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樹木根際微生物、樹木-真菌互作研究方向博後和出站博後

樹木根際微生物、樹木-真菌互作研究方向博後和出站博後

文章目錄

樹木根際微生物、樹木-真菌互作研究方向博後和出站博後招聘

根據工作和學科發展需求,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位於杭州市富陽區)袁志林老師研究小組面向全國招聘樹木根際微生物、樹木-真菌互作研究方向進站博後和已(或即將)出站博後各1名。

image

圖1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俯瞰

一、研究方向

林木根際微生物組結構和功能,具體內容包括:

1)重要樹種根際重要共生菌資源;

2)促生適逆林木根際微生物組形成機制;

3)林木專用微生物肥料研製。

樹木-真菌互作機制,具體內容包括:

1) 共生真菌調控樹木生長和適應性的生理與分子機制;

2) 利用群體基因組等手段研究樹木-真菌互作的進化機制;

二、應聘條件

1、熱愛科研工作,具有較強的事業心,踏實勤奮,有團隊合作精神;

2、具有真菌學、土壤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教育背景、技術技能或科研經歷,並在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1篇及以上;具有外生菌根及其他共生菌應用開發經歷的優先考慮。

3、熟悉分子生物學技術、生物資訊學或數理統計的優先考慮。

三、提交材料

1、個人簡歷一份;

2、代表性論文和學位論文;

3、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掃描件;

4、導師和2位同行專家(正高職稱)推薦信。

四、工資待遇

博士後在站(視為特聘助理研究員)期間視同本單位在職人員管理,有關待遇按照本所相關規定執行,博士後 (檔案、工資關係不轉的除外),工資、福利待遇及其人事、組織關係參照本單位同等人員對待,提供單套公寓;科研經費由合作導師經費支出,並可申請國家、省級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專案。博後待遇主要根據博士期間發表論文質量來確定ABC三檔,年薪12-25萬/年。出站業績考核通過後可留所工作。可以從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和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拿到雙份論文獎勵,且獎勵額度較高。

五、平臺優勢

將依託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國家林業局亞熱帶林木培育重點實驗室、森林保護與微生物公共實驗平臺、國家林業局華東沿海防護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國家林業局貴州普定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和國家林業局馬尾松工程技術中心等平臺開展研究工作。儀器裝置完善,實驗室、辦公空間寬敞。出站博後將給予30-50萬左右的科研啟動經費。

六、交通優勢和文化氛圍

與杭州主城區地鐵即將開通,杭州-富陽–千島湖-黃山高鐵也即將開通。周圍有浙江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西湖高等研究院、浙江中醫藥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科研院所。奧特萊斯(outlets)購物中心離工作單位15分鐘車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華東地區最大)離工作單位15分鐘車程;國家西溪溼地公園(5A級)50分鐘車程;西湖景區40分鐘車程。

七、研究概況及成果

針對人工林集約經營模式下出現的地力衰退現象,以土壤共生菌系統功能調控為主題,取得以下重要成果。發現了針葉內生菌在分解凋落物效能及生理生態機制等方面對養分迴圈的重要作用;論述了根系新型暗色有隔內生菌促進有機質礦化、林木養分吸收和適逆的重要功能;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在根際的組裝機制並提出泛人工合成菌群的新觀點,為創制林木複合菌劑、解決微生物肥料普遍遇到的共性問題提供思路。研究成果拓寬了森林土壤共生微生物系統的內涵;對加深認識森林土壤物質迴圈、破解人工林肥力衰退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更凸顯出兩套內生菌系統是連線森林地上、地下生命活動的關鍵一環這一核心學術思想。

研究組袁志林老師發表第一作者(含通訊)SCI論文17篇,累計IF超50,他引200餘次;應邀撰寫The Mycota專著章節。授權2 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 項實用新型專利(均為第一發明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專案和優秀青年專案。應邀擔任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專案同行評審專家。入選2016 年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梯隊並獲省財政專項資助。第四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傑出青年;第十四屆中國林業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PI(北京);2018年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百千萬人才過程省部級人選。

八、聯絡方式

聯絡人:袁老師

電 話:[email protected]

備註:
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杭州)和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科研獎勵力度:一篇nature 獎勵 至少150萬,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獎勵 至少50萬,一篇new phytologist 22萬。在cell、 nature、 nature review、annual review 系列發表綜述文章,1篇 40萬。在Trends in、current opinion系列發表綜述1篇20萬。其他行業主流期刊也有相應的較高獎勵額度。

image

圖2 攀枝花采集櫟樹菌根樣品

image

圖3 研究小組成員

image

圖4 總體研究學術思路

image

圖5楊樹地上和地下組織共生菌型別、互惠機制及主要功能。
注:楊樹鏽病(Melampsora)圖片引自https://jgi.doe.gov/news_11_05_03/。

image

圖6 外生菌根真菌共生形式轉變(腐生—菌根—內生)機制

image

圖7 針葉和根系內生真菌群體基因組分析闡述種內表型與生理變異的遺傳基礎

image

圖8 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現場

image

圖 9 實驗室戶外活動合影

猜你喜歡

寫在後面

為鼓勵讀者交流、快速解決科研困難,我們建立了“巨集基因組”專業討論群,目前己有國內外2300+ 一線科研人員加入。參與討論,獲得專業解答,歡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並掃碼加主編好友帶你入群,務必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職稱/年級”。技術問題尋求幫助,首先閱讀《如何優雅的提問》學習解決問題思路,仍末解決群內討論,問題不私聊,幫助同行。
image

學習擴增子、巨集基因組科研思路和分析實戰,關注“巨集基因組”
image

點選閱讀原文,跳轉最新文章目錄閱讀
https://mp.weixin.qq.com/s/5jQspEvH5_4Xmart22gj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