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蘭海說成長|讓孩子端正態度,你也許用錯了方法

蘭海說成長|讓孩子端正態度,你也許用錯了方法

他在 方式 成熟 文章 span 要求 一道 媽媽 沒有效果

有爸爸媽媽說,好吧,我現在知道關於態度的想法是會影響我的情緒和行為,也影響我和孩子的溝通,我也知道它是怎麽影響的了。

那我到底該怎麽辦呀?怎麽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又能讓他端正態度呢?

一個杠桿就能撬動地球,只要我們找對著力點,教育上同樣可以牽一發而動全局。

著力點是有的,就是通過外在錨影響孩子的內在錨,外在錨就是外界給的信息和評判,比如媽媽說孩子態度不好,這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外在錨。內在錨呢,就是這孩子自己怎麽看自己。

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內在錨都比外在錨更有效。

看起來很高深對吧,翻成大白話就是:只有孩子真的清楚地知道,態度很重要,改變態度會給他的生活帶來益處,他的態度才會改變。他要覺著自己這樣沒問題,任你說他態度不好,說到口燦蓮花,他照樣不會改。

聽到這裏,你會說,哎呀,這些我都知道,我能做的都做了呀,還是一樣的,說了多少遍,他就是不按我說的做呀?

那麽問題來啦,敲黑板哦~

這是因為你傳遞的,和孩子接收到的,可能壓根就不是一回事哦~

我用文中媽媽溝通的方式向一個10歲孩子進行了演示,問他認為他聽到媽媽表達的是什麽,我們來從孩子的視角看一看。

1. 媽媽說我現在是態度上出了問題,我不知道做錯一個題和態度有什麽關系,我就是不小心做錯了呀,誰還不犯錯嗎,她自己也會犯錯……

2. 媽媽質問我怎麽能態度有問題呢,好吧,我好像做了一件很不應該的事情,是她認為的不應該吧,怎麽樣才算態度沒問題呢?

3. 媽媽說態度不好,我可能什麽事都做不好,有那麽嚴重嗎?我有那麽差勁嗎?在她看來我就會那麽差嗎?

4. 媽媽說這明明就是我自己能決定的,我為什麽不能態度上更認真一點,可是我真的不是故意想錯的,我也不知道怎麽就做錯了……

5. 媽媽在要求我要改變我的態度,是啊,不達到她的要求就不行,改完這個她還會有新的要求……

很顯然,這個溝通過程中孩子接收到的外在錨,也就是他媽媽讓他改變態度的這一番話,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

1.媽媽認為自己應該為做錯這道題負責任,自己是一個態度不好的孩子;

2.媽媽不喜歡態度不好的孩子,自己不被媽媽接納,媽媽覺得自己很差勁;

3.媽媽是在給自己提要求而已。

這樣,媽媽想要幫助孩子、支持孩子一起來改變態度的努力,在孩子那裏就變成了“我很挫敗,我不被接納,我被要求”的感受。就更別提像媽媽預期的那樣去行動,聽明白道理然後改變了。

這和媽媽想要表達的想法幾乎截然不同。

媽媽想告訴孩子的其實是:

1.態度真的很重要,是因為對他的成長和未來的人生很重要,她在幫助他成長,為他的未來規劃,希望他可以過得更好;

2.媽媽之所以會在態度上較真,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並不是覺得孩子現在不好;

3.她愛他才會對他負責,把他的成長時刻放在心上。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落差,是因為媽媽和孩子都受到內在錨的影響。

父母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容易只考慮到自己的立場和責任,著急幫助孩子來糾正態度,而忘記了孩子知不知道什麽樣的表現是態度不好,能不能通過大人的表述就理解態度的重要性。

02

技術分享圖片

而對孩子來說,他也有他的內在錨,他看到媽媽的行為,都會以他的方式來理解。

作為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和社會資源的個體,孩子很容易受到外在錨的影響,把他人的評價看作自己價值感的來源,尤其是評價來自於父母或老師這類他成長所需要依靠的人時。

很多時候,他們和父母相處時的關註點更多的放在“我的媽媽如何評價我、看待我,在她眼裏我是怎麽樣一個孩子”,他們的社會經驗和閱歷決定了他們很難理解父母為什麽要求他們要具備那些素質,為什麽這些素質這麽重要,父母為什麽會因為這個而著急甚至生氣。他們更不能看透那些作為父母的長遠規劃和對他們的成長所肩負的責任。

父母的內在錨和孩子的內在錨就這樣錯車,各奔東西,孩子就帶著自己理解的挫敗感、不被接納的感受和父母沈默、冷戰甚至直接對抗。

父母想要讓孩子做出的改變自然只能以無效告終。

03

技術分享圖片

好啦,我們深刻理解了錨定效應是如何對我們的溝通產生影響,我們為孩子變得更好的努力實際上變得可能更差。

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試圖調整爸爸媽媽們對於孩子為什麽怎麽說都不改變態度的錨定。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錨定效應來改變孩子的態度呢?其實很簡單的~

1.讓孩子願意聽你說

2.讓孩子知道你想說啥

3.讓孩子認同你說的話並且幫他一起找到方法,他才會自己去改變。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看怎麽做才能更有效。

第一,首要且重要且必要:給所有你要傳達給孩子的外在錨奠定一個正向的基調:確立一個充滿安全感和支持感的基礎錨定。

簡單說,既然錨定的影響如此巨大,無論孩子出現怎樣的問題,無論這個問題關乎能力還是態度,先在孩子心裏種下一個種子,就是爸爸媽媽永遠是理解他、支持他、接納他。

這是一個萬能金手指,可以確保孩子願意傾聽和接受我們的影響的萬能保障。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會願意把爸爸媽媽溝通的意圖往好了想。

這和我們成人一樣呀,你先認可了某個人,和他在一起有安全感,才會願意去聽去思考他說的話,對不對?

比如,那位發火的媽媽可以這樣說:

“媽媽知道這道題本來是可以不做錯的,我也知道你不是故意要做錯它的。”

這樣,孩子聽到媽媽說的後面的內容,都不會擔心自己不被接納,而是會專註在媽媽所說的具體內容上啦。

如果缺少了這一步,無論父母想要傳達的是多麽重要的信息,孩子的內在錨就像一道大門,會把所有重要的信息都隔離在外,而沒有轉化為孩子內在錨的信息,即使再有用,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沒有效果的。

第二,和孩子說清楚,自己對他的評價是怎麽來的,出於什麽原因,又是什麽意思。同時,把自己對於態度的想法用盡可能客觀的語言傳達給孩子。

記得孩子的內在錨和父母想要傳遞的影響之間的鴻溝嗎?客觀的語言是確保父母想要傳遞的影響和信息不被歪曲的最好方式。

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接收時,真正接收到父母想要傳達的信息,而不是用自己的理解(內在錨)來臆測父母的意思。

以孩子有限的人生閱歷,很難真正明白父母那些嚴厲中夾雜著溫情的愛的復雜。

客觀的陳述自己的出發點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我知道爸爸媽媽們平常很習慣直接甩結論和結果,就像前文的媽媽,脫口而出“你不能用這個態度”,卻從未想過和孩子表達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

事實上,過程非常重要!這會讓孩子有控制感,清晰地知道在發生什麽。

比如,媽媽從開始到生氣脫口說不能用這個態度,一定有一個過程,媽媽對態度問題是不能接受的,媽媽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孩子,很擔心孩子態度不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這時可以這樣說:

“媽媽覺得你偶爾有這樣的失誤沒有關系,但是這樣的事情已經有了好幾次,總是因為沒有很認真的去做而失誤,這是媽媽不太能接受的,媽媽覺得這已經是態度的問題了。

你沒有認真的去檢查題目,才會很多次出現同樣的失誤。你還小,媽媽要幫你長大呀,要把自己知道的經驗都告訴你。

媽媽是擔心你如果養成了這樣的態度,這會讓你在將來的生活裏面做不好的事情。”

爸媽們也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內在錨,記得孩子始終是孩子,我們可以在人格上尊重他,平等的對待他,但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要把孩子看作和成人一樣完全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成熟個體。

這樣,爸爸媽媽們就不會因為孩子沒能理解我們想要說的意思而生氣,而是換一種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更好的溝通。

第三,終極絕招:把父母對於態度的錨定轉化為孩子自己對於態度的錨定。

前面做的兩大步都是為了最終邁出這一步。任何不能轉化為孩子自己內在錨的說教都等於零。

高級的說教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支持,不由自主的就思考起父母所說的內容。

這裏有一份高級說教指南,指南的核心只有七個字:“站在孩子的視角”。

什麽意思呢?最後這部分的表述,一定都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事半功倍。行百裏者半九十,這就是剩下那最重要的百分之十。

即使我們和孩子建立了信任和接納,即使我們也表明了自己的判斷是有理有據的,也表達了期待,但,這都只能讓孩子們在我們讓他們改變態度時覺得順耳一點,他知道態度的重要性嗎?不知道。

他知道自己現在的態度不好會有什麽後果嗎?不知道。

即使知道了,他會主動的去做去改變態度嗎?並不會。

那要怎麽說,才能會呢?媽媽可以這麽說:

“媽媽是要幫助你有更好的態度,但是這還是你自己的事情。

你看,如果你更認真一些,你就不用反復去做已經會的一樣的題型,省下來的時間你就可以去做其他你想做的事。

你上次和朋友一起玩兒機器人,你不是著急自己速度沒有他快麽,其實想一想,如果你前面認真一些,沒有裝錯,你是不是也可以很快?

因為態度的問題,你之前已經有好幾件事情都沒有做好,改變一下態度,你可以更好的做很多事情。

這個改變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媽媽相信你能做到的,如果你需要什麽幫助,你可以告訴我”。

?04

技術分享圖片

總結一下~

讓孩子自己建立關於態度的錨定的核心,就在於,要從孩子的視角幫他完成他的經驗的總結和提煉。

先告訴孩子,這是他的事情,劃分清楚責任上的界限,媽媽只是輔助,讓他充分體驗到自己可以對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負責。是可以負責,而不是應該哦,可以表示他能負擔得起,而應該的潛臺詞是,應該卻未必能負擔。

然後,從孩子的視角幫他總結他因為態度而影響生活的得失經驗,他從自己的得失出發才能真正體驗到態度的重要,也才能理解態度是什麽。

這一步一定要告訴孩子,態度的改變是需要過程的,要讓孩子對未來要面臨的改變和要做的事情有一個明確的預期,這可以推動孩子自發的去尋找改變的方式。

最後的表達支持,可以傳遞自己的信任和幫助。

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一起去探索適合孩子的調整態度的方法,但一定以輔助的角色來詢問“需要我幫你做什麽嗎?”“我幫你做了……你接下來想要怎麽做?”

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意識到,他是自己可以負責的,而他做不好也可以不斷嘗試,因為有父母的支持。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從錨定效應的角度幫助爸爸媽媽們梳理和發現,自己為什麽憤怒,我們又可以怎樣更好的和孩子溝通。

有三字銘言與大家分享:“換視角”。

試試多問一問孩子,從他的視角裏看到的世界是什麽樣子,或許不經意間,你就會發現,原來,孩子自己就充滿了改變的力量,而開啟那扇大門的鑰匙正在你手中。

蘭海說成長

蘭海說成長|讓孩子端正態度,你也許用錯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