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造假洗錢代筆等藝術圈的暗黑潛規則 區塊鏈能破嗎?

造假洗錢代筆等藝術圈的暗黑潛規則 區塊鏈能破嗎?

2017年,義大利熱那亞傳出一樁讓人無比尷尬的醜聞:當地舉辦了一位20世紀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展。但這個展覽的幾乎所有作品,都是贗品。

氾濫的贗品,早已成為藝術圈的毒瘤。

而代筆、擡價、洗錢等亂象,也讓人們不敢輕易涉足藝術品和文物收藏——這一行的水,實在太深了。

開始有技術方,嘗試用區塊鏈來破解藝術行業的暗黑潛規則。他們能淨化行業嗎?

行業亂象

在中國藝術圈,有幾張照片,一度流傳甚廣,成為笑談。

裡面的主角,是一位所謂的“大師”。擅長畫鍾馗的他,會在一面牆上掛10張宣紙,然後動筆,先畫鍾馗的頭,然後是身子,最後是腳……

這種天才級的創作方式,被圈內戲稱為“流水線作畫”。

藝術品的珍貴性,就在於其不可複製;批量作畫,無疑會大大消減藝術品的收藏價值。

但作品是分批流入市場的,作為個體的收藏者,很難發現這一點。

代筆,也是圈內的一個公開的潛規則。

有媒體報道稱,代筆分兩種,一種是學生或助手畫畫,畫家只負責署名;一種是畫家只畫關鍵部分,其他由學生和助手完成。

還有一種亂象,也被不時爆出,那就是監守自盜。

十六年前,全國博物館監守自盜第一案,轟動全國:荊門博物館的兩個管理者,非法出售館藏文物,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越王州勾劍和雙龍首玉帶勾。僅雙龍首玉帶勾,就賣了50萬。

三年前,更為轟動的一起大案,又被爆出:廣州美院美術館原館長蕭元,通過手中掌握的畫庫鑰匙,從美術館偷出張大千、齊白石等大師的一百多幅作品,臨摹後用贗品調包。

案發時,他已經通過拍賣行,拍賣掉了其中的大部分,得款三千多萬。

蕭元在法庭上悔罪時,還透露過一個頗為驚悚的細節:自己最初進入畫庫時,就發現部分藏品已被調包。

實際上,監守自盜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FBI藝術品犯罪偵探小組就發現,在所有博物館失竊案中,90%以上,都涉及某種形式的監守自盜。

上述情況,還只是藝術和文博圈亂象的一部分。贗品氾濫、中介亂擡價兩頭吃、藝術品成為行賄和洗錢工具……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現在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是被嚴重低估的。因為一直沒有一個權威性的代理機構,行業的信任度非常低。”國內某拍賣行的一位從業者告訴一本區塊鏈記者。

與此同時,中國中產階級的收藏需求正在水漲船高。據統計,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需求達到了6萬億,空間廣闊。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希望進入藝術收藏世界、卻又有各種擔心的人們,把希望寄託在了信任的機器——區塊鏈身上。

區塊鏈優勢

可溯源、不可篡改的區塊鏈,能為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界、文博界亂象,以及具有普遍性的行業亂象,提供解藥嗎?

理論上來說,它確實能做到這一點。

首先,它可以解決“藝術大師”批量作畫、代筆的問題。

如果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全部上鍊,資訊一目瞭然,收藏者就知道自己手中的畫是孤品,還是批量複製品。

2017年9月,世界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藝術展覽《誕生》在俄羅斯舉辦。圖為展品《卡拉格山脈》。

有拍賣公司還設想,可以拍攝藝術家創作的全過程,然後將視訊上鍊。這樣就杜絕了代筆的可能。

其次,區塊鏈的可溯源特性,解決了藝術品和文物在流轉過程中,上下游資訊不透明的問題。整個鏈條可以一目瞭然,傳承有序。

如此一來,監守自盜的問題、被盜文物的追索問題、反腐反洗錢的問題,也就不難解決了。

第三,區塊鏈的點對點、去中介特性,可以更好地撮合藝術家和藏家,讓藝術品價格更加透明。

比如,通過一個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的APP,買家和賣家能直接對話。在網上看畫、現場驗畫之後,雙方就可以成交,並簽署電子合同。

對拍賣行而言,區塊鏈技術也有實用性。買家一般會在拍賣前交保證金,但拍賣後,他們可能反悔。

“有人會想辦法拿回這筆錢,甚至採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但區塊鏈的智慧合約,能讓保證金被自動沒收,找關係也沒用。”之江區塊鏈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吳忠旺說。

如何鑑真

然而,區塊鏈技術要在藝術品市場落地,仍然面臨不小的難題。這也是其遲遲未能大面積落地的原因。

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證明藝術品在源頭上是真的,在此後的流轉中不會被調包。

換言之,線上與線下,如何錨定。

這不是藝術品市場特有的困惑。當涉及藥品溯源、珠寶和奢侈品溯源時,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要保證在源頭上為真,需要權威文物鑑定機構和專家背書。

在流轉中如何不被調包?人們也提出了種種解決方案。

有人設想,可以在藝術品中嵌入RFID感測晶片等追蹤晶片。已有藝術品保險公司進行過類似探索。

但晶片存在有效期,也許幾十年後就會失效。此外,電子晶片還涉及供電問題。

嵌入行為本身,也可能對藝術品造成傷害。油畫畫布較厚,可以這樣做。但瓷器、玉器和薄若蟬翼的宣紙,就不適合。

此外,晶片本身的可信度也存在問題。“電子類產品都是可以仿製的。”吳忠旺表示。

他認為,影象識別技術,或許可以幫助區塊鏈解決這一難題。

“區塊鏈自身不能解決源頭造假問題,但結合影象識別技術,就很容易解決。”他告訴一本區塊鏈記者。

世界上沒有同一條河流,也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物品。贗品用肉眼看,逼真度可能很高,但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就會露出破綻。

“如果能把一幅畫的區域性放大到原子尺度,有的原子會是灰的,有的原子會是黃的。任何一種造假手法,都造不出來。”吳忠旺稱。

在他看來,除了影象識別技術之外,還可以使用三維影象、元素測定、射線透視內部結構等方式,來記錄原作的資訊並上鏈,確保此後流轉的是真品。

但這樣做,代價也很明顯:成本高昂。

“隨著技術的進步,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們能解決成本與普及度的問題。”吳忠旺說。

前述拍賣行從業者認為,區塊鏈技術,或許更適用於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都還在世,更便於從源頭上鑑真。

資料困境

藝術評論家馬繼東認為,區塊鏈技術要在藝術品市場落地,面臨的最大障礙,還是資料問題。

“如果沒有可採信的資料,這個溯源系統是無法成立的。“他表示。

在區塊鏈誕生之前,實際上,已經有多方使用各種技術手段,進行了類似的溯源嘗試。

比如國家文物局多次進行文物普查,就是要建立大資料庫,方便查詢各個地方博物館的文物儲存狀況。

而國外的藝術品保險公司,很早就開始嘗試使用各種加密技術。

在追蹤晶片之外,它們還會在油畫畫布後的標籤內植入特殊氣泡——如果移除,氣泡就會消失,這樣可以保證“不可篡改”。

從這個角度來看,區塊鏈並非溯源的唯一選項。

有很多人設想,藉助區塊鏈技術,只需要輸入程式碼,就能查詢到一件藝術品的詳細資訊。

但馬繼東認為,這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情況,現實世界要複雜得多。

國有文物普查和上鍊,或許可以通過行政力量推動。但在民間,私人美術館、私人藏家和很多拍賣行,往往缺乏動力去這麼做。

“如果水渾方便大家撈魚,又怎能期待從業者主動站出來接受監督呢?”馬繼東說。

今年7月,佳士得藝術科技峰會在倫敦召開。與會的區塊鏈公司Codex創始人馬克·路里就認為,區塊鏈技術能讓藝術品市場透明化,但對於藝術行業的傳統模式而言,這種透明化,無疑將具有破壞性。

“還有一些地下交易市場的文物,是文物法禁止流通的,但它們很受歡迎,比如商周青銅器、高古陶瓷。這部分資料,也是難以採集的。”馬繼東稱。

在他看來,歷史悠久的大型拍賣行,比如蘇富比(微博)和佳士得,更容易實現區塊鏈的落地。實際上,它們已經在嘗試了。

比如,蘇富比收購了人工智慧研發機構Thread Genius,區塊鏈技術被作為其研究重點。

這些有數百年曆史的大型拍賣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積累了海量的交易資料,更容易做溯源。

在目前,馬繼東認為,數碼攝影、影像藝術等虛擬化的新媒體藝術,以及版畫的複製品,相對容易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前者不需要依賴實體,後者容易獲得唯一的編號,且藝術家本人和代理機構可授權,證實其為真。

“而目前在國內做的藝術品區塊鏈專案,大都還停留在圈錢圈人階段,存在投機之嫌。”經過觀察,他下了這樣的判斷。

推廣任何一種變革性的新技術,都可能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在藝術領域,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它真正的落地時間,會比我們預計的更為漫長。

而行業的淨化,是一個需要多方合作的系統工程。

在這個意義上,區塊鏈技術無法“單打獨鬥”,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行業。

對此,人們需要抱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