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快速求根和求倒數根演算法連結

快速求根和求倒數根演算法連結

http://www.52rd.com/Blog/Detail_RD.Blog_Roddger_4627.html?WebShieldDRSessionVerify=YvUONIqdZoMhZUydGb0H

作者:Blackbird

在3D圖形程式設計中,經常要求平方根或平方根的倒數,例如:求向量的長度或將向量歸一化。C數學函式庫中的sqrt具有理想的精度,但對於3D遊戲程式來說速度太慢。我們希望能夠在保證足夠的精度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速度。

CarmackQUAKE3中使用了下面的演算法,它第一次在公眾場合出現的時候,幾乎震住了所有的人。據說該演算法其實並不是Carmack發明的,它真正的作者是Nvidia

Gary Tarolli(未經證實)。

//
// 計算引數x的平方根的倒數
//
float InvSqrt (float x)
{
        float xhalf = 0.5f*x;
        int i = *(int*)&x;
        i = 0x5f3759df - (i >> 1);        // 計算第一個近似根
        x = *(float*)&i;
        x = x*(1.5f - xhalf*x*x);       // 牛頓迭代法
        return x;
}

該演算法的本質其實就是牛頓迭代法(Newton-Raphson Method,簡稱NR),而NR的基礎則是泰勒級數

(Taylor Series)。NR是一種求方程的近似根的方法。首先要估計一個與方程的根比較靠近的數值,然後根據公式推算下一個更加近似的數值,不斷重複直到可以獲得滿意的精度。其公式如下:

函式:y=f(x)

其一階導數為:y'=f'(x)

則方程:f(x)=0 的第n+1個近似根為

x[n+1] = x[n] - f(x[n]) / f'(x[n])
NR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估計第一個近似根。如果該近似根與真根足夠靠近的話,那麼只需要少數幾次迭代,就可以得到滿意的解。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如何利用牛頓法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求平方根的倒數,實際就是求方程1/(x^2)-a=0的解。將該方程按牛頓迭代法的公式展開為:

x[n+1]=1/2*x[n]*(3-a*x[n]*x[n])
將1/2放到括號裡面,就得到了上面那個函式的倒數第二行。

接著,我們要設法估計第一個近似根。這也是上面的函式最神奇的地方。它通過某種方法算出了一個與真根非常接近的近似根,因此它只需要使用一次迭代過程就獲得了較滿意的解。它是怎樣做到的呢?所有的奧妙就在於這一行:

i = 0x5f3759df - (i >> 1);  // 計算第一個近似根

超級莫名其妙的語句,不是嗎?但仔細想一下的話,還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知道,IEEE標準下,float型別的資料在32位系統上是這樣表示的(大體來說就是這樣,但省略了很多細節,有興趣可以GOOGLE):

bits:31 30 ... 0
31:符號位
30-23:共8位,儲存指數(E)
22-0:共23位,儲存尾數(M)

所以,32位的浮點數用十進位制實數表示就是:M*2^E。開根然後倒數就是:M^(-1/2)*2^(-E/2)。現在就十分清晰了。語句i>>1其工作就是將指數除以2,實現2^(E/2)的部分。而前面用一個常數減去它,目的就是得到M^(1/2)同時反轉所有指數的符號。

至於那個0x5f3759df,呃,我只能說,的確是一個超級的Magic Number

那個Magic Number是可以推匯出來的,但我並不打算在這裡討論,因為實在太繁瑣了。簡單來說,其原理如下:因為IEEE的浮點數中,尾數M省略了最前面的1,所以實際的尾數是1+M。如果你在大學上數學課沒有打瞌睡的話,那麼當你看到(1+M)^(-1/2)這樣的形式時,應該會馬上聯想的到它的泰勒級數展開,而該展開式的第一項就是常數。下面給出簡單的推導過程:

對於實數R>0,假設其在IEEE的浮點表示中,
指數為E,尾數為M,則:

R^(-1/2)
= (1+M)^(-1/2) * 2^(-E/2)

將(1+M)^(-1/2)按泰勒級數展開,取第一項,得:

原式
= (1-M/2) * 2^(-E/2)
= 2^(-E/2) - (M/2) * 2^(-E/2)

如果不考慮指數的符號的話,
(M/2)*2^(E/2)正是(R>>1),
而在IEEE表示中,指數的符號只需簡單地加上一個偏移即可,
而式子的前半部分剛好是個常數,所以原式可以轉化為:

原式 = C - (M/2)*2^(E/2) = C - (R>>1),其中C為常數

所以只需要解方程:
R^(-1/2)
= (1+M)^(-1/2) * 2^(-E/2)
= C - (R>>1)
求出令到相對誤差最小的C值就可以了

上面的推導過程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並未得到證實。而Chris Lomont則在他的論文中詳細討論了最後那個方程的解法,並嘗試在實際的機器上尋找最佳的常數C。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文末找到他的論文的連結。

所以,所謂的Magic Number,並不是從N元宇宙的某個星系由於時空扭曲而掉到地球上的,而是幾百年前就有的數學理論。只要熟悉NR和泰勒級數,你我同樣有能力作出類似的優化。

GameDev.net上有人做過測試,該函式的相對誤差約為0.177585%,速度比C標準庫的sqrt提高超過20%。如果增加一次迭代過程,相對誤差可以降低到e-004的級數,但速度也會降到和sqrt差不多。據說在DOOM3中,Carmack通過查詢表進一步優化了該演算法,精度近乎完美,而且速度也比原版提高了一截(正在努力弄原始碼,誰有發我一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Chris Lomont的演算中,理論上最優秀的常數(精度最高)是0x5f37642f,並且在實際測試中,如果只使用一次迭代的話,其效果也是最好的。但奇怪的是,經過兩次NR後,在該常數下解的精度將降低得非常厲害(天知道是怎麼回事!)。經過實際的測試,Chris Lomont認為,最優秀的常數是0x5f375a86。如果換成64位的double版本的話,演算法還是一樣的,而最優常數則為0x5fe6ec85e7de30da(又一個令人冒汗的Magic Number - -b)。

這個演算法依賴於浮點數的內部表示和位元組順序,所以是不具移植性的。如果放到Mac上跑就會掛掉。如果想具備可移植性,還是乖乖用sqrt好了。但演算法思想是通用的。大家可以嘗試推算一下相應的平方根演算法。

下面給出Carmack在QUAKE3中使用的平方根演算法。Carmack已經將QUAKE3的所有原始碼捐給開源了,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不用擔心會收到律師信。

//
// Carmack在QUAKE3中使用的計算平方根的函式
//
float CarmSqrt(float x){
        union{
                int intPart;
                float floatPart;
        } convertor;
        union{
                int intPart;
                float floatPart;
        } convertor2;
        convertor.floatPart = x;
        convertor2.floatPart = x;
        convertor.intPart = 0x1FBCF800 + (convertor.intPart >> 1);
        convertor2.intPart = 0x5f3759df - (convertor2.intPart >> 1);
        return 0.5f*(convertor.floatPart + (x * convertor2.floatPart));
}

另一個基於同樣演算法的更高速度的sqrt實現如下。其只是簡單地將指數除以2,並沒有考慮尾數的方根。要看懂該程式碼的話必須知道,在IEEE浮點數的格式中,E是由實際的指數加127得到的。例如,如果實數是0.1234*2^10,在浮點表示中,E(第23-30位)的值其實為10+127=137。所以下面的程式碼中,要處理127偏移,這就是常數0x3f800000的作用。我沒實際測試過該函式,所以對其優劣無從評論,但估計其精度應該會降低很多。

float    Faster_Sqrtf(float f)
{
        float   result;
        _asm
        {
                mov eax, f
                sub eax, 0x3f800000
                sar eax, 1
                add eax, 0x3f800000
                mov result, eax
        }
        return result;
}

除了基於NR的方法外,其他常見的快速演算法還有多項式逼近。下面的函式取自《3D遊戲程式設計大師技巧》,它使用一個多項式來近似替代原來的長度方程,但我搞不清楚作者使用的公式是怎麼推匯出來的(如果你知道的話請告訴我,謝謝)。

//
//      這個函式計算從(0,0)到(x,y)的距離,相對誤差為3.5%
//
int FastDistance2D(int x, int y)
{
        x = abs(x);
        y = abs(y);
        int mn = MIN(x,y);
        return(x+y-(mn>>1)-(mn>>2)+(mn>>4));
}
//
// 該函式計算(0,0,0)到(x,y,z)的距離,相對誤差為8%
//
float FastDistance3D(float fx, float fy, float fz)
{
        int temp;
        int x,y,z;
        // 確保所有的值為正
        x = int(fabs(fx) * 1024);
        y = int(fabs(fy) * 1024);
        z = int(fabs(fz) * 1024);
        // 排序
        if (y < x) SWAP(x,y,temp)
        if (z < y) SWAP(y,z,temp)
        if (y < x) SWAP(x,y,temp)
        int dist = (z + 11 * (y >> 5) + (x >> 2) );
        return((float)(dist >> 10));
}

還有一種方法稱為Distance Estimates(距離評估?),如下圖所示:

紅線所描繪的正八邊形上的點為:
octagon(x,y) = min((1/√2) * (|x|+|y|), max(|x|,|y|))
求出向量v1和v2的長度,則:
√(x^2+y^2) = (|v1|+|v2|)/2 * octagon(x,y)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在討論浮點數的方根演算法,接下來輪到整數的方根演算法。也許有人認為對整型資料求方根無任何意義,因為會得到類似99^(1/2)=9的結果。通常情況下確實是這樣,但當我們使用定點數的時候(定點數仍然被應用在很多系統上面,例如任天堂的GBA之類的手持裝置),整數的方根演算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整數開平方的演算法如下。我並不打算在這討論它(事實是我也沒有仔細考究,因為在短期內都不會用到- -b),但你可以在文末James Ulery的論文中找到非常詳細的推導過程。

//
// 為了閱讀的需要,我在下面的巨集定義中添加了換行符
//
#define step(shift)
if((0x40000000l >> shift) + sqrtVal <= val)
{
        val -= (0x40000000l >> shift) + sqrtVal;
        sqrtVal = (sqrtVal >> 1) | (0x40000000l >> shift);
}
else
{
        sqrtVal = sqrtVal >> 1;
}
//
// 計算32位整數的平方根
//
int32 xxgluSqrtFx(int32 val)
{
        // Note: This fast square root function
        // only works with an even Q_FACTOR
        int32 sqrtVal = 0;
        step(0);
        step(2);
        step(4);
        step(6);
        step(8);
        step(10);
        step(12);
        step(14);
        step(16);
        step(18);
        step(20);
        step(22);
        step(24);
        step(26);
        step(28);
        step(30);
        if(sqrtVal < val)
        {
                ++sqrtVal;
        }
        sqrtVal <<= (Q_FACTOR)/2;
        return(sqrtVal);
}

關於sqrt的話題早在2003年便已在 GameDev.net上得到了廣泛的討論(可見我實在非常火星了,當然不排除還有其他尚在冥王星的人,嘿嘿)。而嘗試探究該話題則完全是出於本人的興趣和好奇心(換句話說就是無知)。其實現在隨著FPU的提升和對向量運算的硬體支援,大部分系統上都提供了快速的sqrt實現。如果是處理大批量的向量的話,據說最快的方法是使用SIMD(據說而已,我壓根不懂),可同步計算4個向量。

相關資源

這裡是當年在GameDev.net的討論,有趣的東西包括一些高手的評論和幾個版本的sqrt的實測數值。

有關NR和泰勒級數的內容,請參見MathWorld

還有兩篇論文。一篇是關於Carmack演算法的推導過程;另一篇是關於整數方根演算法的推導過程:


相關推薦

快速倒數演算法連結

http://www.52rd.com/Blog/Detail_RD.Blog_Roddger_4627.html?WebShieldDRSessionVerify=YvUONIqdZoMhZUydGb0H 作者:Blackbird 在3D圖形程式設計中,經常要求平方根

5.1(介面)1)定義shape介面,包含面積周長的方法;2)定義Circle類、Rectangle類、Square類;

摩爾的Java學習筆記5.1 第四周作業: 1、(抽象類)1)定義shape抽象類,包含求面積和求周長的方法;2)定義Circle類和Rectangle類繼承shape類;3)定義Square類繼承Rectangle類;4)執行時,讓使用者選擇

定義一個長方形類並將周長面積定義為成員方法實現周長和麵積的動能(要求鍵盤錄入長寬)

package org.westos_05_封裝和private; /*  * 定義一個學生類,提供成員變數姓名,和年齡 *  * 現在的寫法:需要將成員變數私有化,提供對外的公共訪問方法(也屬於成員方法) * */ class Student2{//私有化成員變數priv

快速區間的有趣演算法——樹狀陣列

好久沒寫東西,感覺有寫些什麼的必要了。(高仿魯迅) 樹狀陣列雖然聽起來名字高大上,但是不是很難(字首和是名字高大上,卻水得像海洋) 樹狀陣列在單純的查詢一個區間的和和修改某一個數的效率要超過線段樹哦!樹狀陣列最差時間複雜度為O(logn),而線段樹的時間複雜度一直保持O(logn),且線段樹的空間複雜度是樹狀

【BZOJ3625】【CF438E】小朋友二叉樹(生成函式,多項式逆,多項式開,NTT)

Description 我們的小朋友很喜歡電腦科學,而且尤其喜歡二叉樹。 考慮一個含有n個互異正整數的序列c[1],c[2],...,c[n]。如果一棵帶點權的有根二叉樹滿足其所有頂點的權值都在集合{c[1],c[2],...,c[n]}中,我們的小朋友就會將其稱作神犇的。

【BZOJ3625】【CF438E】小朋友二叉樹 NTT 生成函式 多項式開 多項式

題目大意   考慮一個含有n個互異正整數的序列c1,c2,…,cn。如果一棵帶點權的有根二叉樹滿足其所有頂點的權值都在集合{c1,c2,…,cn}中,我們的小朋友就會將其稱作神犇的。並且他認為,一棵帶點權的樹的權值,是其所有頂點權值的總和。   給出一個整數

演算法題:N!末尾0的個數二進位制數中1的個數

1、給定一個整數,那麼N的階乘N!末尾有多少個0呢? 解題思路:N!=K*10^M,M的值即為N!末尾0的個數。又10^M=(2^M)*(5^M),因為一個數進行質因數分解後,2出現的概率比5大得多。所以只有計算出1到N包含多少個5的因子 public class demo2 {

【資料結構週週練】014 利用棧非遞迴演算法鏈式儲存的二叉樹是否為完全二叉樹

一、前言 首先,明天是個很重要的節日,以後我也會過這個節日,在這裡,提前祝所有程式猿們,猿猴節快樂,哦不,是1024程式設計師節快樂。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演算法是判斷二叉樹是否為完全二叉樹,相信大家對完全二叉樹的概念並不陌生,如果是順序儲存就會很方便,那鏈式儲存怎麼判斷呢,我的做法是:若

【資料結構週週練】013 利用棧非遞迴演算法二叉樹的高

一、前言 二叉樹的高是樹比較重要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樹中結點的最大層數本次演算法通過非遞迴演算法來求得樹的高度,借用棧來實現樹中結點的儲存。 學英語真的很重要,所以文中的註釋還有輸出以後會盡量用英語寫,文中出現的英語語法或者單詞使用錯誤,還希望各位英語大神能不吝賜教。 二、題目 將

一個數的原-1135 原

數論 1135 原根 1 秒   131,072 KB   0 分   基礎題 設m是正整數,a是整數,若a模m的階等於φ(m),則稱a為模m的一個原根。(其中φ(m)表示m的尤拉函式) 給出1個質數P,找出

資料結構實驗-C語言-二叉樹的建立,前、中、後序遍歷的遞迴演算法和非遞迴演算法葉子結點數目,二叉樹深度,判斷二叉樹是否相似,二叉樹左右子樹互換,二叉樹層序遍歷的演算法,判斷二叉樹是否是完全二叉樹

1.實驗目的 熟練掌握二叉樹的二叉連結串列儲存結構的C語言實現。掌握二叉樹的基本操作-前序、中序、後序遍歷二叉樹的三種方法。瞭解非遞迴遍歷過程中“棧”的作用和狀態,而且能靈活運用遍歷演算法實現二叉樹的其它操作。 2.實驗內容 (1)二叉樹的二叉連結串列的建立 (2)二叉樹的前、中、後

素數p的原

color push oot tmp mit != nbsp code return vector<long long >a; template<class T> T fast_mod(T a,T b,T Mod){ if(b==0) re

知後、中

設s1為樹的後根遍歷,s2為樹的中根遍歷,則s1[len - 1]為先根遍歷的第一個節點,且s2中,s1[len - 1]左邊的字元為s1[len - 1]的左子樹,右邊即是右子樹。 例:中根:DBE

用二分法下面方程a的在-10到10的

2x3-4x2+3x-6=0 #include<stdio.h> #include<math.h> #pragma warning(disable:4996); int main() {  double math(double, doub

多項式逆與多項式開

閒著沒事幹研究些黑科技(霧) 多項式求逆 求 A(x)*B(x)==1(mod x^n) 其中n為A(x),B(x)的度的較大值 已知A(x)求B(x),B(x)=A(x)^(-1)(mod x^n) 假設n=1,則B(x)=A(x)常數項在mod

[Codeforces438E]The Child and Binary Tree(多項式開+多項式逆)

=== === 這裡放傳送門 === === 題解 這道題的意思是給定一個集合,求有多少形態不同的二叉樹滿足每個點的權值都屬於這個集合並且總點權等於i。 設F(x)表示總點權等於x的的二叉樹數目,那麼由當前已經有的二叉樹構造更大的二叉樹就是先把

垃圾回收之判斷物件否需要被回收(搜尋演算法引用搜索演算法

根搜尋演算法(JAVA的虛擬機器用的是這個) 可以參考這個 http://blog.csdn.net/qq_15022971/article/details/79162126 引用搜索演算法:是常被初學JAVA者誤解,java的垃圾回收在判斷一個物件是否為可以被回收的物件時,常被誤以為

某個數組裡連續子陣列最大的幾個演算法

注意:這裡的陣列元素,有可能全為負。這樣,所謂的: int find_max_array(const vector<int> &a) { int max_sum = 0; int this_sum = 0; fo

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演算法

使用scala語言求解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 最大公約數 //歐幾里得演算法(遞迴方式) def gcdLoop(a:Long,b:Long): Long ={ var x=a var y=b while(y!=0){ val tmp=x%y

二叉堆 binary heap (2) 利用小最大 top k

使操作被快速執行的性質是堆序(heap order)性. 由於我們想要快速地找出最小元,因此最小元應該在根上. 類似的,可以宣告一個max堆,找到和刪除最大元      在一個堆中,對於每一個節點X,X的parent中的關鍵字<=X中的關鍵字, 根節點除外(它沒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