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X3400伺服器安裝Linux作業系統和Oracle11G R2 64位資料庫
隨著軟體技術日益發展,使用者對於軟體的安全性和準確性、穩定性、響應時間等等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於使用者的的這種要求,當然這也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軟體執行是否穩定、資料是否準確、資料是否安全,這取決於軟體本身是否夠健壯、伺服器是否強大、伺服器的作業系統是否夠穩定、安全。當資料達到海量的時候就應該要考慮資料庫的優化,而目前市面上用的使用最廣泛的資料庫之一Oracle,一直以來都備受大型應用系統開發者的青睞,而Oracle資料庫在Linux上安裝的時候配置也是很講究的(核心引數怎麼配置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安裝Linux系統和Oracle資料庫的具體過程:
準備工作:
Linux映象檔案;2:刻盤工具Nero_Multimedia_Suite_10_Lite;3.使用刻盤工具把映象檔案刻盤(如果是安裝window server作業系統還需要ibm_utl_sguide的引導檔案刻盤做成引導盤);3:Oracle安裝檔案(linux.x64_11gR2_database_1of2.zip,linux.x64_11gR2_database_2of2.zip安裝檔案);4:Xmanager安裝程式(連線Linux系統)。
下面是具體步驟
第一步:配置磁碟陣列(Raid1)。
RAID介紹:
RAID是Redundent Arrayof Inexpensive Disks
RAID的優點:
1. 傳輸速率高。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讓很多磁碟驅動器同時傳輸資料,而這些磁碟驅動器在邏輯上又是一個磁碟驅動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達到單個的磁碟驅動器幾倍的速率。因為CPU的速度增長很快,而磁碟驅動器的資料傳輸速率無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種方案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
2. 更高的安全性。相較於普通磁碟驅動器很多RAID模式都提供了多種資料修復功能,當RAID中的某一磁碟驅動器出現嚴重故障無法使用時,可以通過RAID中的其他磁碟驅動器來恢復此驅動器中的資料,而普通磁碟驅動器無法實現,這是使用RAID的第二個原因。
RAID的分類:
RAID 0,無冗餘無校驗的磁碟陣列。資料同時分佈在各個磁碟上,沒有容錯能力,讀寫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為任何一個磁碟損壞都會使整個RAID系統失效,所以安全係數反倒比單個的磁碟還要低。一般用在對資料安全要求不高,但對速度要求很高的場合,如:大型遊戲、圖形影象編輯等。此種RAID模式至少需要2個磁碟,而更多的磁碟則能提供更高效的資料傳輸。
RAID 1,鏡象磁碟陣列。每一個磁碟都有一個映象磁碟,映象磁碟隨時保持與原磁碟的內容一致。RAID1具有最高的安全性,但只有一半的磁碟空間被用來儲存資料。主要用在對資料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能夠快速恢復被損壞的資料的場合。此種RAID模式每組僅需要兩個磁碟。
RAID5這裡就不多說(機房就有兩臺伺服器是做的這個陣列),可以去網上看看。這次我用到的就是RAID1。
注意:如果不配置RAID,在安裝作業系統時會出現多個磁碟。
配置步驟大致如下:
啟動伺服器,當出現Press F1for Configuration/Setup按F1進入setup。
2)選擇Devices and I/O Ports選擇“Advanced Chipset Control”把“SerialATA”的引數改為Enabled ,“SATA Controller Mode Option”的引數改為“Enhanced”,“SATA RAID Enable”的引數改為Enabled
按Esc,儲存退出。
3)按ctrl+alt+del重啟伺服器,當出現“Press for Adaptect RAID Configuration Utility”按CTRL+A(有的伺服器是ctrl+H)進入raid配置選單選擇“Array Configuration Utility” 選擇“CtreateArray ”新建raid1,按insert鍵把兩個盤加入,建立方式選Quick Int;
4)按Done完成退出,RAID磁碟陣列就已經配置完成了。
第二步:安裝Linux作業系統,把事先準備好的光碟放入,按照提示進行操作,一般選預設的就行了。
注:當出現選安裝型別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選擇所有空間,勾選“檢視並修改分割槽佈局”選項,點選“下一步”這個步驟就相當於window下的磁碟分割槽了。
這裡只分了一個盤,也就是根目錄(root:該目錄一般分配20G樣子就差不多了,分多了就浪費,該目錄儲存的就是一些日誌和系統檔案),還有一個LV_SWAP(記憶體交換區,SWAP大小設定:如果記憶體夠大的話這個可以不用設定或者預設就行了,否則配置成記憶體的倍數就行)。根據自己的需要還可以建立分割槽,然後選擇掛載點(掛載在哪個目錄,就跟window底下的碟符差不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就這些了。
第三步:安裝Oracle資料庫。
1)首先我們需要建立安裝Oracle的使用者和群組以及Oracle的安裝資料夾,授予Oracle使用者和Oracle所在群組的讀寫許可權。可以通過圖形化介面去建立,也可以用命令方式去建立。命令建立格式如下:
Groupadd oinstall//新增 oinstall 群組
Groupadd dba//新增 dba 群組
mkdir -p /home/oracle //安裝目錄
useradd -g oinstall -G dba –d /home/oracleoracle //將Oracle使用者新增到 oinstall和dba群組下
password oracle //設定Oracle使用者的密碼
chown -R oracle:oinstall / home/oracle //改變Oracle目錄的擁有者
chmod -R 775 /home /oracle//設定目錄的讀寫許可權
2)修改核心引數 在命令視窗底下輸入:vi /etc/sysctl.conf或者直接用root使用者登入系統用圖形化介面找到該檔案進行修改。需要新增以下引數:
fs.aio-max-nr = 1048576
此引數限制併發未完成的請求,應該設定避免I/O子系統故障。
fs.file-max = 6815744
該引數決定了系統中所允許的檔案控制代碼最大數目,檔案控制代碼設定代表linux系統中可以開啟的檔案的數量,可以檢視當前系統的配置:cat /proc/sys/fs/file-max,如果設定太小則按照最大開啟檔案數量的需求設定系統
kernel.shmall = 2097152
該引數控制可以使用的共享記憶體的總頁數。Linux共享記憶體頁大小為4KB,共享記憶體段的大小都是共享記憶體頁大小的整數倍。一個共享記憶體段的最大大小是16G,那麼需要共享記憶體頁數是16GB/4KB=16777216KB/4KB=4194304(頁),也就是64Bit系統下16GB實體記憶體,設定kernel.shmall = 4194304才符合要求(幾乎是原來設定2097152的兩倍)。這時可以將shmmax引數調整到16G了,同時可以修改SGA_MAX_SIZE和SGA_TARGET為12G(您想設定的SGA最大大小,當然也可以是2G~14G等,還要協調PGA引數及OS等其他記憶體使用,不能設定太滿,比如16G)
kernel.shmmax = 536870912
是核心引數中最重要的引數之一,用於定義單個共享記憶體段的最大值。設定應該足夠大,能在一個共享記憶體段下容納下整個的SGA ,設定的過低可能會導致需要建立多個共享記憶體段,這樣可能導致系統性能的下降。至於導致系統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在例項啟動以及ServerProcess建立的時候,多個小的共享記憶體段可能會導致當時輕微的系統性能的降低(在啟動的時候需要去建立多個虛擬地址段,在程序建立的時候要讓程序對多個段進行“識別”,會有一些影響),但是其他時候都不會有影響。
官方建議值:
32位linux系統:可取最大值為4GB(4294967296bytes)-1byte,即4294967295。建議值為多於記憶體的一半,所以如果是32為系統,一般可取值為4294967295。32位系統對SGA大小有限制,所以SGA肯定可以包含在單個共享記憶體段中。
64位linux系統:可取的最大值為實體記憶體值-1byte,建議值為多於實體記憶體的一半,一般取值大於SGA_MAX_SIZE即可,可以取實體記憶體-1byte。例如,如果為12GB實體記憶體,可取12*1024*1024*1024-1=12884901887,SGA肯定會包含在單個共享記憶體段中。
kernel.shmmni = 4096
該引數是共享記憶體段的最大數量。shmmni預設值4096,一般肯定是夠用了。
kernel.sem = 250 32000 100 128
250是引數semmsl的值,表示一個訊號量集合中能夠包含的訊號量最大數目。
32000是引數semmns的值,表示系統內可允許的訊號量最大數目。
100是引數semopm的值,表示單個semopm()呼叫在一個訊號量集合上可以執行的運算元量。
128是引數semmni的值,表示系統訊號量集合總數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9000 65500
表示應用程式可使用的IPv4埠範圍
net.core.rmem_default = 262144
表示套接字接收緩衝區大小的預設值
net.core.rmem_max = 4194304
表示套接字接收緩衝區大小的最大值。
net.core.wmem_default = 262144
表示套接字傳送緩衝區大小的預設值
net.core.wmem_max = 1048576
表示套接字傳送緩衝區大小的最大值。
以上引數加入之後,都要在命令視窗輸入(root使用者):sysctl –p,讓配置生效。
3)檢查安裝Oracle所需的包是否已經安裝了,將下面的命令複製到命令視窗底下執行,
rpm -q binutils compat-libstdc++-33elfutils-libelf elfutils-libelf-devel gcc gcc-c++ glibc glibc-commonglibc-devel glibc-headers kernel-headers ksh libaio libaio-devel libgcclibgomp libstdc++ libstdc++-devel make numactl-devel sysstat unixODBCunixODBC-devel
如果已經安裝了,就會打印出包的名稱以及版本號,如果沒安裝就會提示“XXX is not installed”,這個時候只需掛載光碟即可,在光盤裡面有個packages這個資料夾(在該目錄下可以使用rpm 命令進行安裝,例如:rpm –ivhlibstdc++-devel.el4.4.0.6.rpm,注意,如果是64的作業系統記得裝帶X86_64字樣的包),如果該資料夾地下沒有對應的包,可以使用(yum
install 包名,例如:yum installlibgcc,它就會自動聯網搜尋並下載安裝),所有包都安裝完成之後重新檢查。
4)新增下面的引數到/etc/security/limits.conf
oracle soft nproc 2047//使用者生效的程序的數目值
oracle hard nproc 16384 //使用者生效的程序數目的最大值
oracle soft nofile 1024//使用者生效的開啟檔案數的數目值
oracle hard nofile 65536 //使用者生效的開啟檔案數的最大數目值
oracle soft stack 10240 //最大棧大小(KB)
5)拷貝包含環境變數的檔案到安裝目錄下,這個之後會用到cp/etc/skel/.bash_profile /home/oracle
cp /etc/skel/.bashrc /home/oracle
cp /etc/skel/.bash_logout /home/oracle
6)增加下面的內容到檔案/etc/pam.d/login
中,使shell limit生效vi/etc/pam.d/login
session required pam_limits.so //將該行加入login檔案的最後
7)編輯/etc/hosts檔案
使用命令:vi /etc/hosts 新增:
127.0.0.1 localhostDWProductDataBase localhost4 localhost4.localdomain4 //這一行一般都有,只要看看主機名對不對,不對就要進行修改,這裡的伺服器機器名是” DWProductDataBase”
#linux 主機的ip地址 你的主機名
測試:ping DWProductDataBase
8)設定Oracle使用者環境變數
首先切換到Oracle使用者,注意:下面沒說明切換到root使用者,那就證明都是在Oracle使用者底下操作
su– oracle
vi.bash_profile
在隱藏的.bash_profile檔案中,將原有的環境變數刪除,加入以下環境變數(將原有的刪掉),注意自己的根目錄位置ORACLE_BASE=/home/oracle//注意這裡是指Oracle根目錄,如果沒配置好dbca、netca都使用不了
ORACLE_HOME=$ORACLE_BASE/oracle//Oracle安裝的目錄 ,不一定是Oracle
ORACLE_SID=DATA//會話ID,預設啟動的例項
PATH=$ORACLE_HOME/bin:$PATH:$HOME/bin
exportORACLE_BASE ORACLE_HOME ORACLE_SID PATH
9)上傳檔案到Linux伺服器,使用工具(SSH Secure File TransferClient),或者其他的工具,把檔案上傳到Oracle使用者的DownLoads(可以是其他的目錄)目錄下。上傳完成後使用Oracle使用者進入Linux系統,然後跳轉到DownLoads目錄下,解壓檔案
unzip linux.x64_11gR2_database_1of2.zip
unzip linux.x64_11gR2_database_2of2.zip
完成後,改變oracle使用者訪問安裝包的許可權chown–R oracle:oinstall /home/oracle/DownLoads/database
10)開始安裝Oracle資料庫,這一步需要在桌面環境下完成(使用Xmanager連線伺服器);
輸入命令:cd/home/oracle/DownLoads/database跳轉到安裝包目錄
執行安裝檔案
./runInstaller
安裝中選擇預設的就行了,但是要注意最後一步,有兩個要執行的指令碼檔案
找到檔案所在目錄,執行這兩個指令碼,然後點選確定。
11)配置監聽
開啟終端,輸入:netca,就會出現監聽配置介面,所有的都選預設的就行。
12)新建資料庫
開啟終端,輸入:daca,就會出現新建資料庫介面,詳細步驟這裡略過。
13)配置企業管理器
開啟終端,輸入:netmgr,就會出現企業管理器配置介面,詳細步驟這裡略過。
注意:如果netca、dbca、netmgr命令提示是錯誤的命令的時候,請檢查的環境變數是否配置正確,修改之後登出重新登入。
以上就是在伺服器上安裝Linux和Oracle 11G R2的詳細步驟,僅供參考!如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