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跳槽時在談論什麼
3月9號時,微信上突然收到一條訊息:
公司給漲了幾K工資,且答應讓我自己完成公司的DLP的網路驅動……終於能鍛鍊了。
我一看,是原來在微信上向我諮詢過職業選擇問題的一個朋友。
當時他在微信裡說,他喜歡做底層開發,可所在公司安排他做應用開發,他覺得沒意思,學不到什麼東西,擔心將來沒競爭力,想要跳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時我考慮到他學歷較差,勸他先工作幾年漲漲經驗,用經驗和能力洗掉學歷對自己的影響之後再跳槽。我的建議出於現實情況,是比較保守的。他猶豫著,覺得非離職不可。
後來他提到可以跟公司談一下,因為公司也有一些 Windows 驅動開發的工作。我建議他試試。
再後來,一晃兩個月過去了,春節過完了,在跳槽季我收到了他的訊息。由此我知道,他成功在組織內實現了轉型。這是最好的結果:既做了自己喜歡的事兒,又沒付出什麼成本,甚至還漲薪了。
這位朋友的經歷,讓我想起這次要聊的話題:跳槽、換工作與職業轉型。大概會說三個方面內容:
- 職業、轉型、跳槽、行業等概念
- 職業轉換的分類
- 成本
職業、跳槽與轉型的概念
先理清兩個概念:
- 職業
- 轉型
關於職業,有一個最簡單的定義:
職業 = 行業 * 職能
行業是由若干個經濟活動性質相同或相近的組織所構成的,比如軟體行業,就是由做各種軟體的公司構成的。
職能,通常牽涉到對業務活動的細分與歸類,以職位(崗位)的形式體現,指一個職位所承擔的任務、作用和功能。以軟體企業為例,Windows驅動開發工程師,就是一個明確的職位,Android應用開發工程師,也是一個明確的職位。
通常我們口頭說的工作就有職業的含義,只不過它是一種模糊的說法,多數時候指代某個公司某個崗位。
明白了行業和職能的含義,就可以來討論轉型了。
當我們換工作時,就牽涉到“轉型”這個概念。不是所有的換工作都是轉型,只有更換了行業或職能才能叫作轉型,兩個都沒換而只換了公司的,叫跳槽。比如你從軟體行業轉換到了快消品行業、金融行業,就算是轉型了;你從Android應用開發工程師轉換為產品經理或售前技術支援,也算是轉型;而你從通訊軟體公司A的信令開發工程師換到通訊軟體公司B的信令開發工程師,就是跳槽,不是轉型。
好啦,現在行業、職能、職業、轉型、跳槽這幾個概念都清楚了。
轉型的分類
- 管理者
- 專業技術者
- 自由職業者
- 創業者
如果你更換工作時,產生了上述職能取向上的變化(比如從軟體開發工程師這種專業技術者轉到創業者),那就明確無疑是轉型了,而且是大的轉型。
我畫了一幅圖,以職能取向為縱軸,以行業為橫軸,可以清楚地說明轉型的概念:
如圖所示,當前職業為 C3 ,在C行業內從事專業技術工作。C3n 與 C3 行業、職能都一樣,公司不同; C2、C4與 C3 職能不同行業相同;D2、D4 與 C3 的行業不同職能也不同; D3 與 C3 行業不同職能相同。
那圖中標註的職業轉換就有四種模式:
- C3–>C3n,同行業內換一家公司原職能領域發展,比如你從酷派的Android Framework工程師跳到華為去做Android Framework工程師,就屬於這種。
- C3–>C2或C3–>C4,行業不換,職能轉變。比如一位女士原來是在醫療行業的一家醫院做護士過了一陣做護士長了,就屬於這種;一個iOS應用開發工程師跳到另一家公司做專案經理,也屬於這種。
- C3–>D3,職能不變,行業轉換。比如一位程式設計師原來在通訊行業做網上營業廳的開發,現在轉到教育行業做直播教學類的軟體,就屬於這種。
- C3–>D2或C3–>D4,行業、職能都轉換。比如有位朋友原來在運輸行業開長途汽車,後來通過自學進入一家油服公司做測井軟體開發,就屬於這種;再比如有朋友在彩票行業做App開發,搞累了回家包了100畝地種果樹,也屬於這種。
現在我們應該把換工作這件事兒說清楚了。接下來我們說更為重要的問題:成本。
成本,成本,成本
成本這詞兒我們用濫了,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範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物件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
現在我們說的成本,換工作的成本,是用的“成本”一詞的外延涵義。具體講,有如下兩種:
- 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我們叫它可見成本吧。
- 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通常叫作機會成本。
回到職業轉換上來,我們還要考慮幾類種隱形的成本:在新的工作環境中與他人和組織建立信任獲取晉升的成本;適應新工作環境的經濟、生理、心理成本。
一個人可以自由地在行業和職能間轉換,想幹嘛幹嘛,但跨行業時行業間不同的產業屬性會直接影響轉行的難度,跨職能時個人的性格、價值觀、需要、興趣、知識、技能、經歷等是否與目標職能匹配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發展。
Ok,現在來討論職業轉換可能發生的成本吧。可見成本大概有下面幾種:
- 時間成本,比如你計劃離職後三個月找到工作,你月薪20000,那成本是6萬塊
- 為目標職業準備知識、技能的成本,比如你從Web前端轉做Android驅動開發,可能要參加培訓,培訓費用一萬六;比如你想從移動開發工程師跳到另一家公司做專案經理,可能需要考個PMP證書,考試費用3300元,培訓費大概4000左右
- 試用期產生的各種成本,比如有公司試用期不交五險一金,三個月可能讓你有7、8千的損失,另外試用期還可能存在試用期工資,你3萬月薪,3個月試用期,發80%工資,就是一萬八
- 比如你在華為,在拿到公司年終獎前走人了,可能損失15萬
- 比如你在阿里,有價值50萬的股票,還沒過鎖定期你離職了,那就損失50萬
- 還有很多其他的,敬請補充
機會成本就比較難計算了,大抵有下面幾類:
- 現在公司準備給你加薪 40% 並且你的職級將從 P3 升到 P4,而你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公司,那家公司給你加薪 20% ,那機會成本就是每月 20% 薪資。
- 兩個 Offer,一個薪水高加班多,一個薪水低工作輕鬆,你選了薪水高的,但週期性地生病花大筆醫療費,計算下來反倒是薪水低的那份工作收益更高。
- 兩個 Offer,一個是繼續做軟體開發工程師,另一個是做分公司經理但薪水比軟體開發工程師低 5000 。你選了分公司經理,機會成本就是每月 5000 。如果你很適合做管理,可能幹上兩年回報就超過另一家的軟體開發崗位了。但如果你後來發現自己對事務性的管理工作很厭煩幹不下去了一點也不快樂再轉回來,成本就更高了。
- 補充……
對於隱形成本,因人而異,就更難計算了,不提了,打住。
按一般的經驗來計算職業轉換成本,由低到高應該是下面的順序:
- C3–>C3n,行業不變,職能不變
- C3–>D3,行業變,職能不變
- C3–>C2或C3–>C4,行業不變,職能變
- C3–>D2或C3–>D4,行業、職能都變
關於2、3的排序,我是從“一個人做與自己性格、興趣、價值觀等符合的工作時更自然更容易投入更可能快速發展”這一點來考量的。行業轉變職能不變(C3–>D3),成本在學習新行業的知識、技能等東西,這是相對容易的;而職能轉變,則牽涉到與個人性格、興趣等是否合拍,不合拍的話轉換就常常會有很大的失敗概率,比如一個研究型的演算法工程師去做部門經理,90%可能會失敗。(當然這種以“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為理由的說法你可能並不認同,歡迎討論。)
根據上面的順序,“行業不變,職能不變”是成本最低的,假如你對自己大的職能取向沒什麼意見,那這種就是普通的跳槽行為,沒什麼難度也沒什麼好考慮的。付出的成本基本上就是試用期工資、找工作週期折算出的工資、新公司建立信任付出的隱形成本。
如果你對行業也不滿職能也不滿,基本就屬於行差踏錯入錯了行也搞混了職能,“寶寶心裡苦”啊,苦啊苦苦到再也不能承受了,就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奮鬥吧腫瘤君,一切從零開始,跨過“轉行窮三年”的坎兒,重生就在下一個街角等著你。
排除了兩種極端的,就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了:換行業或換職能。這種難度居中,成本也不太大,因為你總有一方面的積累作為你的價值陪著你。至於成本,就根據前面說的那幾種,劃拉一下就知道了。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面其實有一條近乎零成本的轉型路徑:組織內轉型。這也就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種型別了。簡書籤約作者“彭小六”,原來是一個程式設計師,後來在同一公司內成功轉型為產品經理,也是類似的。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公司其實是跨行業的,比如阿里,就有電商、音樂、電影、雲端計算等,在組織內實現轉行也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有組織內轉型的機會,優先考慮,積極去試,因為可見成本和隱形成本都最低。
不是結束的結束
好吧,就扯到這兒啦,也不知道說了個啥,想了半天終於想起點初衷來:我是想通過介紹職業、轉型等概念,引入職業轉型的分類,供大家在換工作時參考著計算成本,以便做出慎重選擇。看來八成沒達到目的……
如果有轉型方面的問題,可以到分答問我哦,好問題不但能解答自己心中疑問,還能讓你躺著賺錢。這兩天有幾位朋友通過向我提問,解決了午飯錢呢。。下面是我的分答主頁,歡迎微信掃碼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