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啥我做的RFM模型被人說做錯了,我錯哪了?

為啥我做的RFM模型被人說做錯了,我錯哪了?

本文轉自知乎

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

—————————————————————————————————————————————————————

有同學問:“為啥我做的RFM模型被客戶/業務部門批鬥,說做的是啥XX玩意?我是對著網上的教程做的呀”

 

答:冒著被眾多賣網課的號噴死的風險,揭示一個真相,就是在網課裡如果不加“模型”倆字是很難賣的動的。大家都喜歡看高大上的東西,所以一般教資料分析的課在描述性統計完了都直接上RFM。

 

如果說成:“你要對使用者交易行為進行分段,解讀業務含義”,就太搓矮土了,咋吸引人嗎。類似的,比如單維度分類,要起個名字叫:二八法,切割法,金字塔模型;比如兩維度交叉,要叫矩陣法,象限模型。三維度分類,嘿,就到RFM模型了。輕則上一個3*3*3=27的矩陣,重則先三維度分類再聚類,一看就牛逼!

 

ヾ(◍°∇°◍)ノ゙

 

然鵝,死就死在業務含義四個字上。套到具體的業務場景,你會發現RFM有很多很多不適用的地方。

 

RFM是針對客戶ID的分析,所以至少得有客戶ID吧。是滴!這就淘汰了一大堆實體店+會員卡模式的企業。這些普遍管不住渠道的企業,客戶ID關聯訂單比例往往只有10%-30%。RFM是基於會員交易做分析,在這種垃圾資料基礎上,要剔除高達90%-70%的交易.這麼做本身是件很搞笑的事。

 

更不用說,剩下的10%有會員ID的消費裡邊,又有至少40%的ID以上是一年未到店使用者,活躍的撐死20%。更不用說10%*20%裡邊又有至少30%是各種羊毛卡。實際上,做實體企業資訊化專案時,使用者價值分析經常被做成渠道貪汙力分析……

 

┗( ´・∧・`)┛

 

RFM是針對顧客交易行為,其他行為分析,比如積分兌換行為,直接套用RFM是很不合適的。積分兌換雖然看起來也像用積分買東西,但交易是產生價值,積分兌換是產生成本,這兩者業務含義完全不同。其次,積分兌換依賴於顧客手頭有多少積分,如果沒積分他也沒法兌換。所以積分兌換類的分析,要先看顧客的積分持有情況,增長情況,使用率三個指標。

 

RFM是針對顧客交易後記錄分析,所以重視售前過程的B2B類銷售,基本沒得做了。B2B要看銷售線索獲取時間,跟進次數,專案推進階段。

 

RFM是針對顧客個人交易後記錄分析,所以非最終顧客消費的渠道,基本沒得做了。渠道交易要關注sell in sell out兩個資料。

 

RFM是針對顧客有一定頻次的消費(否則根本不存在RF的概念,有誰隔三差五買個房子……),所以耐用品基本沒得做了。耐用品要關注使用者需求的關鍵節點和需求型別,像家電、家紡,關注的是三新(新婚、新居、新年)。像房子、車子,關注首次置業/二次更新、自用/投資一類的指標。

 

所以看到底,RFM其實比較適合傳統企業裡的運營商、銀行、航空,或者互聯網裡的電商、出行,這種必須捆綁客戶ID,有一定頻次的小額消費。這時候才能做出網課裡的RFM的各種騷操作效果。

 

因此同學們要關注業務場景,關注自己到底服務的是什麼業務。RFM的精華不是最後聚類那一步,而是RFM是一個經過積累檢驗,很好用的三維度分類。相當多的快消品有使用量的概念,所以知道了R,F以後可以進行補貨提醒,這才是模型的初衷。不要一味追求用複雜的計算,解決業務問題才是要義。


照例,估計這麼一發,很多同學會問,那列舉的那麼多場景該怎麼分析,來來來讓我看到大家點讚的小手,贊多了再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