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如何理解你的腸道微生物檢測報告和資料
https://www.vitamodularis.org/articles/how_to_interpret_your_microbiome_data.shtml 內容來自這篇文章,只是摘抄翻譯了部分內容,英文好的直接出門左轉到原文。
首先,作者提到了在國外幾個較早的腸道菌檢測機構和平臺,美國腸道計劃AGP,uBiome,Atlasbiomed,這三家,是西方人能做的其中幾個。
然後,作者強調了HLA的重要性,舉了幾個例子,如類風溼,與Prophyromonas(擬桿菌門)相關。強直性脊柱炎與HLA-B27的關係,與Kleibsiella菌屬感染有關。多發性硬化症,疲勞綜合徵與支原體;萊姆病與包柔氏螺旋體相關,HLA-DR15,16可抵抗。HLA-DR4可抵抗溝鞭藻類的感染,其他的還有比如23andme把HLA分型用於預測牛皮癬的概率。
插句題外話,如果你有snp晶片的原始資料,可以娛樂性的幫你分出你的HLA型,準確率不夠高,但是也能用了。地址在這:
一、不同的腸道細菌門及其概述
後面是作者介紹了微生物的分類相關知識,關於腸道菌細菌門及其包含的相關細菌屬,順便提及了一下有的屬的作用:
1.西方人身上最多的Firmcutes厚壁菌門
其中的有益菌有Anaerostipes, Blautia, Dorea, Flavonifractor, Lactobacillus(乳酸桿菌屬), Pseudobutyrivibrio, Robeburia(羅斯氏菌屬), Ruminococcus(瘤胃球菌屬), Sarcina
2.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
西方人身上第二多的,革蘭氏陽性楊棒狀桿菌,包含幫我們消化蔬果的Prevotella普氏菌屬,消化脂肪的Alistipes,消化全穀物-發酵糖的Bacteroides擬桿菌屬和調節我們免疫系統的Barnesiella。當然也有有害菌,比如Porphyromonas卟啉單胞菌屬就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牙周病和細菌性陰道病相關。
3.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
通常在淡水和土壤中發現的微小的疣狀細菌。在人類腸道中發現的最常見的物種是Akkermansia,它能降解腸道內壁產生的多餘粘蛋白(粘膜黏液)。Akkermansia是抗炎和保護對肥胖,結腸癌和自閉症。ps.這可是傳說中會讓你瘦的細菌哦!
4.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
主要為革蘭氏陽性有害細菌,包括波氏桿菌(百日咳)、布魯氏菌(布魯氏菌)、彎曲菌(胃腸炎)、大腸桿菌、幽門螺桿菌(胃炎和胃潰瘍)、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弧菌(例如霍亂病原體霍亂弧菌)和耶爾森氏菌(例如鼠疫桿菌,鼠疫病原體)。腸道中最常見的種類是腸桿菌(機會性感染)、嗜血桿菌(口腔和鼻子常見,但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脫硫弧菌(與腸易激綜合徵和自閉症有關)、Kluyvera、Sutterella(與自閉症有關)和Thalassospira。
5.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
在我們的口腔和生殖器中發現的一些最常見的微生物。它們是革蘭氏陽性,典型的作用是分解有機物。在腸道中發現的變種通常是有益的,如柯林塞拉、捲曲隱桿菌和雙歧桿菌(它甚至被用作益生菌並新增到Activia酸奶中)。
二、腸道有益菌的比例問題
1. 這裡還是先強調了丁酸產生菌和短鏈脂肪酸(SCFAs)產生菌。
丁酸誘導粘蛋白合成,加強上皮細胞之間的連線,從而防止炎症和腸漏綜合徵。產生丁酸的細菌保護你的腸道免受炎症、潰瘍性結腸炎和結直腸癌的侵害。主要有6大類,Anaerostipes, Flavonifractor, Faecalibacterium, Pseudobutyrivibrio, Roseburia and Subdoligranulum。
然而,細菌如擬桿菌和Alistipes會將乳酸轉化為其他短鏈脂肪酸(SCFA),如乙酸、甲酸或丙酸,如果這些脂肪酸含量過大,會損害腸道的內壁,引起腸道炎症和高滲透性,從而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儘管類桿菌和脂肪有益於消化全穀物和脂肪,但如果它們的比例超過了上面產生丁酸的堅韌物質的比例,則極有可能導致疾病。因此,保持更高的丁酸產生菌比例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的話,是擬桿菌和Alistipes菌的兩到三倍。但你也不想有太少的類桿菌和靈芝,因為它們也能保護你免受致病菌的傷害。但你也不能有太少的擬桿菌和Alistipes菌,因為它們也能保護你免受致病菌的傷害。
乳酸是由酸奶中的乳酸菌和乳酸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產生的。
下面是這丁酸和乳酸兩個代謝途徑的圖!
2. 斯米氏甲烷桿菌(Methanoberebacter smithii)
米氏甲烷桿菌是一種非常獨特但很有用的細菌。它是在人類腸道中發現的唯一的古菌門的成員。它能減少硫酸鹽和回收多餘的氫和二氧化碳為甲烷,這可以增加從營養物質中提取的能量。換句話說,M.smithii優化能量攝入,使人們吃得更少。結果發現,在瘦的人比肥胖的人中發現M.smithii的頻率更高,而厭食症患者的水平甚至更高。
作者已經做了一個表格,總結了主要的共生腸道細菌和他們的功能,以及其他有用的細節,如它們消化的食物。
三、腸道細菌和疾病
許多研究表明腸道失調與炎症性腸病(IBD)有關。這通常涉及到擬桿菌門/厚壁菌門的比例過高,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致病菌,如大腸桿菌(Darfeuille-Michaud 2004)、鳥類分枝桿菌(Rosenfeld和Bressler 2010)、肺炎克雷伯菌和奇異變形桿菌(Garrett等人。(2010年)。一些物種似乎對IBD有保護作用,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大名鼎鼎的普拉梭菌)和其他丁酸生產菌。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簡稱Crohn’(2013年),研究發現,與健康人或未受感染的親屬相比,患者有更多的活潑瘤胃球菌和Collinsella airfaciens,但扭鏈瘤胃球菌較低(Joossens等人。(2013年)。
乳糜瀉: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者還顯示出更多的擬桿菌屬和Prevotella屬(De Palma等人。2010年,Schippa等人。(2010年),並顯著降低了雙歧桿菌和Faecalibacium的水平。
腸道失調似乎在孤獨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自閉症兒童被發現有更多的擬桿菌門(Finegold等人)和梭菌屬(如對溶組織梭菌,Finegold et al.和2002年,Parracho)。Wang等人2013年報告稱,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便祕和腹瀉的兒童糞便中Sutterella wadswarensis以及扭鏈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torques)和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的丰度增加。在沒有自閉症的兒童中,Sutterella通常不存在或不到1%的腸道菌群,但在孤獨症患者中幾乎總是以1%至7%的頻率出現。Wang等人。2011年還發現自閉症兒童糞便中黏液溶解細菌的相對丰度較低,如黏性阿克曼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相對丰度較低。
雙歧桿菌科中,發現了許多益生菌,似乎對幾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到保護作用。除了乳糜洩,類風溼關節炎患者(Vaahtovao等。糖尿病(Wu等人。2010年)發現雙歧桿菌的水平顯著降低。
結果表明,老年人的微生物區系具有較低的物種水平多樣性。雖然在個體間觀察到了很大的差異,Claesson等人。2010年的報告稱,老年人的雙歧桿菌和厚壁菌門比例普遍下降,但擬桿菌門的含量有所增加。Biagi等人。2010年,研究人員發現百歲老人體內出現了不受歡迎的變形桿菌和桿菌(如葡萄球菌),這可能是免疫系統不能再擺脫病原體的一個跡象。
變形桿菌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克拉克等人。研究結果表明,腸道通透性(腸道滲漏)和變形菌(如腸桿菌、大腸桿菌、克雷伯菌、巴氏桿菌、假單胞菌或沙門氏菌等小細菌)比例的突然增加是果蠅健康迅速下降和即將死亡的一個跡象。這同樣適用於人類。用抗生素治療的果蠅存活了三倍多(20天,相當於30人年)。研究表明,年齡的下降與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密切相關。
後面是口腔等微生物組的內容,沒有繼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