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物”到“人”的時代來臨

從“物”到“人”的時代來臨

可以推測,第三消費社會的消費是以“物”為中心的,但是隨著人們進入第四消費社會,

這個重心將會從單純的物質轉移到真正的、人性化的服務上來。

但這並不等同於單方面地花錢後享受服務。

而是會有更多的人開始追求通過消費來建立更互動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並不是要發展那種將服務作為商品來消耗的服務消費,

而是人們將更多地追求一種,能夠為施予方和接受方同時帶來滿足的服務的行為。

因此,重要的不僅僅是能夠獲得何種服務,還包括從誰那裡獲得服務,

以及和那個人將如何相處下去,這些內容也漸漸有了重要的意義。

同理,那些非服務性質的商品買賣也一樣,人們開始看重誰在以何種方式銷售商品。

即千篇一律的使用說明式的售貨方式已成為過去,

人們更加看重是不是由一個對商品有著充分的知識和熱愛的人來銷售商品。

從這個方面來說,大肆的、鋪天蓋地的廣告,

遠不如在這個行業找個網紅來展示使用它,所能達到的效果好。

對於書籍更是如此,推廣的方式或許需要做一個轉變了。

“得到”APP的方式,會更加的受到歡迎。

出售知識,出售服務,打通人與人之間聯絡的通路的廠商,會更加地受到人們的歡迎。

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所有的節點,在社會這個雜亂而有序的容器內,如何才能相互交織,互相聯絡?

相互之間產生關係,而不跨越社會的紅線,達到人人為我服務,我為人人服務的快感,才是最終的意義。

綜上,在第四消費社會中,將商品本身神化的品牌信仰將會慢慢地走向隕落,

取而代之的是將物品看做一種手段,從而更重視通過這種手段所能達到的目的,

也就是讓自己和什麼樣的人產生一種什麼樣的關聯。

“對於人類來說,最大的不幸是,連物質上的慾望都無法得到滿足,

但是僅次於它的,並不是人慾望的無止境,而是慾望過於輕易地就得到滿足。

對於耽於美食的人來說,最大的悲哀就是胃的容量是有限的,

因此無論食物有多美味,一旦超過一定的量,也會難以下嚥。

不僅如此,隨著慾望得到滿足,人感到的快樂也會遞減,到最後反而會成為一種痛苦。”

“可以說,物質慾望帶來的滿足感僅建立在其未得到滿足的階段,一旦這種慾望得到了實現,

那麼在這一瞬間,滿足感就會馬上消失,人們就被這種極端諷刺的機制玩弄於股掌之中。

那麼,人麼對此又是怎麼想的呢?

那就是,以‘消耗某種物品’為目的進行‘物質上消費’的同時,卻又儘可能地延長消費的過程。”

因而,消耗品這一目的,反而成為享受消費過程的一種手段。

也就是,不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消耗最大量的食物,

而是希望能用盡可能長的時間,來消耗少量的食物,以獲得更多的快樂。

這是不是很矛盾。

原本“人的消費活動恐怕就是和效率主義相對立的一種行為,人們對其過程的關心程度要遠大於實現目的本身。”

因而,可以說,消費就是將物品的消耗和再生作為表面的目的,而實際上追求的是充實地度過這段時間。

物品消耗,我們很容易理解。

但物品的再生,就是在消耗物品的同時,形成了另一種新的物品,新物品是在舊物品的消耗的基礎上形成的。

本來人生就是一段過程,這段過程也就是一段時間的區間。

我們消費也好,生產也罷,最終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實現自己的價值,

只是價值打造過程,有的人消耗的多,有的人消耗的少,甚至有的人入不敷出而已罷了!

我們所追求的,不應該僅僅是“效率”或“進化”,而是開始追求從“活著本身”得到“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