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薦  語

本書選取親子關係中最為常見的場景,告訴父母“尊重感受、尋求合作、代替懲罰、如何讚賞、應對憤怒”的珍貴方法和技巧,使父母在最短時間內得心應手,學會溝通,把和孩子的矛盾化解於無形之中。書中又彙集了父母們最常問到的問題和作者給出的答案,既是應用例項,也是父母隨時應用的絕佳參考。


作 者 簡 介

[美]阿黛爾•法伯
Adele Faber
&
[美]伊萊恩•瑪茲麗施
Elaine Mazlish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美國最暢銷親子教育書系作者。

她們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建立者。本書是她們在創辦的學校和研究所長期與父母們一起進行實驗的研究總結。如今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她們除了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頻繁演講外,還經常出現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和《歐普拉》(Oprah)等熱門電視節目裡。

法伯與瑪茲麗施都是三位孩子的母親,她們已被收錄於美國名人錄。


試 讀

以下內容為《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精華解讀的部分內容,成為樊登讀書會APP的VIP會員即可獲得全部解讀內容。

以下內容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二、鼓勵孩子和我們合作
三、代替懲罰的方法
四、鼓勵孩子自立
五、學會讚賞孩子
六、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正 文

這本書出版已經30多年了,是美國家庭教育類圖書累計銷量的冠軍,售出300多萬冊,被譯成30多種文字,風靡全球。在中國也有07年和12年兩個版本。

本書的作者是兩位美國媽媽——阿黛爾•法伯 (Adele Faber) ,伊萊恩•瑪茲麗施 (Elaine Mazlish),她們都有三個孩子,育兒的壓力也比我們大的多,幸運的是她們遇到了一位名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著名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作者,在吉諾特的指導下,兩位媽媽“育兒優則專”,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來傳播她們的教育理念——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這個書名一聽就非常吸引人,我們大人的理想不就是想讓孩子聽話,呵呵,這當然是個玩笑。雖然書名聽起來好像是兩部分,但說與聽是天然一體的,對家長來說,不會傾聽就說不到點子,說不到位孩子們也不會配合。本書的核心是後文的六大部分,全是作者在育兒和諮詢經歷中得來的“乾貨”——非常的接地氣,而且書中配有簡明的漫畫和用於鞏固的練習題,實在是貼心至極。

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案例1:我就要

孩子:媽媽,我想吃蛋糕。

媽媽:家裡正好沒有了,吃點餅乾吧。

孩子:不,餅乾太硬,我就要吃蛋糕。

媽媽:不是和你說沒有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趕緊吃,要不你就餓著。

孩子:哇,你根本不愛我……,我要找姥姥。

結局:姥姥帶著孩子買了蛋糕,孩子當著你的面一邊吃蛋糕一邊向你示威。

你的心裡話:這孩子就是不聽話,為難大人,沒有蛋糕換餅乾還不行嗎,唉,姥姥還老姑息縱容。

案例2:有一種冷叫媽媽冷

媽媽:寶寶,今天降溫,套件毛衣再走。

孩子:我不冷,我不穿。

媽媽: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必須得穿。

孩子:你都煩死了,我們班上同學沒人穿。

媽媽:他們是他們,你是你,你是我孩子你就得聽我的。

結局:孩子無奈地穿上,走路上,頭一回,發現你不看著,脫了毛衣,卷吧卷吧塞到書包裡,嘟嘟囔囔,飛一般離去。

你的心裡話:青春期就是不聽話,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你再感冒了是你難受還是我難受。

問題的根本——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用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家長們也許會有疑問:孩子的感受是錯的怎麼辦?家長不就是要教育孩子嗎?那這樣還要不要樹立規矩了?我們要告訴大家,感受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每個人都有感受,包括孩子;每個人也都需要大家去理解和尊重他的感受,包括孩子。這是做為“人”的一般規律!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生存條件和安全感的“愛”,也需要來自尊重、關心、理解的“愛”!

你認為孩子的選擇是錯的,可是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這麼做是有問題的,他們還不理解你的邏輯;有時候他即使知道有問題,也因為你的態度而選擇對抗。家長需要做的是如何讓孩子能開心地知曉一個道理,並接受你的建議。

對於處理孩子無理要求的建議

孩子經常會提出一些看似無理的要求,我們建議按照以下四個步驟來處理。

1.全神貫注地傾聽。

2.用簡單的詞語迴應他們的感受。
用“哦……”、“恩……”、“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3.說出他們的感受。
“這件事讓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而不是邏輯上的解釋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變熟了給你吃!”

案例1:我就要

孩子:媽媽,我想吃蛋糕。

媽媽:寶寶想吃蛋糕呀,不過家裡好像正好沒有了。(媽媽應該蹲下身,用溫柔的眼神直視孩子)

孩子:不,我就要吃蛋糕!

媽媽:蛋糕軟軟甜甜的,寶寶喜歡吃蛋糕,家裡現在沒蛋糕是不是讓你不開心了?

孩子:嗯,我就是想吃蛋糕。(態度軟化了)

媽媽:嗯,媽媽真希望馬上能給變出一個像屋子一樣大的水果蛋糕來,好香好甜呀!(閉上眼睛,做享受狀)

孩子:嗯,那樣就太好了,對了,能不能讓姥姥陪我去買蛋糕吃?(是商量而不是命令)

媽媽:寶寶,現在是吃飯時間,姥姥也要吃飯,要買了蛋糕回來你兩都餓壞了,……,這樣好不好,媽媽這有好吃的曲奇餅乾,都是你喜歡的小熊、小狗……

孩子:那就吃餅乾吧。

如何才能自覺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溝通的關鍵環節,要說出孩子的感受、感覺、Feeling,而不是給建議,更不是評價,甚至指責,家長要熟悉以下一些句型:

要從建議、評價、指責的角色轉到理解孩子的感受、說出孩子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有一個較好的辦法是跟孩子做一個角色互換,讓孩子扮演家長,家長來扮演孩子,在扮演過程中體會孩子的需要。

 

育兒分享文章彙總→請點選此處進入

分享文章彙總→請點選此處進入

轉載自樊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