代全面到來的明天,更多使用者將體會到華為雲帶來的人工智慧變革,這個目標也會更快的實現。


640?wx_fm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