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滴滴出行APP的一些思考
想必大家早已知道8月25日發生的悲劇了,這已經是近年來滴滴出行發生的第二起惡性殺人事件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滴滴的順風車業務一次又一次走到風口浪尖呢?
在8月26日滴滴出行釋出的公告中我們可以看到:自8月27日零時起,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內部重新評估業務模式及產品邏輯。針對滴滴出行的APP,我們可以發現在進行順風車搭車時,乘客可以自己設定公開性別選項,但是在空姐遇害事件之後這個功能被悄悄的關閉了,經過一些網友的反饋車主現在還是可以看見乘客的性別,這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尤其在另一起殺人事故的前車之鑑下顯得格外的重要。我認為滴滴本可以將性別設定為保密,然而滴滴卻一直沒有作為,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性是滴滴的產品經理想將滴滴發展為社交向的APP。而且退一步講,滴滴完全可以設定為在乘客上車前先讓乘客確實路線,在乘客親自確定路線之後在做出發,並且如果在行駛過程中發生了路線的偏離,就自動連線公安機關進行處理。同時也暴露出了滴滴平臺的監管確實是存在一定隱患的。在本次事件中滴滴客服人員的不作為也是導致悲劇的另一個原因,被害人朋友3點鐘就開始與滴滴的客服人員進行溝通,但是經過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滴滴方面也沒有任何應急預案。同時在危機的時候滴滴也始終不願意透露司機的車牌,這也就陷入了一個死迴圈,報警警方需要車輛資訊,但是車輛資訊掌握在滴滴手中,滴滴建議報警處理,警方需要車輛資訊,這種推卸責任的處理方式暴露出了滴滴客服存在的問題。同時我們橫向對比一下美國的Uber軟體和滴滴出行,在2017年11月22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名乘客反應自己被司機性騷擾,當地警方立刻介入調查,同時Uber也配合警方協同調查,一次性清理了57名有潛在威脅的司機,並對Uber平臺進行了890萬美元的罰款。在上一次空姐遇害的事件中滴滴本可以和政府配合想Uber一樣進行進一步的稽核與監管,但是滴滴並沒有這麼做。歸根結底還是滴滴的稽核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同時在乘客受到性騷擾之後的投訴功能表現也不盡人意,不得不讓我們想到滴滴順風車的宣傳語,10分鐘換一輩子,現在看來真是諷刺意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