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 Coding enjoy }}

{{ Coding enjoy }}

被稱為“數字黃金”的比特幣(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智慧手機和移動支付還沒有這麼普及的2007年,人們習慣於使用現金和刷卡支付,那時候的Q幣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虛擬貨幣之一。一年後,也就是2008年,金融風暴開始席捲全球,整個資本市場一片低迷。正是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做中本聰的人在網上發表了《比特幣:P2P電子貨幣系統》的論文,描述了比特幣的模式,搭建起了比特幣系統。2009年,一個去中心化的P2P數字貨幣——比特幣誕生了。

隨後中本聰在搭建完比特幣體系後便徹底消失,由兩個前谷歌工程師維護,之後比特幣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2010年,一位工程師用10000個比特幣購買了一個披薩餅(2018年這些比特幣一共價值近6億人民幣),隨後一些機構或組織開始接受比特幣交易。在2012年到2016年間,比特幣價格一直在不斷的波動,從開始的幾美元到幾千美元,直到2017年,比特幣突破一萬美元,這時候區塊鏈技術才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很多人其實對各種虛擬貨幣的瞭解多於區塊鏈,因為炒幣可以更加直接的獲得不可思議的收益(也可能被跑路),而區塊鏈只是一種看起來高深的技術和概念。現在最為主流的比特幣(BTC)、以太坊(ETH)以及萊特幣(LTC)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所以要識別哪些虛擬貨幣有真正的應用場景與價值,而哪些只是包裝後的龐氏騙局,還需要自我的判斷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知識。

我們知道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的主要特點,這是什麼意思呢?通俗的來講,比如在金融活動中,就意味著沒有第三方的監管,交易雙方可以直接進行交易。這時候你也許就要問了,如果沒有第三方的監管,如何保證交易的公平與否?因為在交易過程中,會產生一條唯一資料,記錄著交易的資訊,然後這條資料會更新到每個擁有分散式賬本的使用者中,這樣相當於每個人都承認了這條交易的合法性,任何人都無法單獨去修改它。這樣就保證了交易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平常無論是在交易網站還是錢包中,都會有一串長長的程式碼,很多人雖然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但是卻知道如果忘記或者弄丟了它的話,麻煩就大了。這串程式碼就是雜湊值,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之一,由於一段資料只有一個雜湊值,所以雜湊演算法可以用來檢驗資料的完整性。在每次交易中,都會產生相關的資料塊,用來儲存網路交易的資訊,這種技術叫做非對稱加密技術。區別於對稱加密技術加密和解密的金鑰都是同一個,非對稱加密技術存在兩個金鑰,分別是公開金鑰和私有祕鑰,只有公開金鑰是無法破解傳輸資料的,需要私有祕鑰才能夠解密資料,這樣就保證了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與保密性。由於整個過程不需要驗證使用者身份,所以區塊鏈技術能夠提供匿名,這也是很多國家大力打擊比特幣與虛擬貨幣的原因之一。想象一下,如果事先A與B約定線下交易,通過比特幣不記名轉賬,那麼就完全查不到任何的交易記錄,這樣很多非法的活動便可以做到不被發現。

區塊鏈除了上面所說的分散式與非對稱加密技術外,還有共識機制和智慧合約。共識機制就是用於驗證每次記錄的有效性,防止任意節點中的資料被篡改。智慧合約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基於以太坊的虛擬幣中看到,一般會寫在白皮書裡,大概會說“本幣擁有前景非常廣泛的應用場景,使用很牛逼的智慧合約,大家都來買,首發只有100000000枚,永不增發。”其實智慧合約是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承諾,只不過是以數字的形式存在,由於智慧合約的誕生,區塊鏈的應用範圍大大的增加了。

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幾年前不去購買比特幣,放個一年半載,到現在怎麼也事先財務自由了。其實在早十年前購買騰訊的股票,放到現在也可以財務自由了,而且風險相對小得多。如果你在2014年購買了足夠多的比特幣,那麼你要經歷N多次的漲跌,在高位能夠忍住不賣,在低位能夠耐住壓力,忍受住無數個失眠的夜,最後迎接曙光…小心翼翼的開啟儲存已久的硬碟,神聖的時刻…結果你發現硬碟早就被你格式化了…

區塊鏈技術是好的,但是很多人卻用它來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引用最近網上面經常看到的一句話,出自馬克思的《資本論》:“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 他們將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 的時候,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

從最近各大公司都成立了和區塊鏈相關的部門來看,可以預見的是區塊鏈是下一個技術的突破口,在很多領域,包括金融、教育、物聯網等都有應用場景。單純從各大公司招聘區塊鏈相關人才來說,開的薪水也是比較高的。所以說除了物聯網、大資料、VR、人工智慧之外,又有了一門技術可以學習和深造。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