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演算法之 計數排序 基數排序 桶排序
1.計數排序:Counting Sort
計數排序是一個非基於比較的排序演算法,該演算法於1954年由 Harold H. Seward 提出,它的優勢在於在對於較小範圍內的整數排序。它的複雜度為Ο(n+k)(其中k是待排序數的最大值),快於任何比較排序演算法,缺點就是非常消耗空間。很明顯,如果而且當O(k)>O(n*log(n))的時候其效率反而不如基於比較的排序,比如堆排序和歸併排序和快速排序。
演算法原理: 基本思想是對於給定的輸入序列中的每一個元素x,確定該序列中值小於x的元素的個數。一旦有了這個資訊,就可以將x直接存放到最終的輸出序列的正確位置上。例如,如果輸入序列中只有17個元素的值小於x的值,則x可以直接存放在輸出序列的第18個位置上。當然,如果有多個元素具有相同的值時,我們不能將這些元素放在輸出序列的同一個位置上,在程式碼中作適當的修改即可。
用待排序的數作為計數陣列的下標,統計每個數字的個數。然後依次輸出即可得到有序序列。
演算法步驟: (1)找出待排序的陣列中最大的元素; (2)統計陣列中每個值為i的元素出現的次數,存入陣列C的第i項; (3)對所有的計數累加(從C中的第一個元素開始,每一項和前一項相加); (4)反向填充目標陣列:將每個元素i放在新陣列的第C(i)項,每放一個元素就將C(i)減去1。
時間複雜度:Ο(n+k)。
空間複雜度:Ο(k)。
要求:待排序數中最大數值不能太大。最大值確定並且不大,必須是正整數。
穩定性:穩定。
計數排序需要佔用大量空間,它僅適用於資料比較集中的情況。比如 [0~100],[10000~19999] 這樣的資料。
計數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對每一個輸入的元素arr[i],確定小於 arr[i] 的元素個數
。
所以可以直接把 arr[i] 放到它輸出陣列中的位置上。假設有5個數小於 arr[i],所以 arr[i] 應該放在陣列的第6個位置上。
計數排序用到一個額外的計數陣列C,根據陣列C來將原陣列A中的元素排到正確的位置。
通俗地理解,例如有10個年齡不同的人,假如統計出有8個人的年齡不比小明大(即小於等於小明的年齡,這裡也包括了小明),那麼小明的年齡就排在第8位,通過這種思想可以確定每個人的位置,也就排好了序。當然,年齡一樣時需要特殊處理(保證穩定性):通過反向填充目標陣列,填充完畢後將對應的數字統計遞減,可以確保計數排序的穩定性。
計數排序屬於線性排序,它的時間複雜度遠遠大於常用的比較排序。(計數是O(n),而比較排序不會超過O(nlog2nJ))。
其實計數排序大部分很好理解的,唯一理解起來很蛋疼的是為了保證演算法穩定性而做的資料累加,大家聽我說說就知道了:
1、首先,先取出要排序陣列的最大值,假如我們的陣列是int[] arrayData = { 2, 4, 1, 5, 6, 7, 4, 65, 42 };,那麼最大值就是65.(程式碼17-21行就是在查詢最大值)
2、然後建立一個計數陣列,計數陣列的長度就是我們的待排序陣列長度+1。即65+1=66。計數陣列的作用就是用來儲存待排序陣列中,數字出現的頻次。 例如,4出現了兩次,那麼計數陣列arrayCount[4]=2。 OK,現在應該明白為什麼計數陣列長度為什麼是66而不是65了吧? 因為為了儲存0
然後再建立一個儲存返回結果的陣列,陣列長度與我們的原始資料長度是相同的。(24和26行)
3、進行計數(程式碼29至31行)
4、將計數陣列進行數量累計,即arrayCount[i]+=arrayCount[i-1](程式碼35行至程式碼37行)。
目的是為了資料的穩定性, 這塊我其實看了許久才看懂的…再次證明我的資質真的很差勁。 我來盡力解釋一下:
其實這個與後邊那步結合著看理解起來應該更容易些。
例如我們計數陣列分別是 1 2 1 2 1 的話,那麼就代表0出現了一次,1出現了兩次,2出現了一次,3出現了兩次。
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 那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根據這個計數陣列得到每個數字出現的索引位置,即數字0出現的位置是索引0,數字1出現的問題是索引1,2;數字2出現的位置是索引3,數字4出現的位置是索引4,5。。。。
OK,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索引位置是累加的,所以我們需要arrayCount[i]+=arrayCount[i-1]來儲存每個數字的索引最大值。 這樣為了後邊的輸出
5、最後,把原始資料從後往前輸出;然後每個數字都能找到計數器的最後實現索引。 然後將數字儲存在實際索引的結果陣列中。 然後計數陣列的索引--, 結果就出來了。
PS:計數排序其實是特別吃記憶體的
時間複雜度:
O(n+k)
請對照下方程式碼:因為有n的迴圈,也有k的迴圈,所以時間複雜度是n+k
空間複雜度:
O(n+k)
請對照下方程式碼:需要一個k+1長度的計數陣列,需要一個n長度的結果陣列,所以空間複雜度是n+k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Data = { 2, 3, 1, 5, 6, 7, 4, 65, 42 }; int[] arrayResult = CountintSort(arrayData); }
public static int[] CountintSort(int[] arrayData) { int maxNum = 0; // 取出最大值 for (int i : arrayData) { if (i > maxNum) { maxNum = i; } } // 計數陣列 int[] arrayCount = new int[maxNum + 1]; // 結果陣列 int[] arrayResult = new int[arrayData.length]; // 開始計數 for (int i : arrayData) { arrayCount[i]++; } // 對於計數陣列進行 i=i+(i-1) // 目的是為了保證資料的穩定性 for (int i = 1; i < arrayCount.length; i++) { arrayCount[i] = arrayCount[i] + arrayCount[i - 1]; } for (int i = arrayData.length - 1; i >= 0; i--) { arrayResult[arrayCount[arrayData[i]] - 1] = arrayData[i]; arrayCount[arrayData[i]]--; } return arrayResult; }
演算法分析
主要思想:根據array陣列元素的值進行排序,然後統計大於某元素的元素個數,最後就可以得到某元素的合適位置;比如:array[4] = 9;統計下小於array[4]的元素個數為:8;所以array[4] = 9 應該放在元素的第8個位置;
主要步驟:
1、根據array陣列,把相應的元素值對應到tmpArray的位置上;
2、然後根據tmpArray陣列元素進行統計大於array陣列各個元素的個數;
3、最後根據上一步統計到的元素,為array元素找到合適的位置,暫時存放到tmp陣列中;
如下圖所示:array 是待排序的陣列;tmpArray 是相當於桶的概念; tmp 是臨時陣列,儲存array排好序的陣列;
注意:計數排序對輸入元素有嚴格要求,因為array元素值被用來當作tmpArray陣列的下標,所以如果array的元素值為100的話,那麼tmpArray陣列就要申請101(包括0,也就是 mix - min + 1)。
時間複雜度
時間複雜度可以很好的看出了就是:O( n );
空間複雜度
空間複雜度也可以很好的看出來:O( n );
總結
計數排序的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該演算法對輸入的元素有限制要求,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排序都使用該演算法;最好的是0~9之間的數值差不會很大的資料元素間比較;有人會說這個沒多大用,但是在後面的基數排序中會看到,這可以算是基數排序中的一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