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的使用者訪談故事與工作效益評估

我的使用者訪談故事與工作效益評估

進行使用者訪談得到的效益

最後我們終於要進入本文的重點:使用者訪談的效益。 UX 設計師該怎麼向我們所待的開發團隊或公司組織證明花在使用者訪談上的時間是值得的?

首先是跨部門溝通

如同上述,UX 設計師在擬定訪談名單的過程可能要考慮環繞著產品的所有服務環節,所以我們藉著訪談其他部門,可以發現不同的「本位主義觀點」,理解他們重視的問題、執行順序、資源限制、壓力點等產品營運層面問題。

在跨部門溝通的過程,可以請不同部門的同事推薦他們的外部合作單位,這些合作單位也是湊成整個體驗流程環節的角色,抱持著開放心態向合作單位進行訪談,也往往可以得到許多隱藏的觀點。

這些事情回饋到跨部門溝通上,才有更多溝通機會,讓產品規格包容不同部門的需求觀點,成為其他部門支援 UX 設計師提出的規格的契機。

第二個效益是發現我們不知道什麼

使用者訪談是質性研究,許多人會認為研究員的主觀意識會造成偏頗,因此傾向相信資料產生的量化研究。但問題就在於如果我們無法定義問題,那也根本沒辦法設計量化研究,所以你還是得先知道想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那怎麼發現要研究什麼問題?訪談囉。

我在觀察產品的量化資料之前,也是先從使用者訪談得到的觀點,再抽象出使用者行為的定義是怎麼作用於我們提供的產品服務,然後再透過量化研究來證明行為的強度、發生頻次等等不能相信人腦記憶的事件。

第三個效益是辨別出產品的潛在競爭問題

通常我們在開發產品服務時雖然會列出市場上有的競品作分析,但使用者在真實情境中可能根本不採用你想得到的競品服務,而是採用你想都沒想過的低科技解決方案。

上面我提過曾經在創業時想要開發飛輪運動的 APP,我們在列競爭產品問題時一直以為像七分鐘健身這類 Tabata 有氧 APP 是競品,後來在使用者訪談完成後才發現,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是無聊。

因為飛輪健身車講白了就是在固定的地方騎腳踏車,許多在家或健身房騎乘飛輪健身車的人習慣看著電視一面騎乘,腳步不知不覺就紓緩下來,可能騎一個小時也沒流幾滴汗,自然會認為浪費時間又沒有運動效果。

發現使用者真正的情境問題,再回過頭來看其他的競品,才會發現有的產品早就走在這條路上嘗試解決,有的產品只是因為其他人也有所以我們也要。

小插曲:意外的收穫

上面舉了幾年前我在創業時期規劃飛輪健身APP的經驗,我們團隊摸石頭過河的過程花了不少時間進行使用者訪談,想了解更多市場問題。

努力將 APP 開發出來推上線之後,我們自己操作廣告投放,這個時候我發現當初花在使用者訪談上的時間還真沒白費。使用者訪談的研究成果成為我用來優化廣告的依據,找到比較精準又便宜的使用者群,在 AppStore 排行榜上也算是立足過一小段時間。

使用者訪談得到的洞見用來優化廣告投放

後來因為 APP 產品的知名度以及對健身業界營運問題的見解,與當時渴望在臺灣進行改變的健身品牌客戶談成了合作,為他們再設計飛輪健身房專用的營運系統以及 APP。

因為踏實的執行使用者訪談成為意外獲取大型品牌客戶的合約契機,這是我們覺得很有趣的現象。後來客戶也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是小型的新創團隊,但卻是他們談過對這個業界瞭解最深入的軟體開發團隊。

從此之後我在心中還對使用者訪談多加上一個效益:客戶開發。

結語

許多 UX 設計師最常遇見的問題是專案管理上沒有給予設計師足夠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探索,但這個現象背後的問題往往是產品經理或老闆評估方式與設計師不同,所以把 UX 設計師當做單純的下游工作鏈交辦任務。

我在與客戶合作的過程中,會花較多的時間溝通「開始作設計」之前的商業問題,充分理解客戶的處境甚至一起討論他們構思的方案之後,才有機會在價值觀上達成一致見解(客戶一般來說是搞不清楚視覺設計、UI設計、UX設計有什麼不同)。

畢竟,對 UX 設計師來說,剛開案的產品專案就像剛開局的地圖充滿戰爭迷霧,我們當然知道要摧毀上中下三路的塔以及對方老家,但問題是整個地圖上還充滿機遇及風險,這是開案的時候不會清楚的事情。

價值觀與合作方式如果沒有辦法溝通清楚,專案的風險會大增,客戶或產品經理搞不清楚設計師花這麼多時間到哪裡去了?(跑去開地圖啊)

好好溝通清楚 UX 工作上的價值,我認為也是設計師的工作之一。

感謝你耐心看完這麼多字,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朋友,還請幫我拍拍手,支援我寫作更多 UX 工作上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