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傑出學者許寶騄(P.L.Hsu, 1910-1970)
許寶騄( P.L.Hsu, 1910-1970)
許寶騄,中國數學家。在中國開創了概率論、數理統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奈曼-皮爾遜理論、引數估計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統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早期從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研究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傑出學者。
1984年,我國數學家鍾開萊、鄭清水、徐利治發起“許寶騄統計數學獎”,獎勵35歲以下研究概率統計與理論統計的青年工作者。這是為了紀念中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先驅者許寶騄先生而設立的。
許寶騄是20世紀最富創造性的統計學家之一,其研究成果推動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發展。 至今“許方法”(多元分析統計學家謝菲H.Scheffe稱之為“數學嚴密性的範本”)仍被認為是解決檢驗問題的最實用方法。也正是許寶騄拉開了中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研究的帷幕。許寶騄嚴謹的治學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數學界。
許寶騄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的研究成果具有推廣價值,得到同行專家的大量引用和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
“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因登在有名的雜誌上而出名,倒是希望雜誌因為登了我的文章而使雜誌出名。”
“一篇論文不能因為獲得發表就有了價值。其真正價值要看發表後被引用的狀況來評價。”
生平簡介
許寶騄(1910.09.01 -1970.12.18),字閒若。1910年出生於北京。原籍浙江杭州,祖父曾任蘇州知府,父親曾任兩浙鹽運使,著名崑曲家,系名門世家。兄弟姊妹共7人,他最幼。其兄兄許寶駒為民盟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兄許寶騤為著名民主人士;姐夫俞平伯為著名文學家、紅學家。
許寶騄幼年隨父赴任,曾在天津、杭州等地留居,大部分時間都由父親聘請
1925年才進中學,在北京匯文中學從高一讀起,1928年匯文中學畢業後考入燕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由於中學期間受表姐夫徐傳元(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影響,對數學有濃厚興趣,入大學後瞭解到清華大學數學系最好,決心轉學念數學。
1929年入清華大學數學系,仍從一年級讀起。當時的老師有熊慶來、孫光遠、楊武之等,一起學習的有華羅庚、柯召等人。
1933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經考試錄取赴英留學,體檢時發現體重太輕不合格,未能成行。於是下決心休養一年。
1934年任北京大學數學系助教,擔任正在訪問
1936年許寶騄再次考取了赴英留學,派往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在統計系(此時,伊根·皮爾遜Egon.Pearson是系主任)學習數理統計,他在伊根·皮爾遜指導下作研究,攻讀博士學位。1938年許寶騄共發表了3篇論文。當時倫敦大學規定數理統計方向要取得哲學博士的學位,必需尋找一個新的統計量,編制一張統計量的臨界值表,而許寶騄因成績優異,研究工作突出,第一個被破格用統計實習的口試來代替。
1938年他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同年,系主任奈曼Neyman受聘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推薦將許寶騄提升為講師,接替他在倫敦大學講課。1939年,許寶騄又發表了兩篇論文,1940年又發表了3篇。其中兩篇文章是數理統計學科的重要文獻,在多元統計分析和奈曼-皮爾遜理論(Neyman-Pearson)中是奠基性的工作,因此他獲得了科學博士的學位。
他的老師奈曼(JerzyNeyman)曾說過許是他最傑出的學生(見C.Read, Neyman-from life,1982,Springer-Verlog, New York,有中譯本)。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決定回國效勞,終於在1940年回到了遭到戰爭創傷的祖國,赴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與華羅庚、陳省身被稱為西南聯大數學系“三傑”。鍾開萊、王壽仁、徐利治等均是他的學生。
在1945年秋,他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邀請前往美國任訪問教授,各講一個學期,學生中有安德森(T.W.Anderson,日後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萊曼(E.L.Lehmann)等人。在此他參加了第一屆伯克利概率統計討論會,又結識了不少統計專家。
1946年秋,許寶騄的好友霍太林(Hoteling)在北卡羅萊納大學創辦了統計系,他特邀許任副教授職位,許從此在教堂山(Chapel Hill)教學。一年後,他決心回國,謝絕了一些大學的聘任,回到北京大學任教授。
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國數學方面的院士共5人,當年公佈的名單是:姜立夫、許寶騄、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回國後不久就發現已患肺結核。他長期帶病工作,教學科研一直未斷,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論文。
到1950年代末,許寶騄由於身患肺結核、胃病和痔瘡等多種疾病,行動已非常不便,但仍堅持在住所工作。他在臥室的外間掛了一塊黑板,繼續給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師講課。1960年代初,許寶騄虛弱到每次只能在黑板前站立四五分鐘,但仍沒有停止教學。
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3年發現肺部有空洞,他的結核菌已有抗藥性時,組織屢次安排他休養,他均謝絕,並且一個人領導3個討論班(平穩過程、馬氏過程、數理統計),帶領青年人搞科研。他在60年代中期,對組合數學有濃厚的興趣。
1956年,北京大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研室。許先生生前一直任這個教研室的主任。
1966年初,與段學復教授聯合主持組合數學的討論班,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斷。然而他自己不顧條件如何,始終堅持科研。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1970年12月18日,終生未婚的許寶騄在其簡陋的住所溘然長逝。床前小茶几上所留下的是一疊疊計算草稿和那支使用多年的帕克鋼筆。
許先生是一位具有獻身精神的科學家。解放以後他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身體狀況十分惡劣又缺乏精心照顧的情況下工作的。
1979年,為紀念他誕生70週年,美國科學院院士安德森(T.W.Anderson)、雷曼(E.L.Lehmann)和著名概率學家鍾開萊(KaiLaiChung)教授在《統計學年刊》(The Annals of Statistics)上撰文介紹他的生平以及在多元統計分析、統計推斷及概率論方面的重要貢獻。
1981年,為使許寶騄先生的重要研究成果更好地流傳,北京大學組織編輯了《許寶騄文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江澤涵、段學復兩位院士為之撰寫“前言”。
1983年,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刊印了《許寶騄全集》(Pao-Lu Hsu Collected Papers)由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刊印,全集是由鍾開萊主編的,共收集了已發表的、未被髮表的論文40篇。書評中有這樣一句話:
“許寶騄被公認為在數理統計和概率論方面第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中國數學家”。
中國概率統計學者許寶騄的像片懸掛在斯坦福大學統計系的走廊上,與世界著名的統計學家並列。
1980年與1990年秋,北京大學兩次舉辦紀念會,並出版了《許寶騄文集》。
教學與治學
許寶騄的教學經歷可分成三個階段:
n 1940年—1945年西南聯大;
n 1945年—1947年秋美國教堂山(Chapel Hill);
n 1947年10月—1970年北京大學。
許寶騄先生把數學家分成三流,他說:
“第一流的數學家,是有天才的,他們能開闖新的領域,如柯爾莫哥洛夫,馮·諾依曼,維納這一類人,這些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二流數學家是靠刻苦學習而成的,認真消化整理前人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有所創造發現,象欣欽這樣的數學家就是這一類的,他寫的《公用事業理論的數學方法》、《資訊理論基礎》等就是消化整理的結果。這種工作對後人影響較大,年青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較快地進入科學的前沿,中國缺少一批做這一類工作的人。
第三流的數學家只在某一、二個問題上有一點貢獻,不能象第二流的那樣有系統的工作。剩下的就是不入流的數學家了。”
他認為自己沒有才能,是刻苦學習得到的,他也沒有經驗去培養有天才的人,他只能傳授如何認真學習,努力鑽研,埋頭苦幹的經驗。他衷心希望他的學生超過他,一次他在討論班上說:“自古以來,只有能教出狀元來的老師是光榮的,至於做狀元的學生那就沒有什麼了。”他對新的一代寄於殷切的希望。無論在哪裡還是教哪門課程,許寶騄的教學風采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南聯大時代,許寶騄開設微分幾何課程。第一次上課,他對學生說,微分幾何不過是微積分的一種應用而已,而主要工具是泰勒級數展開,再用一點兒初級代數計算。這些話對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寶騄在教學中特別強調“直觀地理解數學”的重要性,他主張要把數學定理及其證明的“原始思想”告知學生,總是殷切地期望學生能直觀地領悟數學命題的來龍去脈。在分析問題時,他強調要有一種“內視”能力,認為“數學中的抽象能力很重要,一些問題經過抽象後,不僅簡明而且其實質也清楚了”。
許寶騄備課極為認真,講授條理清晰,擅長於在課堂上強調一些細微之處。他循循善誘,對學生的指導具體而細緻,對學生的讀書筆記逐字逐句地修改,甚至錯別字和標點也要改正。他批改作業,不但指出正誤,而且給出更好的解法。解放以來,許寶騄關於《抽象積分論》、《矩陣論》、《多元分析》、《抽樣論》、《解析函式的邊界性質》和《點集拓撲》的講稿都有鮮明的特點。
許寶騄對做一名好教師有獨到見解:“要做一個好老師,必須自己有相當的功底,才能講好。應該做到以十當一,自己會十,但講出來的是一。”他說道:“教師在臺上講課,就像舉重運動員,應該舉重若輕,很重的東西,一下就舉起來了,讓人看了感到舒服;而不應該是舉輕若重,一份很輕的分量,舉也舉不起,兩腿發抖,讓人感到難受。”
正是許寶騄這種精闢的教學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學生。他們中一些人已經成為今日的數學棟樑,如鍾開萊、冷生明、王壽仁、徐利治和張堯庭等,以及美國的比烏曼(I.Biumen)、布拉迪(R.Bradiey)、羅賓斯(H.Robbins)、鮑克(A.Bowker)、萊曼(E.Lehmann)和奧利金(I.Olikin)等。
徐利治曾說,他從許寶騄身上學到了“不怕計算”和“樂於計算”的習慣,十分樂於從計算中發現規律和提煉一般性公式。許寶騄的教學風格也給教堂山的美國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比烏曼寫道:“許堅持深入淺出,毫不迴避困難,特別是深沉、明確而默默地投身於學術的最高目標和水準,這些精神吸引了我們。”布拉迪說:“許堪稱後輩的典範。”羅賓斯回憶道:“許是令人難忘的,無以倫比的。”
人物履歷
1910年9月1日 出生於北京。
1928年 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
1929—1933年 轉入清華大學數學系,讀到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畢業後考取留英名額,因體重不合格未能成行,因而在北京西山休養一年。
1934—1936年 任北京大學數學系助教。
1936—1940年 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統計系當研究生,193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0年 獲科學博士學位。
1940—1945年 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執教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1945—1947年 先後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任訪問教授。
1948年 選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全國數學方面的院士共5人,當年公佈的名單是:姜立夫、許寶騄、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
1947—1970年 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自中國數學會成立起,任歷屆理事。
1970年12月18日 逝世於北京。
有人曾經拿當今仍健在的國際上最偉大的統計學家之一C.R.Rao勞(美籍印度裔,1920- )在印度的地位和國內數學界知名的美籍華人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1911-2004)在我們國家的知名度做類比,我想如果許寶騄教授(1910-1970)不要因病去世太早的話,我國統計學的發展將會是另一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