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靈:一個天才的悲情與幸運
200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心靈》不僅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還將羅素·克勞送上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寶座。這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在當年無論是製作上還是角色上都頗為生動,獲獎無數。故事的主人公是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約翰·納什。
這位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教授,在他僅有27頁的博士論文裡,論述了後來被成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那一年他才滿22歲。《美麗心靈》的故事,從這裡開始,這個經濟學界冉冉升起的明星,竟然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失常的麻省理工終身教授
納什均衡是年輕的約翰·納什學術理論的起點,也是頗為重要的里程碑。作為非合作博弈的開創者,納什在童年時也並沒有太過人的天資,並不是一個所謂的天才。他只是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像很多學究一樣,內向而孤僻。
社交障礙可能是很多學習型人才的通病,納什的社交障礙讓他更加專注於學習和研究。可能也正因如此,年紀輕輕的納什便能獲得一筆不菲的獎學金,並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
博弈論,學術上的解釋非常不接地氣。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在《美麗心靈》中,編劇幽默地將它化為追求美麗女性的競爭。顯然,作為經濟學界的經典理論,博弈論並不是用來泡妞的。納什均衡其實是讓每個人都能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些人本身卻並不是合作關係。
說得嚴謹一點,納什均衡指的是參與人的這樣一種策略組合,在該策略組合上,任何參與人單獨改變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個策略組合上,當所有其他人都不改變策略時,沒有人會改變自己的策略,則該策略組合就是一個納什均衡。
完成了納什均衡的論文,30歲的納什獲得了麻省理工的終身職位,並且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與此同時,他也開始顯現出精神分裂的症狀。在《美麗心靈》,作者將納什的幻覺具象成一個室友,一個能夠與他溝通的同僚。
而在現實中,納什的情況可能更加嚴重:他一身嬰兒打扮,出現在新年晚會上。兩週之後他拿著一份紐約時報,垂頭喪氣地走進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間坐滿教授的辦公室裡,對人們宣稱,他正通過手裡的報紙收到一些資訊,要麼來自宇宙裡來的神祕力量,要麼來自某些外國政府,而只有他能夠解讀外星人的密碼。
從被學術界遺忘到諾貝爾獎
因為收到精神分裂的折磨,長期的幻聽和幻覺,納什只能反覆接受治療。隨之而來的,是短暫的清明和一次又一次的復發。這樣的狀況,連生活都難以自理,更別說是做學術研究了。1960年代的納什,目光呆滯,蓬頭垢面,長髮披肩,鬍子猶如叢生的雜草,在普林斯頓的街頭上光著腳丫子晃晃悠悠,人人敬而遠之。
中國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不無道理。納什的妻子也經不起長久的折磨,選擇了離婚。到80年代,有幾項榮譽性獎都幾乎要授予給他,最終都因為他的病狀而放棄。連諾貝爾獎想頒獎給他,都因為他的病症而卻步。
好在納什的妻子並沒有放棄,仍舊四處延醫問藥,她堅持認為納什應該留在普林斯頓。因為如果一個人行為古怪,在別的地方會被當作瘋子,但是在普林斯頓,人們大概會充滿愛心地想,他可能是一個天才。
十年後,他已經輾轉了幾家精神病醫院,病情逐漸穩定下來。與此同時,他的名字開始出現在經濟學課本、進化生物學論文、政治學專著和數學期刊的各個領域中。以納什命名的數學名詞“納什均衡”、“納什談判解”、“納什程式”……也越來越多。
納什的博弈理論越來越有影響力,但他本人卻默默無聞,甚至很多人都以為約翰·納什已經去世了。直到80年代,納什的病情開始有所好轉,而此時,他已經是一個年邁的老者。不知道是不是命運的安排,在納什好轉後,1994年,他和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約翰·海薩尼和萊因哈德·澤爾騰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的納什不僅在事業上有所突破,而且還收穫了妻子的諒解。2001年,已經73歲的納什與妻子復婚,直到85歲時相擁而逝。這大概不是一個天才的一生,而是一個學者的一生。
文章摘自:兒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