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剩餘定理學習
中國剩餘定理
在《孫子算經》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除以3餘2),五五數之剩三(除以5餘3),七七數之剩二(除以7餘2),問物幾何?”這個問題稱為“孫子問題”,該問題的一般解法國際上稱為“中國剩餘定理”。具體解法分三步:
- 找出三個數:從3和5的公倍數中找出被7除餘1的最小數15,從3和7的公倍數中找出被5除餘1 的最小數21,最後從5和7的公倍數中找出除3餘1的最小數70。
- 用15乘以2(2為最終結果除以7的餘數),用21乘以3(3為最終結果除以5的餘數),同理,用70乘以2(2為最終結果除以3的餘數),然後把三個乘積相加15∗2+21∗3+70∗2得到和233。
- 用233除以3,5,7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105,得到餘數23,即233%105=23。這個餘數23就是符合條件的最小數。
就這麼簡單。我們在感嘆神奇的同時不禁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想到這個方法的,有什麼基本的數學依據嗎?
我們將“孫子問題”拆分成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從零開始,試圖揣測古人是如何推匯出這個解法的。
首先,我們假設n1是滿足除以3餘2的一個數,比如2,5,8等等,也就是滿足3∗k+2(k>=0)的一個任意數。同樣,我們假設n2是滿足除以5餘3的一個數,n3是滿足除以7餘2的一個數。
有了前面的假設,我們先從n1這個角度出發,已知n1滿足除以3餘2,能不能使得n1+n2的和仍然滿足除以3餘2?進而使得n1+n2+n3的和仍然滿足除以3餘2?
這就牽涉到一個最基本數學定理,如果有a%b=c,則有(a+k∗b)%b=c(k為非零整數),換句話說,如果一個除法運算的餘數為c,那麼被除數與k倍的除數相加(或相減)的和(差)再與除數相除,餘數不變。這個是很好證明的。
以此定理為依據,如果n2是3的倍數,n1+n2就依然滿足除以3餘2。同理,如果n3也是3的倍數,那麼n1+n2+n3的和就滿足除以3餘2。這是從n1的角度考慮的,再從n2,n3的角度出發,我們可推匯出以下三點:
- 為使n1+n2+n3的和滿足除以3餘2,n2和n3必須是3的倍數。
- 為使n1+n2+n3的和滿足除以5餘3,n1和n3必須是5的倍數。
- 為使n1+n2+n3的和滿足除以7餘2,n1和n2必須是7的倍數。
因此,為使n1+n2+n3的和作為“孫子問題”的一個最終解,需滿足:
- n1除以3餘2,且是5和7的公倍數。
- n2除以5餘3,且是3和7的公倍數。
- n3除以7餘2,且是3和5的公倍數。
所以,孫子問題解法的本質是從5和7的公倍數中找一個除以3餘2的數n1,從3和7的公倍數中找一個除以5餘3的數n2,從3和5的公倍數中找一個除以7餘2的數n3,再將三個數相加得到解。在求n1,n2,n3時又用了一個小技巧,以n1為例,並非從5和7的公倍數中直接找一個除以3餘2的數,而是先找一個除以3餘1的數,再乘以2。也就是先求出5和7的公倍數模3下的逆元,再用逆元去乘餘數。
這裡又有一個數學公式,如果a%b=c,那麼(a∗k)%b=a%b+a%b+…+a%b=c+c+…+c=k∗c(k>0),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除法的餘數為c,那麼被除數的k倍與除數相除的餘數為k∗c。展開式中已證明。
最後,我們還要清楚一點,n1+n2+n3只是問題的一個解,並不是最小的解。如何得到最小解?我們只需要從中最大限度的減掉掉3,5,7的公倍數105即可。道理就是前面講過的定理“如果a%b=c,則有(a−k∗b)%b=c”。所以(n1+n2+n3)%105就是最終的最小解。
這樣一來就得到了中國剩餘定理的公式:
設正整數兩兩互素,則同餘方程組
有整數解。並且在模下的解是唯一的,解為
其中,而為模的逆元。
中國剩餘定理擴充套件——求解模數不互質情況下的線性方程組:
普通的中國剩餘定理要求所有的互素,那麼如果不互素呢,怎麼求解同餘方程組?
這種情況就採用兩兩合併的思想,假設要合併如下兩個方程:
那麼得到:
我們需要求出一個最小的x使它滿足:
那麼x1和x2就要儘可能的小,於是我們用擴充套件歐幾里得演算法求出x1的最小正整數解,將它代回a1+m1x1,得到x的一個特解x′,當然也是最小正整數解。
所以x的通解一定是x′加上lcm(m1,m2)∗k,這樣才能保證x模m1和m2的餘數是a1和a2。由此,我們把這個x′當做新的方程的餘數,把lcm(m1,m2)當做新的方程的模數。(這一段是關鍵)
合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