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識別導論大作業(k均值演算法,感知器演算法,fisher演算法,貝葉斯決策,特徵提取)
模式識別導論大作業
一、 K均值聚類
1. 功能描述:
利用K-均值演算法將150個模式樣本分成3類別。分別計算最後演算法所用的迭代次數,最終聚類中心以及每個類別中對應模式樣本的序號。
2. 帶註釋的原始碼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typedef struct mydata{
float data[4]; //儲存原始資料
int index;
}MyData;
MyData myData[150];
float classdata[3][150][4];
int saveindex[3][150]; //儲存下表
float center[3][4]; //儲存三個聚類中心
float newcenter[3][4];//儲存三個新的聚類中心
int findMinCenter(float*temp){//找到當前資料的類別
float dis[3]={0,0,0};
float min = 100000;
int returnk=0;
for(int k=0;k<3;k++){
float mytemp = 0;
for(int m=0;m<4;m++)
mytemp += (temp[m]-center[k][m])*(temp[m]-center[k][m]);
dis[k] = sqrt(mytemp);
//printf("%f\n",dis[k]);
if(dis[k]<min){
min = dis[k];
returnk = k;
}} return returnk;
}
void counterNewCenter(floattempdata[][4],int len,int num){
float temp[4] = {0,0,0,0}; //計算新的聚類中心方法
for(int j=0;j<len;j++){
for(int i=0;i<4;i++){
temp[i] += tempdata[j][i];
} }
for(int k=0;k<4;k++){
newcenter[num][k] = temp[k]/len;
printf("k = %f\n",newcenter[num][k]);
}}
int main(){
int k=0;
int kt[3] = {0,0,0};
int i=0,u=0;
FILE *fp;
if ((fp = fopen("D:\\Iris.txt", "r")) ==NULL){ //開啟檔案
printf("開啟檔案失敗\n");
return 0;
} float numtemp;
while (!feof(fp)){ //讀取資料
fscanf(fp, "%f", &numtemp);
myData[u].data[i++] = numtemp;
if(i==4){
u++;
i=0;} }
fclose(fp);//關閉檔案
for(k=0;k<4;k++){
center[0][k] = myData[0].data[k];
center[1][k] = myData[1].data[k];
center[2][k] = myData[2].data[k];
}//設定初始聚類中心
int s=0;int num = 0;i=0;//聚類所用的迭代次數
while(i<150){
i++;
k = findMinCenter(myData[i].data);
//printf("k = %d\n",k);
saveindex[k][kt[k]] = i;
for(s=0;s<4;s++){
classdata[k][kt[k]][s] = myData[i].data[s];}//每次將資料分到不同的類中
kt[k]++;if (i == 150){
printf("******************");
for (int m = 0; m<3; m++)//計算新的聚類中心
counterNewCenter(classdata[m],kt[m],m);
bool flag = true;//標示前後聚類中心是否相等的布林型別
for(int n=0;n<3;n++){
for(int t=0;t<4;t++){
if(newcenter[n][t] != center[n][t]){
flag = false; break;}//if
if(!flag) break;}//for
}//for
if(!flag){ i = 0;num++; //如果前後兩次的聚類中心不相等,則繼續分類
for(int y=0;y<3;y++){
kt[y] = 0;
for(int w=0;w<4;w++)
center[y][w] = newcenter[y][w];//構建新的聚類中心
}//for
}//if(!flag)
}//if (i == 150)
}//while
printf("%d\n",num); //輸出聚類所用的迭代次數
if ((fp = fopen("D:\\result.txt", "wr")) ==NULL){ //建立result.txt檔案
printf("建立檔案失敗\n");
return 0; }
for(i=0;i<3;i++){
for(u=0;u<kt[i];u++){
printf("%d ",saveindex[i][u]);//將3組資料的下標寫入檔案儲存
fprintf(fp,"%d ",saveindex[i][u]); }
fprintf(fp,"\n\n\n");
}fclose(fp);
return 0;
}
3. 分類結果
聚類所用的迭代次數: 11
第一組:
聚類中心 ( 5.004082 , 3.426531 , 1.463265 , 0.246939 )
模式樣本序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第二組:
聚類中心 (5.883606 , 2.740984 , 4.409837 , 1.434426 )
模式樣本序號: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2 107 114 115 120 122 124 127 128 134 139 143 147 150
第三組:
聚類中心 (6.853845 3.076923 5.715384 2.053846 )
模式樣本序號:51 53 78 101 103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6 117 118 119 121 123 125 126 129 130 131 132 133 135 136 137 138 140 141 142 144 145 146 148 149
4. 演算法分析
檔案中共有150個模式樣本,要求分成3個模式類別,具體步驟如下:
1. 讀取檔案中資料,由於樣本維數為4。所以建立一個二維組用fscanf格式化讀取檔案中的樣本資料。
2. 選取3個初始樣本中心,這裡我選擇的是樣本前三個資料作為初始樣本中。用center資料儲存。
3. 建立while迴圈,迴圈內依次將樣本資料按照最短距離原則分類到3個聚類中心中的某一個。這裡我用findMinCenter()方法返回當前資料到哪個聚類中心最近的序號。除此之外,用saveindex陣列分別記錄每個聚類中心中所包含模式樣本的序號,方便最後將結果輸出。
4. 用counterNewCenter()計算當前類別的新的聚類中心。設定布林型別的標識flag,初始為true。將3個新的聚類中心,分別和3個原始聚類中心相比較,如有有一個不相同,則設定flag為false,置樣本索引i=0,繼續迴圈。否則跳出迴圈。得到分類結果。
二、 線性分類器設計(20分)
以第一題的分類結果作為樣本集,首先選取訓練集與測試集(訓練集大概是整體樣本的2/3),請分別給出三個類別的訓練集與測試集包含的樣本編號:
第一類訓練集樣本編號(樣本個數26個): 51 53 78 101 103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6 117 118 119 121 123 125 126 129 130 131 132
第二類訓練集樣本編號(樣本個數40個):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第三類訓練集樣本編號(樣本個數33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一類測試集樣本編號: 133 135 136 137 138 140 141 142 144 145 146 148 149
第二類測試集樣本編號: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2 107 114 115 120 122 124 127 128 134 139 143 147 150
第三類測試集樣本編號: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1. 設定分類規則(一對多還是一對一),並利用迭代法在訓練集上設計線性分類器(給出懲罰係數),給出判別函式。同時將測試集中的資料代入判別函式,給出測試的準確率;
懲罰係數: factor = 0.1
最終計算的得出的權向量為:
W1 = (-15.1156 -13.7006 -1.32033 0.448794 -112.199)T
W2 = (-34.1219 -19.1983 -14.6433 -3.18996 101.799)T
W3 = (-18.77 1.07 -28.8 -10.58 0.5)T
判別函式:
D1(X)= -15.1156x1-13.7006x2-1.32033x3+0.448794x4-112.199
D2(X)= -34.1219x1-19.1983x2-14.6433x3+-3.18996x4+101.799
D3(X)= -18.77x1+1.07x2 -28.8x3 -10.58x4+0.5
測試的準確率: 96.0784%
2. 設定分類規則(一對多還是一對一),並利用Fisher法在訓練集上設計線性分類器,給出判別函式(給出各類的類間離散度矩陣與類內離散度矩陣等引數)。同時將測試集中的資料代入判別函式,給出測試的準確率;
類的類間離散度矩陣:
Sb =
類內離散度矩陣:
第一類類內離散矩陣 :
第一類類內離散矩陣:
第一類類內離散矩陣:
測試的準確率: 86.28%
3. 對上述的兩種演算法進行分析
感知器演算法通過賞罰原則依據每次對訓練集的訓練不斷修正判別函式的權向量,當分類器發生錯誤分類的時候對分類器進行“罰”,即對權向量進行修改,當感知器正確分類的時候對分類器進行“賞”,對全向量不進行修改。這樣經過迭代計算後,通過訓練集的訓練得到最優的判別函式的權向量。可以從程式上看出感知器演算法的實現是十分簡單清晰的,而且對測試集的判斷正確率也十分理想,高達96%以上。但是感知器一般只用於小樣本資料的學習和識別,對於大樣本資料感知器演算法就顯出劣勢了。相對於感知器演算法的fisher分類演算法在樣本的判別正確率上要遠低於感知器演算法,而且fisher演算法的內部實現相對於感知器演算法要複雜得多,這大多是由於矩陣計算相當消耗計算機資源。Fisher演算法在判別上劣於感知器演算法主要是樣本的訓練集並不能達到fisher演算法訓練的標準。另一個在樣本的不平衡條件下,會導致fisher演算法的協方差矩陣不好估計,從而導致矩陣計算的誤差。從綜合性能和判別結果上分析,感知器演算法對於小樣本的判別要更適合fisher演算法,而且在時間和演算法複雜度上都要更好些。
三、 貝葉斯決策(20分)
保持第二題中已選擇的訓練集與測試集不變,將所有的樣本從4維降低為兩維(隨機選取兩維),將訓練集的所有樣本點在二維座標系下標註出來,注意不同的類別用不同形狀的點加以區分。
選取樣本的第一維和第二維。
1. 利用貝葉斯決策與訓練集設計分類器,寫出判別函式與判別規則。
判別函式:d(1)= 42.25*x1 - 4.126*x2+13.19x1*x2-9.01*x2*x2-8.73x1*x1-97.21
d(2)=19.1*x1 + 10.79*x2-2.489x1*x1-6.145x2*x2+3.888x1*x2-70.71
d(3)= 9.813*x1 + 14.42*x2 -1.301x1*x1+5.26x2*x2+2.502x1*x2-5207
判別規則:
如果d(1)>d(2) 且d(1)>d(3)則樣本屬於第一類
如果d(2)>d(1)且d(2)>d(3)則樣本屬於第二類
如果d(3)>d(1) 且d(3)>d(2)則樣本屬於第三類
2. 將判別函式作用於測試集,在二維座標系下將測試集的資料標註出來,注意不同的類別用不同形狀的點加以區分,用深淺不同的灰度表示錯分與正確分類的樣本點,給出分類的準確率。
測試樣本個數: 51
錯誤分類樣本個數:9
分類準確率:82.35%
3. 實驗結果分析
貝葉斯分類決策是通過統計學理論知識中樣本的概率問題對樣本進行分類判別的。通過樣本資料計算樣本的後驗概率的大小決定樣本最終屬於的類別。對於正態分佈的貝葉斯判別決策更是需要特徵空間中某一類樣本較多的分佈在其均值附近,遠離均值樣點的個數較少。這樣決策才算合理。這使得貝葉斯分類決策十分依賴樣本資料。所以對於本實驗中4維的資料降到2維,如果選擇的維數不同會使得實驗結果有較大差距。根據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某些樣本中的兩個資料並不能準確的反應這個樣本的類別,這導致貝葉斯判別失誤。所以在選擇樣本維數的時候要儘量選擇容易區分樣本。
四、 特徵選擇(20分)
1. 保持第二題中已選擇的訓練集與測試集不變,利用特徵選擇演算法,將樣本從4維特徵空間降至2維特徵空間。給出特徵選擇的依據與演算法過程。並將訓練集的所有樣本點在二維座標系下標註出來,注意不同的類別用不同形狀的點加以區分。
2. 特徵選擇的依據:K-L變換
3. 演算法過程:
4. 給定樣本X後,首先統計並計算其協方差矩陣CX ;
5. 求CX的特徵根,選取前M個最大的特徵根對應的特徵向量,這些特徵向量構成K-L變換的正交陣 ;
6. 對X做K-L變換後得到M維向量Y,作為表示原始樣本X的特徵
7. 選取樣本的第二三維作為資料樣本:
8.
9. 依然利用貝葉斯決策和訓練集設計分類器,寫出判別函式。
判別函式:
d(1)=27.59*x1 + 47.52*x2 - 0.5*x1*(8.048*x1 -0.161*x2) + 0.5*x2*(0.161*x1 - 32.51*x2) - 80.46
d(2)= 13.87*x1 + 16.25*x2 + 0.5*x2*(5.176*x1 - 7.096*x2) -0.5*x1*(13.03*x1 - 5.176*x2) - 52.48
d(3)= 15.63*x1 + 10.69*x2 + 0.5*x2*(2.429*x1 - 3.153*x2) -0.5*x1*(9.992*x1 - 2.429*x2) - 52.22
10. 將判別函式作用於測試集,在二維座標系下將測試集的資料標註出來,注意不同的類別用不同形狀的點加以區分,用深淺不同的灰度表示錯分與正確分類的樣本點,給出分類的準確率
測試樣本個數: 51
錯誤分類樣本個數:4
分類準確率: 92.16%
實驗結果分析
從實驗結果來看分類效果還是很理想的,對樣本資料進行K-L變換後,再進行貝葉斯分類可以發現樣本的分類效果比原來更加高效了。但是K-L最佳變換效能雖好,但實現起來不易。樣本不同,協方差矩陣就不同,因此對應的變換T也不一樣。為了得到最佳變換,每來一個樣本就要重複上述步驟,運算相當繁瑣。
五、 系統設計(12分)
1. 任務描述:設計一個模式識別系統,可以識別筆、直尺與橡皮。
通過採集筆、直尺與橡皮長寬高等資料先利用訓練集正態分佈貝葉斯決策設計判別函式,然後用設計好的分類器對測試樣本進行識別分類。
2. 基本要求:按照統計類模式識別的基本步驟,從資料採集開始,到特徵提取、分類器設計,直至測試結果,給出每一步的具體實現過程。
(1).數據採集:通過對筆、直尺與橡皮的圖片提取圖片中物體的長、寬、高或者介面半徑的畫素個數。
(2).特徵提取: 這裡提取樣本的長寬比和最小截面面積來作為樣本特徵資料。其中樣本長寬比等於樣本長度的畫素個數除以樣本寬度的畫素個數。對於圓形的樣本用用截面半徑取代樣本高度。對最後的樣本資料進行歸一化。
二維(x1,x2)T,x1表示樣本長寬比,x2表示樣本最小橫截面積
筆 |
直尺 |
橡皮 |
(10.0 , 2.25) |
(7.0 , 0.3) |
(1.8 ,6.6) |
(12.2 , 2.0) |
(9.4 , 0.25) |
(2.3 , 8.0) |
(9.8 , 1.8) |
(6.0 , 0.4) |
(1.5 , 4.8) |
(19.0 , 2.0) |
(10.5 , 0.32) |
(2.0 , 5.8) |
(11.7 , 1.44) |
(8.5 , 0.34) |
(3.4 , 4.2) |
(14.5 , 2.5) |
(6.2 , 0.5) |
(2.8 , 3.8) |
(10.8 , 1.9) |
(5.8 , 0.28) |
(1.2 , 5.0) |
(3).分類器設計:通過正態分佈貝葉斯決策對訓練集樣本進行訓練,樣本資料為二維(x1,x2)T,x1表示樣本長寬比,x2表示樣本最小橫截面積。計算各個類別的類內散佈矩陣和類間散佈矩陣。然後獲得三個類別的判別函式D(1),D(2),D(3)分別為筆、直尺和橡皮的判別函式。如果D(1)>D(2)&D(1)>D(3),則該樣本屬於筆;如果D(1)>D(2)&D(1)>D(3),則該樣本屬於直尺;如果D(1)>D(2)&D(1)>D(3),則該樣本屬於橡皮。
(4).測試結果:
筆: 100%
直尺: 100%
橡皮: 100%
六、 心得體會(8分)
通過這一個多月的學習,模式識別這門課給我帶來的收穫還是很多的。特別是這個在完成這個大作業的過程中自己學習到了很多東西。第一個是書本上的理論內容,我梳理了下自己總結的知識點。模式識別過程實際上是計算機通過對採集到的資料進行特徵提取後,用模式分類演算法構造判別函式(也就是分類器).大作業中有對樣本進行分類的k均值演算法按最小距離原則依靠聚類中心分類。然後是感知器演算法,通過迭代不斷修改權向量,最後得到最優的判別函式。Fisher演算法對多維資料進行降維處理,找出最優的投影面。貝葉斯決策利用概率論中的知識,通過計算類間離散度和類內離散度,最後得到權向量來判斷樣本類別。
其次是為了實現演算法中複雜的矩陣計算,除了第一題和第二題的第一小問我是用C語言實現的,後面的程式都是用matlab實現的。當然自己也是一邊學習一邊使用。程式設計中遇到了很多困難,都是通過百度查詢來解決的。經過幾天的摸索,雖然不能說寫了這幾個演算法自己就多精通matlab了,但至少自己已經入門,知道怎麼用這個強大的科學計算工具來處理複雜的數學問題。
當然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對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其實最重要的是弄清書中的演算法實現。所以在編寫程式之前我總要花幾個小時來用心瞭解書中的理論知識。所以學習這門課也培養我鑽研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耐心。因為很多程式總是伴隨著很多bug,所以你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來除錯程式。下面我把自己相關的程式附上作為附錄。
作業相關程式:
貝葉斯演算法:
clc;clear all;d=2;c=3;N=50;errnum = 0;N1=33;N2=40;N3=26;
p1 = N1/N;p2 =N2/N;p3=N3/N;D=load('Iris_data.txt');
data=zeros(150,d);G1=zeros(N1,d);G2=zeros(N2,d);G3=zeros(N3,d);
hG1=zeros(50-N1,d);hG2=zeros(50-N2,d);hG3=zeros(50-N3,d);
data(:,1)=D(:,2); data(:,2)=D(:,4);
for i=1:1:N1 G1(i,:)=data(i,:);end
for i=1:1:N-N1 hG1(i,:)=data(i+N1,:);end
for i=1:1:N2 G2(i,:)=data(N+i,:);end
for i=1:1:N-N2 hG2(i,:)=data(N+N2+i,:);end
for i=1:1:N3 G3(i,:)=data(2*N+i,:);end
for i=1:1:N-N3 hG3(i,:)=data(2*N+N3+i,:);end
miu1=mean(G1,1)miu2=mean(G2,1)miu3=mean(G3,1)
sigma1=zeros(d,d);sigma2=zeros(d,d);sigma3=zeros(d,d);
for i=1:1:N1 sigma1=sigma1+(G1(i,:)-miu1)'*(G1(i,:)-miu1); end
for i=1:1:N2 sigma2=sigma2+(G2(i,:)-miu2)'*(G2(i,:)-miu2);end
for i=1:1:N3 sigma3=sigma3+(G3(i,:)-miu3)'*(G3(i,:)-miu3);end
sigma1=sigma1/N1;sigma2=sigma2/N2;sigma3=sigma3/N3;
R=zeros(150,3);syms x1 x2 positive;
temp = [x1 x2];format short;
d1=log(p1)-1/2*log(det(sigma1))-1/2*(temp*inv(sigma1)*temp')+miu1*inv(sigma1)*temp'-1/2*miu1*inv(sigma1)*miu1';
d2=log(p2)-1/2*log(det(sigma2))-1/2*(temp*inv(sigma2)*temp')+miu2*inv(sigma2)*temp'-1/2*miu2*inv(sigma2)*miu2';
d3=log(p3)-1/2*log(det(sigma3))-1/2*(temp*inv(sigma3)*temp')+miu3*inv(sigma3)*temp'-1/2*miu3*inv(sigma3)*miu3';
fun1 [email protected](temp)(log(p1)-1/2*(temp-miu1)*inv(sigma1)*((temp-miu1)')-1/2*log(det(sigma1)));
fun2 [email protected](temp)(log(p2)-1/2*(temp-miu2)*inv(sigma2)*((temp-miu2)')-1/2*log(det(sigma2)));
fun3 [email protected](temp)(log(p3)-1/2*(temp-miu3)*inv(sigma3)*((temp-miu3)')-1/2*log(det(sigma3))');
sd1 = vpa(d1,4);sd2 =vpa(d2,4);sd3 = vpa(d3,4);
format shortaxis([0,13,1.8,14]);
for i=1:1:N-N1 hold on x1= data(i+N1,1); x2= data(i+N1,2);
if fun1([x1,x2])>fun2([x1,x2])&&fun1([x1,x2])>fun3([x1,x2])
scatter(x2,x1,40,'r','v','filled');else
scatter(x2,x1,40,[0.3,0,0],'v','filled'); errnum = errnum+1;end end
for i=1:1:N-N2 hold on x1= data(i+N2+N,1); x2 = data(i+N2+N,2);
if fun2([x1,x2])>fun1([x1,x2])&&fun2([x1,x2])>fun1([x1,x2])
scatter(x2,x1,40,'b','^','filled'); else
scatter(x2,x1,40,[0,0,0.3],'v','filled');
errnum = errnum+1; end
end
for i=1:1:N-N3 hold on x1 = data(i+N3+2*N,1); x2 = data(i+N3+2*N,2);
if fun3([x1,x2])>fun1([x1,x2])&&fun3([x1,x2])>fun2([x1,x2])
scatter(x2,x1,40,'g','o','filled');else scatter(x2,x1,40,[0,0.3,0],'o','filled');
errnum = errnum+1;end
end errnum
fisher演算法:
num1= 26;num2 = 40; num3=33;sum=num1+num2+num3;
p1 =num1/sum;p2=num3/sum;p3=num3/sum; temp = [0,0];
for i=1:length(data1) temp = temp+data1(i,:); end
meandata1 =temp/length(data1); meandata1'temp = [0,0];
for i=1:length(data2) temp = temp+data2(i,:);end
meandata2 = temp/length(data2); meandata2'
temp = [0,0];for i=1:length(data3) temp = temp+data3(i,:);end
meandata3 = temp/length(data3); meandata3'
S1 = zeros(2);S2 = zeros(2);S3 = zeros(2);
for i=1:length(data1)
S1 =S1+(meandata1-data1(i,:))'*(meandata1-data1(i,:));end
for i=1:length(data2) S2 =S2+(meandata2-data2(i,:))'*(meandata2-data2(i,:));end
for i=1:length(data3) S3 =S3+(meandata3-data3(i,:))'*(meandata3-data3(i,:));end
Sw = S1+S2+S3; meandata0= meandata1*p1+meandata2*p2+meandata3*p3;
Sb =(meandata1-meandata0)'*(meandata1-meandata0)*p1+...(meandata2-meandata0)'*(meandata2-meandata0)*p2+(meandata3-meandata0)'*(meandata3-meandata0)*p3;W= Sw\Sb; ins1 = W\S1*W;ins2 =W\S2*W;ins3 = W\S3*W;
、
相關推薦
模式識別導論大作業(k均值演算法,感知器演算法,fisher演算法,貝葉斯決策,特徵提取)
模式識別導論大作業 一、 K均值聚類 1. 功能描述: 利用K-均值演算法將150個模式樣本分成3類別。分別計算最後演算法所用的迭代次數,最終聚類中心以及每個類別中對應模式樣本的序號。 2. 帶註釋的原始碼 #include "st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模式識別-課程總結-貝葉斯決策理論(一)
風險 沒有 關系 有關 href 屬性 決策 分類 tps 一、貝葉斯決策理論 貝葉斯決策理論是解決分類問題的一種基本統計途徑,其出發點是利用概率的不同分類決策,與相應決策所付出的代價進行折中,它假設決策問題可以用概率的形式描述,並且假設所有有關的概率結構均已知。 二、各種
模式識別簡介&貝葉斯決策理論
============================================================================== 1、模式識別簡介 ================================================
機器學習的演算法knn,貝葉斯,決策樹
sklearn資料集與估計器 資料集劃分 機器學習一般的資料集會劃分為兩個部分: 訓練資料:用於訓練,構建模型 測試資料:在模型檢驗時使用,用於評估模型是否有效 資料集劃分API sklearn.model_selection.train_test_split
模式識別--最大最小距離聚類演算法
最近很多課程都要做實驗,模式識別老師要求我們實現最大最小距離聚類演算法,以下是我理解的過程: 設定隨意一個點作為第一個聚類中心; 計算其他點到這個聚類中心的距離,最遠的點作為第二個聚類中心,距離為d12; 計算其他點到x個聚類中心的距離,將x個距離中小的放入陣列min[i],在min[i]中找
模式識別:C-means(K-means)聚類演算法與分級聚類(層次聚類)演算法
C均值聚類演算法與分級聚類演算法的聚類分析 一、實驗目的 理解聚類的整體思想,瞭解聚類的一般方法; 掌握 C-means與分級聚類演算法演算法思想及原理,並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演算法進行聚類分析; 能夠分析二者的優缺點 二、實驗內容 採用C均
模式識別--導論
info 筆記 9.png mage png bsp 模式識別 .com src 模式識別選修課的ppt ps:僅作為學習筆記 模式識別--導論
模式識別導論學習筆記1
反向傳播演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即BP演算法) 看了好幾篇相關文章,終於大致搞清楚了反向傳播時候隱藏層的誤差求導到底是怎麼算的,,,為了防止遺忘還是記一下。 每一個神經元就像一個蘋果一樣,用net表示左一半(和它前面一層相關),out表示右一半(和後一層相關
模式識別四--最大似然估計與貝葉斯估計方法
文章轉自:http://www.kancloud.cn/digest/prandmethod/102846 之前學習了貝葉斯分類器的構造和使用,其中核心的部分是得到事件的先驗概率並計算出後驗概率 ,而事實上在實際使用中,很多時候無法得到這些完整的資訊,因此我們需要使用另外一個重要的工具——引
模式識別:最大似然估計與貝葉斯估計方法
之前學習了貝葉斯分類器的構造和使用,其中核心的部分是得到事件的先驗概率並計算出後驗概率 ,而事實上在實際使用中,很多時候無法得到這些完整的資訊,因此我們需要使用另外一個重要的工具——引數估計。 引數估
人工智慧導論大作業
人工智慧導論大作業題目 經過一學期,學過了人工智慧導論,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最後的那個大題-貝葉斯公式。僅僅是簡單的六個點竟然需要多次的遞迴呼叫才能實現。 · 不過其他的題目也是很可以的,都是需要斟酌不少,不會讓你直接就做出來的。其實我也是比較喜歡這種模
k-近鄰學習,樸素貝葉斯,期望最大化,最大熵模型演算法介紹
k-近鄰學習 k-Nearest Neighbor(KNN) 1. 演算法描述 k-近鄰學習是一種監督的分類迴歸方法。工作機制:給定測試樣本,基於某種距離度量找出訓練集中與其最接近的k和訓練樣本,然後基於這k個“鄰居”的資訊進行預測。通常,在分類任務中採用“
人工智慧初學- 1.2 最大似然估計及貝葉斯演算法
最大似然思想 最大似然法是一種具有理論性的引數估計方法。 基本思想是:當從模型總體隨機抽取n組樣本觀測值後,最合理的引數估計量應該使得從模型中抽取該n組樣本觀測值的概率最大。一般步驟包括: 寫出似然函式 對似然
資料探勘領域十大經典演算法之—樸素貝葉斯演算法(超詳細附程式碼)
簡介 NaïveBayes演算法,又叫樸素貝葉斯演算法,樸素:特徵條件獨立;貝葉斯:基於貝葉斯定理。屬於監督學習的生成模型,實現簡單,沒有迭代,並有堅實的數學理論(即貝葉斯定理)作為支撐。在大量樣本下會有較好的表現,不適用於輸入向量的特徵條件有關聯的場景。 基本思想 (1)
01 EM演算法 - 大綱 - 最大似然估計(MLE)、貝葉斯演算法估計、最大後驗概率估計(MAP)
EM演算法的講解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最大似然估計2、K-means演算法3、EM演算法4、GMM演算法 __EM演算法本質__是統計學中的一種求解引數的方法,基於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求解出很多模型中的引數。 1、最大似然估計在__求解線性模型__的過程中,我們用到了__最大似然估計(MLE)
資料探勘十大經典演算法(九) 樸素貝葉斯分類器 Naive Bayes
分類演算法--------貝葉斯定理: 樸素貝葉斯的基本思想:對於給出的待分類項,求解在此項出現的條件下各個類別出現的概率,哪個最大,就認為此待分類項屬於哪個類別。 可以看到,整個樸素貝葉斯分類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工作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為樸
基於二次準則函式的H-K演算法較之於感知器演算法的優點
HK演算法的思想很樸實,就是在最小均方誤差準則下求得權向量。 它相對於感知器演算法的優點在於,它適用於線性可分和非線性可分的情況。 對於線性可分的情況,給出最優權向量, 對於分線性可分的情況,能夠判別
資料探勘十大演算法(九):樸素貝葉斯 python和sklearn實現
第三個演算法終於算是稍有了解了,其實當你結合資料瞭解了它的實現原理後,你會發現確實很樸素。這裡對樸素貝葉斯演算法做一個介紹和總結,包括(原理、一個程式碼示例、sklearn實現),皆為親自實踐後的感悟,下面進入正文。 原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概率論的一些簡單知識:
模式識別三--MATLAB實現貝葉斯分類器
貝葉斯分類器的分類原理是通過某物件的先驗概率,利用貝葉斯公式計算出其後驗概率,即該物件屬於某一類的概率,選擇具有最大後驗概率的類作為該物件所屬的類。也就是說,貝葉斯分類器是最小錯誤率意義上的優化,它遵循“多數佔優”這一基本原則。 一、分類器的基本概念 經過了一個階段的模式識別學習,對於模式和模式類的概念有一
各種機器學習方法(線性迴歸、支援向量機、決策樹、樸素貝葉斯、KNN演算法、邏輯迴歸)實現手寫數字識別並用準確率、召回率、F1進行評估
本文轉自:http://blog.csdn.net/net_wolf_007/article/details/51794254 前面兩章對資料進行了簡單的特徵提取及線性迴歸分析。識別率已經達到了85%, 完成了數字識別的第一步:資料探測。 這一章要做的就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