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李國傑院士:要做有用的研究,不要只怪罪環境

李國傑院士:要做有用的研究,不要只怪罪環境

“現在很多人做研究僅僅是從論文到論文,論文中脫離實際的假設越來越多,把權衡取捨當科研,搞一堆的符號嚇唬人……”在日前於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行的“院士大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發表演講,一再強調要做“有用的研究”,並告誡臺下眾多的中科院研究生,科研環境由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構成,與其只會怪罪“環境”,不如從自律開始做起。 做有用的研究 李國傑剖析了目前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弊端。他說,目前國內一些科研工作者只會跟隨“大腕”開闢的方向,不管這個方向是不是有實用前景。他以近幾十年的計算機研究為例:“一些已經死去或半死不活的研究方向都曾經有成千上萬的學者投入過精力。” 此外,現在很多人做研究只是從文章到文章,缺乏研究“動機”。而且很多人用做工程的方法做基礎研究,問題越做越細,脫離實際的假設越來越多,論文題目越來越長、定語越來越多,實驗結果別人不可重複、不可比較。還有的人把權衡取捨當科研,在一大堆引數中,取自己實驗中較好的結果與已有的結果作比較,不如別人的結果就不寫進論文。還有些人把平凡的問題搞複雜,用一大堆符號,如十分複雜的下標來“嚇唬工程人員”,美其名曰“形式化”。 李國傑列舉了美國政府統計署的資料來說明無用研究的惡果:全球最大的軟體消費商——美國軍方每年要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軟體,而在其所購軟體中,可直接使用的只佔2%,另外3%需要作一些修改,其餘的95%都成了垃圾。 他進一步以電腦科學為例:“從眾多面向物件建模的描述中,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惡果。雖然它們經常伴隨著有關現實世界建模的非常美好的詞彙,然而仔細看看,你就會發現它們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程式設計物件!如果說有任何和現實世界相似的地方,不管是活是死,純屬巧合。” 身為中科院計算所所長的李國杰特意引用了該所一些優秀研究生的心得:衡量科研成果的標準應該是科學性和實用性,影響因子和引用次數往往不能真實反映成果的優劣。目前,國內的研究方法在不斷提高,實驗室儀器裝置也不比國外差,和世界一流研究成果相比,我們落後在研究問題的價值上,研究問題價值的不足導致人才的浪費。而研究問題來自應用需求,要通過觀察世界、接觸應用、分析需求,從辦公室之外才能獲得靈感。 不要只抱怨環境“逼良為娼”
李國傑在談到科研工作者應有的科學態度時,提到不要只會埋怨研究條件。他認為,總的來說,很多單位的科研裝置硬條件已不比國外差,做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要在“人”上找原因。 “先進的創新學術思想用錢買不到。二三流的人才用一流裝置一般做不出一流成果,但一流人才用二流裝置有可能做出一流成果。” 李國傑又進一步指出,不少科研人員還把自己做不出好的科研成果,甚至於弄虛作假,都歸結於被急功近利的環境“逼良為娼”。“唐駿的學歷門事件中,不少人只怪罪環境,就反映了這種思維邏輯”。 李國傑認為,環境是由每一個個體構成的。目前這種人人只知道責備環境、責備政府官員的思維模式並不有利於改善科研大環境。應當提倡“從自己做起”、提倡人人自律。他說,科技人員必須有“慎獨”和“出汙泥而不染”的良知。他認為,在研究生時期,培養一種健康的心態和嚴於律己的科學作風比寫幾篇論文更重要。“今天研究生‘慎獨’的水平將決定今後幾十年中國科學技術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