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進一線網際網路公司的應屆生注意啦~2018 屆校招的情況有些變化
全文 3300 多字,時間比較緊張的同學可以直接讀標題
文末有簡尋利益相關,沒有需要的同學略過就好~~但正文木影響~~
資本寒冬還在繼續,裁員正在成為 2016 年的行業主題。
隨著開學季,各高校的正式秋招即將開始,網際網路領域的校招形勢如何?
雖然各一線網際網路公司早從 7 月就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內推和校招活動,但結合去年阿里驟然收縮 3000 人校招規模的極端例子,可以發現,形勢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簡尋通過梳理 2012 屆以來 BAT 的校招趨勢,結合當前的網際網路環境,希望能給有志於投身網際網路的 2017 屆畢業生一些參考和啟發。
6 年以來的 BAT 校招趨勢
先來梳理一下從 2010 年,即 2011 屆應屆生秋招開始, 5 年以來 BAT 的校招趨勢。選擇以 BAT 為樣本,是這三家巨頭公司每年都會消化大量高階網際網路人才,開出的薪資相對創業公司也更加理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業風向。
以 2010 年為起始年,則是因為當時正處於智慧手機爆發的開端,移動網際網路風口即將開始,人才市場的波動開始出現新的變化。
1) 招聘規模在小幅攀升中震盪
由上圖可以看到,在 2012 屆畢業生校招中, ABT 三家的招聘規模均為 1000 人左右,其中百度首次超過千人,隨後一路走高,除了 2014 屆的 1000+以外,每年均超過 1500 人。在 2015 年的資本寒冬中,百度停止了所有社招專案,但並沒有收縮校招規模。
騰訊除了在 2013 屆校招中超過 2000 人以外,每年的規模都穩定地維持在 1000+。
變動較大的是阿里巴巴。阿里最近一次經歷校招風波是 2015 年,預計招收 3000 人,卻在中途被傳砍掉了 85%的需求 ,只要 400 人(最終迴應是發出了 1400+offer )。
這對阿里來說並非罕事。由上圖可知,阿里在 2012 屆招收過 1000+應屆生,但在 2013 屆卻幾乎完全凍結了校招,到 2014 屆給出的名額也小於 200 人。直到 2014 屆和 2015 屆才回到和騰訊相當的校招規模,卻又在 2016 屆校招時鬧出 3000 人變 400 人的大烏龍。
總的來說,從 2012 屆開始, BAT 的招聘規模就在小幅攀升中來回震盪。
2) 秋招發力時間穩步前移
通過這張圖可以看出, 2011 、 2012 甚至到 2013 屆, BAT 的校招雖然從 10 月提前到了 9 月,但依然在正常開學後的正式秋招以後。但從 2014 屆開始, BAT 均會在暑假期間完成簡歷收取甚至初步篩選,提前收割優秀畢業生。
而今年,騰訊甚至早在 5 月,就展開過針對 2017 屆畢業生的提前批校招活動,生動演示了薅羊毛要從大三開始的正確做法。
3) 畢業生薪資的起跑線差距越來越大
頂尖網際網路公司的高薪有目共睹, 211 和 985 類一流學校畢業的其它學生,薪資基本在 5k~10k/月間浮動,自帶光環的「四大行」更是十來年沒怎麼變過了;通訊三巨頭的最高年薪則不過 10w 左右。
但在網際網路公司裡,起薪最高的開發崗位,應屆生年薪超過 15w 是正常水平。
不過,事情也正在發生變化,比如百度的 18.9W 年薪,騰訊的 16w 年薪,阿里巴巴的 19.5W 年薪,在 2015 屆及以前,波動都比較小,也就是傳說中的批發價。
而根據簡尋收集的 2016 屆時 BAT 校招技術崗位的年薪,除了百度外,普通人才和 special 人才之間的年薪差異可達 7w 到 8w ,這還不包括如阿里開到 60 萬年薪的這類超級 special 崗位。總之,批發價沒有了,差別對待是正常。
而且,在校招中,一些優秀的應屆生起薪甚至高過同崗位老員工,出現工資高掛。
4) 進入校招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越來越多
鑑於校招是一項以影響力和規模填補成本的招聘活動,一直以來,校招都是大公司才玩兒的奢侈活動。但這幾年,規模壯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正在越來越多,除了美團,第二梯隊的京東、美團等公司也是校招大戶。
同時,在創新工場從 2011 年前後開始打包帶領旗下創業公司進行校招以後,到如今,各家基金公司均增加了一項重要的投後服務,即帶領旗下創業公司,集體統一校招。
在 2017 年校招中,經緯中國、紅杉資本、真格基金、 IDG 等均集體出動,希望為旗下公司收攬應屆生人才。
網際網路公司熱衷校招:缺人還是公關?
那麼網際網路公司為何如此熱衷校招?原因無非兩個
1) 成本原因
在社會招聘領域,高階人才的單人招聘,中介成本基本在年薪的 20% 左右。因此,對於已經積累下口碑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校招是低成本批量收割優秀大學畢業生的最佳手段,沒有之一。
騰訊負責校園招聘的負責人曾在 2013 年接受媒體採訪時,也透露過「訊員工有一半以上來自校招」。
此外,國外網際網路公司有人才收購的傳統,很多創業公司被收購,僅僅是因為其工程師資源。收購過程中,收購方會先對部分工程師進行嚴格的面試篩選,判斷收購標準,然後對大部分工程師進行打包招收。這也成為一些大公司批量獲得人才的途徑。但在國內,至少到目前,除了校園招聘,企業還沒有比較常規的批量獲取人才途徑。
2) 例行公關
某種程度上,能舉行上規模的校招就是實力的證明。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在校招公關上花的心思也越來越多,如網易今年推出的招聘神曲,光在網易雲音樂上,評論已經超過 1w 條了。如果能開個稍微驚世駭俗的薪水,更是可以免費上很多頭條。
總的來說,攢下的口碑都應該定期變現回來,而校招是一個易於操作且成本低廉的推廣活動,可以 360°無死角誇讚自己而不用臉紅,以至於經常被調侃為「招聘為輔,公關為主。」
資本寒冬對 2017 年校招有影響嗎?
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網際網路企業經歷的是實實在在的寒冬,以裁員為關鍵字搜尋百度新聞,在 38 頁的條目中,其中 30 頁發生在 2016 年,那麼,資本寒冬對有志於網際網路的畢業生有沒有影響?
答案是,肯定有。
一是巨頭的人才需求在收縮
通過 BAT 的歷年員工增長不難發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發端之前,三家公司的員工規模都有過爆發時期。
如百度用 8 年時間,擁有了 5000 名員工;用 2 年時間突破了第二個 5000 ,再用一年時間突破了第三個 5000 ,到去年已經增長到 2 萬人,終於猛踩剎車,停止了社招。
差不多同時, 3.5w 人規模的阿里巴巴和 2.5w 人規模的騰訊也分別收縮了社招和外包招聘。
這說明什麼?三家公司的基礎人才結構已經基本穩定了,除了正常流動,很難再大規模擴張。
而未來至少幾年以內, BAT 的巨頭地位並不會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整個行業對新湧入的頭部人才的吸收能力在降低。(這裡指的是頭部人才而非頂尖人才)。
二 創業公司的人才需求在降低
當然,有人說了, BAT 不要人,還有創業公司啊,現在網際網路創業氛圍那麼濃……但一個嚴峻的現實是, 2015 年是大中型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合併年, 58 和趕集,美團和大眾點評、滴滴和快的(如今要在加上 Uber )……合併之後,對人才的需求只會更少,絕不會更多。
當然,還有很多更小的直接倒閉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他們對校招的直接影響較小,但會影響社招領域的流動,進而波及到校招。
微妙的變化:需求收縮、兩級分化
從幾家大的網際網路公司可以明顯看出,大家對人員調整的節奏是一致的:即,縮減普通崗位,吸引頂尖人才。
這種變化是網際網路創業週期性冷卻的短期變化引起的,但在未來不會扭轉。還是以開發崗位為例,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一些基礎的崗位會被人工智慧大量取代。
另外一些理論性和研究性的工作在商業中的作用和影響會變得更加明顯,比如滴滴研究院、騰訊研究院都是出於這類考量而設立,其對頂尖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當然,對人才的要求也會更高。
因此,表面來看,網際網路針對 2017 屆畢業生的校招計劃一如既往地如火如荼,但 BAT 三家均沒有公佈招聘名額,轉而強調自己的尖子生計劃。因為暗地裡, 需求收縮和兩級分化的微妙變化已經在發生。
找工作的同學怎麼辦?
想要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的同學非常多,但行業確實在降溫,怎麼辦?
關於產品、運營、市場這類崗位,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門檻極低、天花板卻極高。想從事這些工作的同學,不要再指望靠讀過兩本《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就能輕鬆拿高薪了,調低期望,踏實學習,攢經驗,春天還會來的。
對開發崗位的同學來說,情況分兩面。
一是能力處於中上的同學,請認真思考,和各種各樣三個月程式碼培訓班的學員比起來,你們有哪些優勢,參照這個標準找工作。
二是那些頂尖學校的頂尖技術咖,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也有豐富的折騰經驗,瞭解業界。這類學生,他們實際上正在變得更值錢,比如 211 學校 Top 1%的學生,企業願意付出的招聘成本對社會招聘高階人是一樣的, Top10% 則可以出到一半。
但持續高燒的網際網路行業降降溫未必不是好事,沒有燒錢對掐的人海戰術了,行業才會趨於正常和理性。
利益相關
除了通常是數千比一通過率的 BAT ,也還有很多在寒冬中依然活得很好的網際網路公司,比如簡尋合作的知乎、搜狗、滴滴、搜狐就不說啦,像 GIO 、長亭科技、酷家樂、美麗聯合、新美互通、神策資料這些公司,雖然低調,但技術氛圍、薪資和前景往往不輸 BAT 。
so ,寒冬只是讓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人才都隱藏得更深了,這也是簡尋希望能為雙方服務的原因。作為一個獨立特行的機器獵頭,大資料+演算法+人工服務,應該沒有人比我們匹配起職位和人才更全更快更精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