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程式設計時戴耳機是在聽什麼?
01
知乎上有個提問:程式設計師上班時戴耳機是在聽什麼?
高贊回答是:戴上耳機是告訴其他人不要打擾我,實際上並沒有在放音樂。
程式設計師在工作時間裡除了其他人過來打擾,他的IM通訊軟體是這樣的:
[置頂]業務群:@你 …
產品-劉同學:這塊需求我想改成…
測試-陳大姐:今天要上線了,你趕緊改下最後兩個bug吧
測試-李妹:你昨天提測的專案有問題啊,先幫忙查下吧,主要流程…
前端-程小哥:這介面你得給我傳兩個值
產品-王同學:幫忙看下線上問題吧,使用者很著急
技術群:@ all,今天下午四點有技術分享會,請大家準時參加
…
訊息不斷跳出,工作列不斷閃爍催促你去點開。還有人直接找你討論問題,你不得不停下手上的工作,一次次去迴應這些緊急事情。等回答完想繼續剛才的工作,卻忘記剛才寫到哪裡,又得重新捋思路。
有資料顯示:人被打擾後重拾起原來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鐘,由於幾分鐘就被打斷一次,每天大約有2.5小時被浪費掉的。
等到了下班點,你才驚覺,這一天好像沒做什麼就過去,今天要做的需求連一行程式碼還沒有開始寫呢。於是你開始例行的加班。
02
為什麼總覺得自己的工作效率很低?
在《深度工作》中作者提出一個公式: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高質量工作產出需要人進入深度工作狀態,深度工作指的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此時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你有沒有試過上班來早了或者等大家下班後,辦公室安安靜靜的。你戴上耳機,退出IM軟體,沉浸在程式設計世界裡,思路順暢,像打通任督二脈,效率特別高,程式碼質量很好,只用兩個小時便完成平常一天的活。
而與深度工作相反的是浮淺工作,浮淺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是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很容易複製。
書裡指出越來越多知識工作者因為不斷被小事擾亂心神而用浮淺工作替代了深度工作。越是經常在極度浮淺的狀態工作,越將會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所以內秀的程式設計師通常採用物理隔音——戴耳機被動地躲開打擾。
03
除了戴耳機,還有幾招能從根源上減少些打擾,提高重拾思路的時間:
1.被打亂時先花幾秒寫好註釋
剛把物件取出來,開始“.”的時候,PM來了:誒,能幫忙——
你先花幾秒鐘淡定地先將.後的方法寫好,把下一步要做的事簡單兩幾個字註釋,如//做判斷//,幫助你快速地接上被打亂前的思路。
用“我沉浸在程式設計的世界裡你居然敢打斷我”的表情緩慢地摘下耳機,記住耳機只需離開耳朵一釐米,這表示你隨時會戴上耳機幹活去,暗示對方有事快說,不做閒聊。
要面癱,不用微笑。
2.拒絕回答不經思考的簡單問題
PM:你還記得上次你做的那個需求嗎?線上的邏輯是怎樣的呀?
你:不記得了,自己看需求文件吧,或者問負責這塊的PM。
新人:這個工具怎麼用?
你:自己搜尋去吧。
有資料統計,80%的打擾是沒有意義或者極少有價值的。
職場時間寶貴,求助者有責任在提問前確認問題是否值得問。如果問題是可以直接查詢或者能從搜尋結果前三頁獲取的,這些問題是不需要回答的,你無需浪費自己的時間放他人之懶。
這招還可以跟二維碼大法混合使用,能擊退大部分的簡單問題:
3.學會甩鍋
PM:這個需求我想改改…
你:你先找我TL對下排期
PM:線上這個資料不對啊
你:在某表某欄位,你自己查
我們部門的PM就這樣學會寫sql查資料,徒手登伺服器查業務日誌。如果你不好意思拒絕一個“順手”“只佔幾分鐘”的小要求,後面還有abcd個小要求笑眯眯地在等著你。
4.承諾完成的deadline
網上有一張圖形象地說明理想的工作計劃和實際情況:無打擾的高效率理想工作模式和不斷地被打亂的實際工作模式。
有些緊急事情是必須放下手下工作去做的,例如測試說,專案今天要上線,你趕緊改下這兩個bug。
此時先和發起人確定完成的deadline:我將會在下午前兩點改好,改完會告訴你的,不用催促。將被動化為主動,臨危不亂,有條理地安排好手上的工作。
04
剛開始這麼做可能會讓人感覺不自在,因為和普通的人際交往遊戲規則相左:舉手之勞,能幫則幫。採用上述方法後,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是在所難免。有些人或許會感到疑惑或生氣,認為你不近人情。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正如《深度工作》裡說的:培養允許壞的小事發生的習慣。否則,你將永遠發現不了改變命運的大事。其他人會很快調整對你的期望,適應你的工作習慣。
更多故事or事故請關注:程式設計師1024故事集
這裡是1024,講程式設計師間404的故事:他們很神祕,他們很簡單。
他們很無趣,他們很逗比。他們很聰明,他們很疲憊。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