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導向設計方法論——學會定義產品最終體驗
從網際網路時代開始,產品設計場景化的思路被提出來,即要綜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時間、地點、人物。
但是對日需完善的體驗設計來說,簡單的場景化思路很多時候會讓場景之間的切換缺乏流暢的連線,使得單個場景相對獨立、薄弱。此時需要提出一種更加完善的設計思路,從目標與結果出發,先定義產品的最終體驗,再去思考達到該體驗會涉及到的功能點/機會點,拓展功能反推每個場景,相互關聯組成閉環體驗。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宜家就是典型的『結果導向設計』,來到宜家官網,首先看到的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商品,而是一個個家居的“最終體驗”。如下圖,設計師先定義了其中一個欄目的最終體驗”冬天來了,家點溫暖”。
此時往下滾動會發現,設計想表達的是想達到預期體驗“冬天來了,家點溫暖”需要”保溫瓶、馬克杯…”等物品,往下穿透會發現,每個物品下有一個場景,相互關聯且豐滿。
通過這種設計思路,作為一個使用者感受到的是一個完整的體驗心流新鮮感與好奇心時刻存在,也避免了行為觸點的遺漏。
案例學習
通過上述介紹大家應該對『結果導向設計』有了初步理解,下面通過一個差旅類的應用結合人工智慧技術來講解結果導向型的設計方法論。
1. 分析現有的使用者任務流程
在B端業務領域裡,差旅是一個常規且普遍的業務應用,業務流程較繁瑣,對員工也在時間上有所消耗與不便利,下圖可以看到對於一個員工而言,現有差旅流程的模式。
2. 定義終端使用者體驗
由於現在人工智慧相關新技術越來越趨於成熟,我們可以適當的對常規差旅業務進行新的使用者體驗成果定義,撰寫一句文案來表達最終的體驗目標/成果——“人人差旅,全程陪伴您的差旅小助手”
終端使用者體驗目標需要是引人入勝的、簡潔清晰的。
3. 提出功能特點/機會點
最終體驗目標的關鍵詞是“全程陪伴”、“小助手”,以此推導,設計機會點可以是適時出現、幫助使用者完成繁瑣工作、記錄等。
為了更全面的分析,將現有的差旅流程轉化成使用者體驗(操作流)地圖,對每一個節點分析其行為與觸點,通過對這些資訊分析與處理就可以快速明確單個“機會點”或者“關聯機會點”,有機地組合起來創造出一站式的助手體驗。
4. 推導使用者場景 實現產品賦能
選擇上述的一個機會點”自動填單”,設計師開始展開場景的推導。
對於員工而言,在業務地圖中『知會領導』與『填寫單據』所錄入的資訊可自動複用,利用機器識別能力將聊天文字進行分解與填充,關聯兩個行為觸點,達到自動提單的智慧場景。
對於領導而言,同樣在業務地圖中『知會領導』與『審批單據』存在同樣資訊的查閱與決策操作,關聯觸點,一鍵審批。
總結
結果導向設計有什麼好處呢?
- 定義核心競爭力,避免產品功能與風格的錯亂;
- 清晰各行為觸點,關聯場景,促進體驗豐滿;
- “設計師模型”和使用者“心理模型”之間的距離需要通過結果導向設計來彌合。
體驗結果出發的設計思路,切記先設想最終的體驗成果,再分析如何關聯觸點、推到場景來達到設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