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 GC的記憶體結構:Young Generation(Eden,from,to)、Old Generation、Permanent Generation
Yong Generation: Object和基本活躍的區域
Eden:小Object出生的地方(大的Object可能直接進Old Generation)
From(S1):
To(S2):Eden中的物件被GC,先放在To中。To快滿時,From和To交換。
(From 和 To大小一樣,是Eden和Old Generation的緩衝地帶)
Old Generation:經過幾次GC後依然存在,Old Generation滿,發生Full GC。
Yong/Old Generation是屬於Heap Area。
Permanent Generation: Method Area,裡面有Class,Static等。
頻繁發生GC的原因:
1.人為呼叫
System.gc() and Runtime.gc()方法
2.框架內部呼叫GC方法
Heap記憶體太小,頻繁GC
構建物件和釋放物件頻繁,則頻繁GC
相關推薦
JVM GC的記憶體結構:Young Generation(Eden,from,to)、Old Generation、Permanent Generation
Yong Generation: Object和基本活躍的區域 Eden:小Object出生的地方(大的Object可能直接進Old Generation) From(S1): To(S2):Eden
資料結構:歸併排序(非遞迴)
前言 歸併排序,是建立在歸併操作上的一種有效的排序演算法,效率為O(nlogn)。1945年由約翰·馮·諾伊曼首次提出。該演算法是採用分治法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且各層分治遞迴可以同時進行。(引自維基百科) 原理 以上視訊轉自www.youtube.com/watch?v=JSc… 由於掘金中無法
資料結構:迴圈佇列(C語言實現)
生活中有很多佇列的影子,比如打飯排隊,買火車票排隊問題等,可以說與時間相關的問題,一般都會涉及到佇列問題;從生活中,可以抽象出佇列的概念,佇列就是一個能夠實現“先進先出”的儲存結構。佇列分為鏈式佇列和靜態佇列;靜態佇列一般用陣列來實現,但此時的佇列必須是迴圈佇列,否則
[C++]資料結構:散列表(雜湊表)、雜湊函式構造、處理雜湊衝突
關鍵字{12,25, 38, 15, 16, 29, 78, 67, 56, 21, 22, 47 } , 對應後位置是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不過這種方法很容易產生衝突(如果關鍵字餘數大部分相同)。一般地,散列表長為m, 通常p
移動端二三事【四】:陀螺儀(重力感應器)實現手機位置、加速度感應以及常見應用。
效果 防止 size tro 通過 select 代碼 陀螺儀 prime 首先說明一下:陀螺儀感應需在真機環境下進行調試,PC端無效果。 1.獲取感應器 需在window上監聽devicemotion事件,再通過事件對象獲取accelerationIncludingG
移動端二三事【五】:陀螺儀(重力感應器)實現手機位置、加速度感應以及常見應用。
首先說明一下:陀螺儀感應需在真機環境下進行除錯,PC端無效果。 1.獲取感應器 需在window上監聽devicemotion事件,再通過事件物件獲取accelerationIncludingGravity(內建重力加速度感應器)物件。程式碼如下:
JVM 記憶體模型:方法區(Method Area)
1. 前言 最近在研究Java語言底層基礎知識,發現對於JVM 記憶體模型理解不夠深入。筆者突發奇想深入理解JVM記憶體模型,特在此介紹詳細介紹一下JVM記憶體模型中的方法區。看似名稱叫做方法區,其實不然。它存放了一些類載入基本資訊、常量、靜態變數以及編譯後的程式碼等資料。下面我們來詳細
深入理解JVM的記憶體結構及GC機制
開發十年,就只剩下這套架構體系了! >>>
Entity Framework(三):使用特性(數據註解)創建表結構
int32 概念 ann 應該 etime max 繼承 兩個 width 一、理解Code First及其約定和配置 傳統設計應用的方式都是由下而上的,即我們習慣優先考慮數據庫,然後使用這個以數據為中心的方法在數據之上構建應用程序。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於數據密集的應用或者
數據結構:鏈表(三)
尾插法 .com 鏈表 inf fin 數據 code com python 一、鏈表基礎 1、什麽是鏈表? 鏈表中每一個元素都是一個對象,每個對象稱為一個節點,包含有數據域key和指向下一個節點的指針next。通過各個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最終串聯成一個鏈表。 2、節點定義
JVM:JVM的記憶體結構
前言 今天開始JVM的學習,從JIVM的記憶體結構開始JVM之旅。 記憶體結構圖 程式計數器: 容量:較小的記憶體空間 作用:當前執行緒所執行的行號指示器 說明:JAVA方法,則程式計數器的記錄就是當前虛擬機器位元組碼指令的地址。本地方法,則為空。 共享還是私有:執行緒
JVM:GC-記憶體分配與回收策略
物件優先在Eden區分配 物件優先在eden區分配,當eden區沒有足夠空間分配記憶體時,就會發現minor gc. 程式碼例項: public class Main { static int _1M = 1024*1024; //vm 引數 // -ver
基本資料結構:連結串列(list)
那個單向連結串列程式樓主寫的很不錯,學習了,但是實際應用執行後,還是發現幾個問題1,第一個是最嚴重的問題,Delete函式中的temp變數並不是用new來分配的,但是後面卻用delete來撤銷,這樣在執行時是報錯的。在insert和insertHead函式中用new來分配的node變數,最後卻沒有用delet
資料結構:單鏈表(三)輸出連結串列值最大的節點
/********************************************************* **************新增加功能:輸出連結串列中值的最大節點*********
JVM記憶體區域詳解(Eden Space、Survivor Space、Old Gen、Code Cache和Perm Gen)
JVM區域總體分兩類,heap區和非heap區。 heap區又分為: Eden Space(伊甸園)、 Survivor Space(倖存者區)、 Old Gen(老年代)。 非heap區又分: Code Cache(程式碼快取區); Perm Gen(永
資料結構實驗之圖論四:迷宮探索(超詳細解釋)
Problem Description 有一個地下迷宮,它的通道都是直的,而通道所有交叉點(包括通道的端點)上都有一盞燈和一個開關;請問如何從某個起點開始在迷宮中點亮所有的燈並回到起點? Input 連續T組資料輸入,每組資料第一行給出三個正整數,分別表示地下迷宮的
jvm之記憶體結構詳解
JVM的記憶體結構和各個記憶體區域的作用,對於理解Java記憶體機制、工作原理有著較大幫助。首先看一下《深入理解Java虛擬機器(第二版)》給出的JVM記憶體結構圖: 1.JV
JVM之記憶體結構分析
JVM在執行Java程式的過程中會把它所管理的記憶體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資料區域。這些區域都有各自的用途,以及建立和銷燬的時間,有的區域隨著虛擬機器程序的啟動而存在,有些區域則依賴使用者執行緒的啟動和結束而建立和銷燬。JVM所管理的記憶體主要包括程式計數器、Java虛擬機器棧、本地方法棧
資料結構實驗之棧四:括號匹配(棧的運用)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 { int i,j,n,l; char s[150],p[150]; while(gets(s)!=NULL)
資料結構:雜湊(hashing)
雜湊方法 把關鍵碼值對映到陣列中的位置來訪問記錄這個過程稱為雜湊(hashing) 把關鍵碼值對映到位置的函式稱為雜湊函式(hashing function),通常用 h 表示。 存放記錄的陣列稱為散列表(hash table),用 HT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