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中國騙局
在網際網路金融被質疑,被詬病,被打壓的時候,區塊鏈概念適時出現,這一脫胎於比特幣的神祕資料處理技術被描述的近乎完美。
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自治性,除了最有文章可做的金融領域,據說藝術、法律、醫療、房地產、電子商務等領域都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人們似乎期待他拯救地球。
概念就像一張船票,彷彿披上這個外衣,就上了船,可金融領域是最不缺概念的地方,完美的東西又何嘗真正存在。說起去中心化,我們不禁要質疑所謂的全網每個節點交叉驗證的必要性和效率問題;說起最安全,我們恐怕要好好斟酌這個基礎資料網路要掌握在什麼樣的人手裡才算安全;而更重要的是,每每談到科技改變金融,那麼金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技術嗎?顯然不是
有資深技術專家就指出,這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處理技術其實十幾年前就有了,並不是什麼橫空出世的神祕黑科技,而這麼長的時間仍沒有突破性的應用,本身就說明其在應用研究中是存在問題的。
實事也正是如此,在人們大談區塊鏈如何顛覆傳統金融的時候,除了人頭攢動的區塊鏈論壇,就只剩下相關上市公司波動的股價了。在新的概念升騰、發酵、炙熱的時候,警惕它在這片神奇土地成為下一個龐氏騙局。
1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邪路”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
這幾天,就在北京大學,召開了網際網路金融全球峰會,區塊鏈成為熱點話題。不懂區塊鏈是啥?沒關係,不影響閱讀。好多行業專家發言,我就不點名了。細看發言,全在說外行話。在其他地方說我也忍了,在北大說我得管管。
一、區塊鏈徵信
區塊鏈技術對徵信的重要性被高估了。
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資料庫。打個比方:某公司有多家分公司,分公司做賬後,將賬本集中存放在總部,這是傳統資料庫,篡改相對容易;分公司每做一頁賬,就影印多份,撕碎了隨機分發給其他分公司,需要時再拼接還原,這是去中心化資料庫,想篡改都難以下手。
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成果是比特幣。好多朋友在做,我也一直關注。比特幣雖然有爭議,但是原理上說得通。每個賬戶有多少幣,將多少幣給了其他賬戶,需要公開播報給全網路,分散存檔。
目前,徵信的瓶頸是:資料太少,質量太差,和信用相關度太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高明的模型和演算法都難以準確判斷使用者信用。至於資料庫是不是去中心化,根本不重要。
另外,徵信相關資料非常敏感,無論是徵信機構還是使用者,都不希望公開。資料是徵信機構命根子,家家都希望別人公開,自己保密。使用者也不希望自己的資料公開,一言一行都播報給全網路,想想都可怕,那是《1984》:“Blockchain is watching you!”
到底有沒有去中心化的徵信系統呢?已經存在幾千年了——熟人借貸網路。信用好不好,熟人知道。這個網路上的每個節點,不僅存著信用相關資料,還能獨立決策。不僅硬碟去中心化,連 CPU都去中心化了。
越是缺乏科學精神的地方,人們對技術的態度越分裂:有些人、有時候排斥、抗拒,視為洪水猛獸;有些人、有時候迷信、狂熱,以為包治百病。
每項技術都有其侷限性,區塊鏈貨幣有其獨特價值,區塊鏈徵信純粹是扯淡。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走上邪路的不止區塊鏈,還有大資料、P2P等。
二、大資料徵信還是大資料反欺詐
區塊鏈徵信的基礎是大資料徵信。即使資料全部打通,演算法高度發達,也會遇到瓶頸, Fintech絕非萬能。徵信機構分析資料之後,給個人一個分數或者授信額度。比如,芝麻分 702分,螞蟻花唄額度 22000元。其實,這不科學。
信用是相對的,跟身高不一樣。身高是絕對的,姚明身高二米二六,只要測量方法正確,無論觀察者高矮胖瘦、親疏遠近,他都是二米二六。信用則不然,人具有多面性:“爸爸賴皮,說好週末帶我去公園玩的。”“我老公答應過的事情,都辦到了。”“他說過會永遠愛我,大騙子。”“他工作時非常守時,從未耽誤。”“該交物業費了,都拖了兩年了!”同樣是借錢,可能還村長的,賴同學的,還京東白條,賴 P2P債務。
現在的大資料徵信機構,需要使用者提供運營商、支付寶、淘寶、微信、京東、網銀、信用卡、個人郵箱、企業郵箱賬號及密碼,身份證,手機通訊錄,單位、家庭住址,幾乎將個人隱私扒光了,最後要麼拒掉,要麼授信幾千塊錢。
這不是徵信,而是反欺詐。以上這些資料雖然敏感,但是和個人信用相關性並不高。機構只能據此判斷使用者是不是一個有正常工作、生活的正常人,至於其信用好不好仍不清楚,為了控制壞賬,只能授信幾千塊錢。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正常人,不用這麼麻煩,熟人一眼就看出來了。
大資料徵信機構要的資料越來越多,使用者感覺越來越麻煩、屈辱,這會導致逆淘汰:越要臉的使用者越排斥大資料徵信,留下來的使用者質量越來越差,這導致壞賬率上升、借款利率上升,機構索要更多資料,正常使用者逃離……惡性迴圈。
你最多願意借多少錢給某人?熟人最清楚,而且每個人答案都不一樣。
大資料技術也有侷限性,適用於對準確度要求不太高的領域。天氣預報可以,明天中午 12點下雨概率 80%,到時沒有下雨,後果也不嚴重。商品推薦可以,根據消費記錄,推薦三星手機,不感興趣不點、不買就是。可是,壞賬率高於 10%,一般借貸平臺就會崩潰,大資料徵信準確度夠嗎?
大資料適合用來排除可疑使用者,但是很難給正常使用者準確授信。
三、該死的 P2P理財端
這不是詛咒,而是命運。
各大 P2P平臺開始裁撤線下理財網點,接下來裁撤的將是線上理財客戶端,包括 PC端、手機端,它們都是面向散戶的,取而代之的是面向機構的 ABS部門。美國的主要 P2P平臺 LendingClub和 Prosper ,現在主要靠機構供給資金,這才是正道。
面向散戶的理財端是特殊階段的過渡形態,它的命運就是被“過河拆橋”。平臺交易量不大、業務不穩定時,理財端只能面向散戶,交易量大、業務穩定時,理財端就將面向機構。
P2P平臺名義上是資訊中介,收取服務費,實際上是信用中介,賺取利差。在貸款端利率、壞賬率給定的情況下,理財端成本越低,利差越大。理財端成本包括兩部分,明的是理財利率,暗的是營銷費用。
P2P平臺剛剛起步時,貸款端交易量不夠大,難以說服機構買下這些資產:評估有成本,量小不划算,即使是優質資產;平臺如果提供不了規範的基礎資料,機構難以評估;資料(核心是壞賬率)可能不穩定,甚至不好看,畢竟需要摸索。
可是放貸需要資金,只能舍機構而求散戶了。散戶和機構有什麼區別呢?好忽悠。基礎資料不好看、不穩定甚至沒有都沒關係,散戶不感興趣,也看不懂。散戶就認兩點:利率高,平臺看起來靠譜。只要貪婪能夠戰勝恐懼,就敢投資。
既然理財端面向散戶,平臺就得承擔較高的理財利率、營銷費用。一線平臺理財利率也在 10%左右,營銷費用更是驚人:平均獲客成本超過 1000元,包括砸搜尋引擎、影視、平媒廣告,發軟文,做公益、慈善,買會員資格、行業大獎……讓平臺看起來靠譜。散戶要什麼,平臺給什麼。好平臺能給,壞平臺一樣能給。
P2P平臺交易量突破百億時,就得考慮面向機構發行 ABS了。ABS,即Asset Backed Security(資產支援證券)。平臺如果能拿出基礎資料,證明既往貸款的壞賬率可以接受,機構自然願意為新的貸款提供資金。分期樂、京東發行 ABS ,受到機構熱捧,其利率才 5%左右。宜人貸也將推出線上消費金融信貸 ABS 。
正在鬧“資產荒”,機構渴望優質資產。P2P平臺如果交易量大,對自己的資產質量有信心,就應該面向機構發行 ABS ,把資金成本降下來。既然能夠說服機構,降低成本,何必費勁砸錢忽悠散戶?
優秀的 P2P平臺做大以後,將逐漸以 ABS部門代替現有理財端。哪個部門能以更低成本獲得資金,哪個保留重用,這是正常商業邏輯,除非老闆不想賺錢,或者心裡有鬼。
“我們做的是普惠金融,就是要讓利給理財客戶(特指散戶)。”小心,說這話的全是騙子。貸款端說普惠金融,合情合理,因為中國還有很多個人、小微企業貸不到款。理財端說,不合情理,有錢不賺必有隱情。
當然,銀行做 P2P,就更是脫褲子放屁了。
2
區塊鏈熱概念下的冷思考
在當下的媒體和金融行業的描繪中,鮮有真正講清楚區塊鏈技術的話語,更多的是對該技術未來的種種設想。所以,區塊鏈要落地,還是需要該領域創業者腳踏實地。輕言顛覆,動輒大談技術創新並無意義,一切不切實際的談概念,都是耍流氓。
這些區塊鏈創業公司到底在做什麼?
區塊鏈技術最近可謂大火,各界人士紛紛表示看好區塊鏈未來市場發展,認為區塊鏈未來可應用於網際網路金融、醫療等各領域,但就目前國內發展來看,在區塊鏈技術團隊中,布比基於區塊鏈技術做了積分應用,小蟻基於區塊鏈技術搞了股權眾籌,這是否能說明區塊鏈技術已經有了真正的落地應用呢?
上市公司真的在做區塊鏈?
區塊鏈概念熱度持續發酵。繼今年1月阿里巴巴金融宣佈可能提供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雲服務平臺之後,飛天誠信、恆生電子、廣電運通等區塊鏈概念股相繼表態進行區塊鏈研究。但值得好奇的是,這些上市公司用區塊鏈技術在做什麼?
什麼人在聊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火熱離不開一批佈道者的研究和宣講,我們不妨來看看談論區塊鏈的到底是些什麼人,他們各異的履歷和所持的觀點,相信可以幫助你重新發現並理解區塊鏈。
避免對區塊鏈不切實際的幻想
對於一個新行業,我們應該著力避免過度未來主義的出現,比特幣和區塊鏈能夠解決眼下的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卻過度幻想它未來可能為我們帶來的好處,而忽視了這些實際的例證。
神一般的“區塊鏈”也可能邁不過五座大山
據中國之聲報道,一位澳大利亞企業家克萊格·萊特本月2號公開宣稱,自己就是比特幣的創始人,還提供了相關證據。由此風光一時的比特幣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
對區塊鏈需求頗多,問題也很多
中國的金融市場相對年輕,對區塊鏈的社會需求主要是能夠實現自證清白、資產可審計,資產可管理、反欺詐反洗錢、方便監管、防偽溯源,成為新型金融監管工具和自律手段。
區塊鏈技術:傳統金融領域實際應用障礙重重
目前除了比特幣外,區塊鏈還沒有真正意義上投入使用。而區塊鏈被真正廣泛應用於傳統金融機構更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積累技術等待成熟時機的出現。
徐明星:區塊鏈能否成為風口有待觀察
當下的公有鏈在海量交易資料處理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也是當下應用開發的一大挑戰。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大量企業的實踐,最後才能達到產業標準,得到大規模應用。
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引入區塊鏈技術存在難點
當區塊鏈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之後,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始躍躍欲試引入這一技術。有業內人士預測:“區塊鏈技術將重構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金融將邁入2.0時代。區塊鏈技術將直接解決徵信難題,P2P將迎來“安全風控”最佳時期。”但隨著對區塊鏈技術的理解和深入,業內也出現不同的聲音,畢竟無論哪種技術,從概念到應用的路恐怕並不是想當然的事。
大神引爆區塊鏈話題,國內互金企業選擇觀望
新興技術的出現往往會令很多人歡呼雀躍,感覺到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近期炙手可熱的區塊鏈技術就是如此,有人斷言區塊鏈技術離我們不遠了,但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自2015年以來,投資到區塊鏈相關初創公司的總金額,已經達到了破紀錄的10億美元,區塊鏈已然成為金融業少有的重要關注熱點之一。面對如此熱度的區塊鏈,各類創業公司、投資機構也是摩拳擦掌,蓄勢待發。但與目前國際上所有的區塊鏈專案、落地的應用場景來說中國的區塊鏈仍進展緩慢。
區塊鏈:去中心化恐怕難以監管
區塊鏈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方式來集體維護一個數據庫,好像可以顛覆很多傳統金融業,提高效率,但去中心化也使得整個路徑難以監管,容易被有心人借用搭建新的龐氏騙局,國內的政治環境和管理思想一定要有中心,特別是金融行業的中心監管更加嚴格,去中心化,就意味著主體不明確,監管難以對主體進行調整。
區塊鏈很熱,為何國內創投遲遲不“出牌”?
業內人士分析,從創投本身來說,需要看到真正的應用出來,或者國外有一個非常成功的模式,國內明確想複製這種模式。同樣大部分的創投公司並沒有深入研究區塊鏈,所以很難判斷提出的應用是可實現的,是有市場的剛性需求的,這個同樣需要時間的積累。
拒絕盲人摸象,美國人怎麼玩區塊鏈
從Winklevoss兄弟的投資路看美國區塊鏈應用:比特幣交易平臺這對奇葩兄弟在參加完08年北京奧運會的雙人雙槳賽艇比賽、忙不迭成為大熱電影《社交網路》muse後,一直沒閒著,反而也成為投身網際網路行業的VC了。
貫徹以太坊思想的跨時代企業,你在哪裡?
出生於94年的Buterin腦子裡似乎正在構建一個美麗新世界。可以這麼說,全世界都在等待那個利用以太坊所開發出的全新商業模式而獲得成功的企業誕生,但由於以太坊抽象複雜又全新的概念,沒有人認為這個跨時代企業就是他們自己。
銀行或許恨比特幣,但他們卻期待區塊鏈應用
據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的資料,若將區塊鏈技術引入銀行體系,將會每年節省200億美元的成本。自從比特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它已經在一些論壇上、在一些特定的使用者人群中削減了銀行以及金融機構的權威性。人們不再需要通過銀行進行一項交易,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完成。
區塊鏈在醫療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
摩根士丹利提醒:這種狂熱太過頭了。他們認為,外界的某些誤解,可能誇大了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破壞性創新。預計金融機構和他們的客戶將在未來2-5年內逐個資產的採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概念驗證,但整個迭代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