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騰訊傳》的讀書筆記與相關讀後感2600字

《騰訊傳》的讀書筆記與相關讀後感2600字

年輕 個性 美好 基礎上 關註 來看 決定 win 政府

《騰訊傳》的讀書筆記與相關讀後感2600字: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中,最喜歡的就是騰訊和阿裏了,他們給我的感覺和別的公司不一樣,這兩個公司在真正的做著讓我們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事情,騰訊由於是以qq起家,所以整體的企業氛圍也大多與社交、年輕、活力等關鍵詞比較貼近,特別的騰訊的視覺設計,我在關註IXDC公眾號之後,總是會因為他們的設計而感動,很久之前讀過一部分《騰訊傳》但由於一些事情的耽誤,沒有讀完(也有可能是那時候看不下去書了),前幾天決定重頭再看一遍,認真的體會一下站在中國互聯網界的大佬是怎麽樣一步一步的到達今天的高度的。
很喜歡書的開頭吳曉波寫的一段話:
這一代人。一個個像懸崖邊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們忽然看見了光。

他們猛力奔跑,觸足之地,或陷泥濘,或長青草,驚心動魄間,天地舒展成為一個以自由命名的花園,大河山川,各自生成。時間是玫瑰,他們是玫瑰上的刺。
前言:誰能定格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
前言吳曉波以自己的視角講述了對騰訊調研期間的一些感受,第一段就寫到,他在采訪馬化騰時,馬化騰告訴他:因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打敗一個產品的方法不一定是要做出一個更好的同類產品,或者說是同性質的產品,比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而是用一個更新的,不同類的產品,彌補要競爭的那部分市場,間接打敗競品。比如:微信對微博造成的打壓)
吳曉波說到,在創作過程中,他被三個問題所謂繞,總結起來可以說成:為什麽是騰訊,而不是其他公司擁有了現在的成功?書本以騰訊的創業、出擊、巨頭三個階段將騰訊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劃分。

技術分享圖片

首先是創業初期的馬化騰幸運在他身處在一個“大行業”和“大時代”,查德·泰德羅說:“任何能打破對於人、產品和信息的時空限制的新發展,都會對商業運作的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騰訊在創業時不被看好,因為它的效仿對象:ICQ從來沒有實現過盈利,而騰訊作對的事情有以下幾點:
1.騰訊對ICQ的模仿建立在微創新的基礎上
2.除了技術和微創新外,互聯網的商業應用還收到一個地區的網絡環境、用戶習慣、支付體系、國家政策等客觀條件的影響,騰訊很早就提出了“用戶體驗”的概念
3.馬化騰在創業不久後便開始謀求資本市場的支持

而後講到了騰訊在戰略布局上的一些正確做法,並根據吳曉波自己的理解,分析了騰訊帝國的崛起,並將這些原因總結成了騰訊發展得七種武器:
1.產品極簡主義2.用戶驅動戰略3.內部賽馬機制4.試錯叠代策略5.生態養成模式6.資本整合能力7.專註創業初心
吳曉波總結的馬化騰七大武器
(個人認為這七種武器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就現在來看絕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以這些模式來運行的,而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成功,因此我個人認為這七種武器更像一個基本準則,至於能否最後獲得成功,還需要一些機遇和運氣等其他成分吧)
第一章少年:喜歡天文的Pony站長
這一章作者介紹了馬化騰的成長經歷,從馬化騰兒時對天文的熱愛,以及對自己興趣的專註。到進入大學後對互聯網的著迷,和年輕的馬化騰對一些技術的探索精神。陳情表讀後感到後來的工作時光和馬化騰成為“惠多網”裏的“馬站長”的經歷,這段經歷奠定了他的產品意識。而這個“惠多網”中的各個站長,隱藏著很多如今互聯網巨頭帶領人,比如丁磊、馬雲、等人。
第二章開局:並不清晰的觸發
在創業的那些年,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未來,都在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惱不已——馬化騰
馬化騰將在創業初期,準備將互聯網與尋呼機聯系到一起,開發一款軟件系統,讓尋呼機能夠收到來自互聯網的呼叫。並叫上了誌同道合的張誌東,之後又聚集了陳一丹、許晨曄、李青等人,將團隊慢慢的湊齊了,之後簡單介紹了Tecent的名字來源。
而騰訊剛剛誕生時,互聯網史上也發生了很多大事
世界範圍:1998年11月24日,美國在線以42億美元收購網景公司、微軟發布量Windows98、喬布斯推出iMac、楊致遠依靠yahoo躋身“高科技百名富翁第16位”
中國:張朝陽“克隆”yahoo,成立了搜狐、王誌東成立新浪、丁磊將網易由軟件銷售公司轉型為門戶網站。至此中國互聯網迎來了新浪、網易、搜狐三巨頭。還出現了很多網絡遊戲公司、電子商務公司、搜索引擎公司等等,同樣是1998年,百度、京東、阿裏巴巴、攜程等公司都如雨後春筍般集中出現了。
他們沒有自然資源、權貴關系,也與政府無任何形式的尋租博弈,因此他們是天生的全球化一代,是在陽光下創業的一代。
而此時此刻的騰訊則經歷了一段狼狽不堪的歲月,馬化騰將所有“寶”都壓在了尋呼機上,然而尋呼機卻慢慢被手機替代,騰訊在1998-1999年之間幾乎快要破產。
這一切因為OICQ而改變
說到這裏,社會上一些對騰訊的吐槽估計也是從這裏開始,馬化騰在看到廣州電信想要買一個“ICQ”那樣的即時通訊產品時,照葫蘆畫瓢做出了一個OICQ,從此刻開始,騰訊的命運發生了轉變,最開始OICQ也沒有為騰訊帶來任何收益,但馬化騰認為OICQ的技術難度不大,因此決定不如把它先“養起來”,沒想到這一養就奠定了未來騰訊帝國的基礎。(所以說騰訊能夠發展起來,運氣成分還是有一些的)
OICQ的轉折點源於產品的中國式改造(這也為騰訊日後的戰略路線奠定了基礎),馬化騰根據中國當時電腦普及程度滴、技術水平將OICQ的問題指向了3點:
1.將用戶內容和朋友列表從客戶端搬到了後臺服務器
2.將軟件體積縮小
3.設計網絡協議果斷采取了UDP技術
在設計方面,OICQ改變ICO頭像只顯示用戶名和花邊的做法,提供了中國年輕人很熟悉的唐老鴨、加菲貓等等作為頭像,可以讓當時的用戶彰顯自己的個性。
消息提示音利用了當時最被熟悉的:尋呼機的呼叫聲
這些細微的創意和設計,導致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看似源自ICQ的QICQ,其實更屬於中國用戶,這也是騰訊的智慧所在。
就像書中說的:中國人在核心開發和基本產品模式的發明上就不是美國同行的對手,他們從來就是一群大膽的“拿來主義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們卻進行了無數的應用性創新,這些微小的、細節的、更務實的創新讓那些外國開發者望塵莫及,甚至難以找到規律。作者:是振宇啊

《騰訊傳》的讀書筆記與相關讀後感2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