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es6 javascript 尾呼叫

es6 javascript 尾呼叫

1  什麼是尾呼叫?

尾呼叫( Tail Call )是函數語言程式設計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身非常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就是指某個函式的最後一步是呼叫另一個函式。

function f(x){
	return g(x);
}
上面程式碼中,函式 f 的最後一步是呼叫函式 g ,這就叫尾呼叫。
以下三種情況,都不屬於尾呼叫。
//  情況一
function f(x){
	let y = g(x);
	return y;
}
//  情況二
function f(x){
	return g(x) + 1;
}
//  情況三
function f(x){
	g(x);
}
上面程式碼中,情況一是呼叫函式 g 之後,還有賦值操作,所以不屬於尾呼叫,即使語義完全一樣。情況二也屬於呼叫後還有操作,即使寫在一行內。情況三等同於下面的程式碼。
function f(x){
	g(x);
	return undefined;
}
尾呼叫不一定出現在函式尾部,只要是最後一步操作即可。
function f(x) {
	if (x > 0) {
		return m(x)
	}
	return n(x);
}
上面程式碼中,函式 m 和 n 都屬於尾呼叫,因為它們都是函式 f 的最後一步操作。

2  尾呼叫優化

尾呼叫之所以與其他呼叫不同,就在於它的特殊的呼叫位置。

我們知道,函式呼叫會在記憶體形成一個 “ 呼叫記錄 ” ,又稱 “ 呼叫幀 ” ( call frame ),儲存呼叫位置和內部變數等資訊。如果在函式 A 的內部呼叫函式 B ,那麼在 A 的呼叫幀上方,還會形成一個 B 的呼叫幀。等到 B 執行結束,將結果返回到 A , B 的呼叫幀才會消失。如果函式 B 內部還呼叫函式 C ,那就還有一個 C 的呼叫幀,以此類推。所有的呼叫幀,就形成一個 “ 呼叫棧 ” ( call stack )。

尾呼叫由於是函式的最後一步操作,所以不需要保留外層函式的呼叫幀,因為呼叫位置、內部變數等資訊都不會再用到了,只要直接用內層函式的呼叫幀,取代外層函式的呼叫幀就可以了。

function f() {
	let m = 1;
	let n = 2;
	return g(m + n);
}
f();
//  等同於
function f() {
	return g(3);
}
f();
//  等同於
g(3);
上面程式碼中,如果函式 g 不是尾呼叫,函式 f 就需要儲存內部變數 m 和 n 的值、 g 的呼叫位置等資訊。但由於呼叫 g 之後,函式 f 就結束了,所以執行到最後一步,完全可以刪除 f(x)  的呼叫幀,只保留 g(3)  的呼叫幀。

這就叫做 “ 尾呼叫優化 ” ( Tail call optimization ),即只保留內層函式的呼叫幀。如果所有函式都是尾呼叫,那麼完全可以做到每次執行時,呼叫幀只有一項,這將大大節省記憶體。這就是 “ 尾呼叫優化 ” 的意義。

注意,只有不再用到外層函式的內部變數,內層函式的呼叫幀才會取代外層函式的呼叫幀,否則就無法進行 “ 尾呼叫優化 ” 。

function addOne(a){
	var one = 1;
	function inner(b){
		return b + one;
	}
	return inner(a);
}
上面的函式不會進行尾呼叫優化,因為內層函式inner用到了外層函式addOne的內部變數one。

3  尾遞迴

函式呼叫自身,稱為遞迴。如果尾呼叫自身,就稱為尾遞迴。

遞迴非常耗費記憶體,因為需要同時儲存成千上百個呼叫幀,很容易發生 “ 棧溢位 ” 錯誤( stack overflow )。但對於尾遞迴來說,由於只存在一個呼叫幀,所以永遠不會發生 “ 棧溢位 ” 錯誤。

function factorial(n) {
	if (n === 1) return 1;
	return n * factorial(n - 1);
}
factorial(5) // 120
上面程式碼是一個階乘函式,計算 n 的階乘,最多需要儲存 n 個呼叫記錄,複雜度 O(n)  。
如果改寫成尾遞迴,只保留一個呼叫記錄,複雜度 O(1)  。
function factorial(n, total)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factorial(n - 1, n * total);
}
factorial(5, 1) // 120
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計算 fibonacci  數列,也能充分說明尾遞迴優化的重要性
如果是非尾遞迴的 fibonacci  遞迴方法
function Fibonacci (n) {
	if ( n <= 1 ) {return 1};
	return Fibonacci(n - 1) + Fibonacci(n - 2);
}
Fibonacci(10); // 89
// Fibonacci(100)
// Fibonacci(500)
//  堆疊溢位了
如果我們使用尾遞迴優化過的 fibonacci  遞迴演算法
function Fibonacci2 (n , ac1 = 1 , ac2 = 1) {
	if( n <= 1 ) {return ac2};
	return Fibonacci2 (n - 1, ac2, ac1 + ac2);
}
Fibonacci2(100) // 573147844013817200000
Fibonacci2(1000) // 7.0330367711422765e+208
Fibonacci2(10000) // Infinity
由此可見, “ 尾呼叫優化 ” 對遞迴操作意義重大,所以一些函數語言程式設計語言將其寫入了語言規格。 ES6 也是如此,第一次明確規定,所有 ECMAScript 的實現,都必須部署 “ 尾呼叫優化 ” 。這就是說,在 ES6 中,只要使用尾遞迴,就不會發生棧溢位,相對節省記憶體。

4  遞迴函式的改寫

尾遞迴的實現,往往需要改寫遞迴函式,確保最後一步只調用自身。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用到的內部變數改寫成函式的引數。比如上面的例子,階乘函式 factorial  需要用到一箇中間變數 total  ,那就把這個中間變數改寫成函式的引數。這樣做的缺點就是不太直觀,第一眼很難看出來,為什麼計算 5 的階乘,需要傳入兩個引數 5 和 1 ?
兩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方法一是在尾遞迴函式之外,再提供一個正常形式的函式。

function tailFactorial(n, total)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tailFactorial(n - 1, n * total);
}
function factorial(n) {
	return tailFactorial(n, 1);
}
factorial(5) // 120
上面程式碼通過一個正常形式的階乘函式 factorial  ,呼叫尾遞迴函式 tailFactorial  ,看起來就正常多了。
函數語言程式設計有一個概念,叫做柯里化( currying ),意思是將多引數的函式轉換成單引數的形式。這裡也可以使用柯里化。
function currying(fn, n) {
	return function (m) {
		return fn.call(this, m, n);
	};
}
function tailFactorial(n, total)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tailFactorial(n - 1, n * total);
}
const factorial = currying(tailFactorial, 1);
factorial(5) // 120
上面程式碼通過柯里化,將尾遞迴函式 tailFactorial  變為只接受 1 個引數的 factorial  。
第二種方法就簡單多了,就是採用 ES6 的函式預設值。
function factorial(n, total = 1)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factorial(n - 1, n * total);
}
factorial(5) // 120
上面程式碼中,引數 total  有預設值 1 ,所以呼叫時不用提供這個值。
總結一下,遞迴本質上是一種迴圈操作。純粹的函數語言程式設計語言沒有迴圈操作命令,所有的迴圈都用遞迴實現,這就是為什麼尾遞迴對這些語言極其重要。對於其他支援 “ 尾呼叫優化 ” 的語言(比如 Lua , ES6 ),只需要知道迴圈可以用遞迴代替,而一旦使用遞迴,就最好使用尾遞迴。

5  嚴格模式

ES6 的尾呼叫優化只在嚴格模式下開啟,正常模式是無效的。
這是因為在正常模式下,函式內部有兩個變數,可以跟蹤函式的呼叫棧。
func.arguments:返回呼叫時函式的引數。
func.caller:返回呼叫當前函式的那個函式。
尾呼叫優化發生時,函式的呼叫棧會改寫,因此上面兩個變數就會失真。嚴格模式禁用這兩個變數,所以尾呼叫模式僅在嚴格模式下生效。

function restricted() {
	"use strict";
	restricted.caller; //  報錯
	restricted.arguments; //  報錯
}
restricted();
6  尾遞迴優化的實現

尾遞迴優化只在嚴格模式下生效,那麼正常模式下,或者那些不支援該功能的環境中,有沒有辦法也使用尾遞迴優化呢?回答是可以的,就是自己實現尾遞迴優化。
它的原理非常簡單。尾遞迴之所以需要優化,原因是呼叫棧太多,造成溢位,那麼只要減少呼叫棧,就不會溢位。怎麼做可以減少呼叫棧呢?就是採用 “ 迴圈 ” 換掉 “ 遞迴 ” 。
下面是一個正常的遞迴函式。

function sum(x, y) {
	if (y > 0) {
		return sum(x + 1, y - 1);
	} else {
		return x;
	}
}
sum(1, 100000)
// Uncaught RangeError: Maximum call stack size exceeded(…)
上面程式碼中,sum是一個遞迴函式,引數x是需要累加的值,引數y控制遞迴次數。一旦指定sum遞迴 100000 次,就會報錯,提示超出呼叫棧的最大次數。
蹦床函式( trampoline )可以將遞迴執行轉為迴圈執行。
function trampoline(f) {
	while (f && f instanceof Function) {
		f = f();
	}
	return f;
}
上面就是蹦床函式的一個實現,它接受一個函式f作為引數。只要f執行後返回一個函式,就繼續執行。注意,這裡是返回一個函式,然後執行該函式,而不是函式裡面呼叫函式,這樣就避免了遞迴執行,從而就消除了呼叫棧過大的問題。
然後,要做的就是將原來的遞迴函式,改寫為每一步返回另一個函式。
function sum(x, y) {
	if (y > 0) {
		return sum.bind(null, x + 1, y - 1);
	} else {
		return x;
	}
}
上面程式碼中,sum函式的每次執行,都會返回自身的另一個版本。
現在,使用蹦床函式執行sum,就不會發生呼叫棧溢位。
trampoline(sum(1, 100000))
// 100001
//蹦床函式並不是真正的尾遞迴優化,下面的實現才是。
function tco(f) {
	var value;
	var active = false;
	var accumulated = [];
	return function accumulator() {
		accumulated.push(arguments);
		if (!active) {
			active = true;
			while (accumulated.length) {
				value = f.apply(this, accumulated.shift());
			}
			active = false;
			return value;
		}
	};
}
var sum = tco(function(x, y) {
	if (y > 0) {
		return sum(x + 1, y - 1)
	}else {
		return x
	}
});
sum(1, 100000)
// 100001
上面程式碼中,tco函式是尾遞迴優化的實現,它的奧妙就在於狀態變數active。預設情況下,這個變數是不啟用的。一旦進入尾遞迴優化的過程,這個變數就激活了。然後,每一輪遞迴sum返回的都是undefined,所以就避免了遞迴執行;而accumulated陣列存放每一輪sum執行的引數,總是有值的,這就保證了accumulator函式內部的while迴圈總是會執行。這樣就很巧妙地將 “ 遞迴 ” 改成了 “ 迴圈 ” ,而後一輪的引數會取代前一輪的引數,保證了呼叫棧只有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