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Docker搭建部署Node專案

Docker搭建部署Node專案

前段時間做了個`node`全棧專案,服務端技術棧是 `nginx` + `koa` + `postgresql`。其中在`centos`上搭建環境和部署都挺費周折,部署測試伺服器,接著上線的時候又部署生產環境伺服器。這中間就有很多既無聊又費精力,吃力不討好的"體力活"。所以就開始思考怎麼自動化這部分搭建部署的工作,也就引出了`Docker`。 ## 什麼是Docker `Docker` 是比虛擬機器還要輕量級的虛擬化技術,它虛擬化的實體就叫做容器。容器本身就是一個隔離了作用域的`sandbox`,同時它只包含了基礎庫和本身承載的服務,非常精簡。容器執行起來後就只是宿主機中的一個程序而已,佔用的資源是非常小的,這就為作業系統上執行容器叢集創造了條件,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極佳。 映象和容器又是什麼關係呢?可以把映象看成是類(`class`),容器看成物件(`object`),容器是由映象例項化產生出來的,當然一個映象可以生成多個容器。 ## 客戶端Docker 如果不在伺服器,我們在客戶端要怎麼使用 `Docker`呢?在 `Windows` 和 `OSX` 上可以使用 `Docker Desktop`,再加上` Kitematic`,這兩個都是桌面管理工具,常規的操作方面非常便利。`Docker Desktop` 和 `Kitematic` 只是可視化了部分操作,命令列還是必備的,因為很多操作也只能命令列才行。 ## Docker基本操作 #### 映象名稱 關於映象標籤,比如`nginx:1.19.0-alpine`,1.19.0是 `nginx` 的版本號,`alpine`是os的代號。 > Jessie: debian 8 > > Stretch: debian 9 > > Buster: debian 10 > > Alpine: Alpine,推薦使用,因為體積非常小 `Alpine` 是體積最小的一個版本,有些甚至是其他版本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構建映象更快,執行效率更高,因為載入的元件更加少,無形中也意味著漏洞更少更安全。 #### 拉取映象 ```bash docker pull nginx:1.19.0-alpine ``` #### 啟動容器 > --name web:指定容器名稱為web > > -p 8080:80: 容器nginx監聽埠為80,對映到本地埠8080 > > -v xxxx:xxxx:這裡是用本地配置檔案對映到容器nginx配置檔案 > > -d:後臺執行 > > nginx:1.19.0-alpine:使用的映象 ```bash docker run --name web -p 8080:80 -v /usr/etc/nginx/nginx.conf:/etc/nginx/nginx.conf:ro -d nginx:1.19.0-alpine ``` #### 其他操作 ```bash docker images #顯示映象 docker rmi xxx #刪除映象 docker ps #顯示執行的容器 docker rm xxx #刪除容器 ``` ## Dockerfile 構建映象比較方便的是使用`Dockerfile`,它就是映象的配置檔案,只要有`Dockerfile`,隨時可以構建映象。如下就是構建一個非常簡單的`nginx`映象,`from`就是構建時使用的基礎映象: ```bash FROM nginx COPY nginx.conf /etc/nginx/nginx.conf ``` ## Docker-compose 當我們的專案不僅只有單個容器,而是需要執行多個容器,而且容器之間還需要互相通訊的時候,就需要更強大的管理工具了。比如`k8s`,但我們目前的小專案使用官方自帶的`Docker-compose`已經足矣。 首先需要`docker-compose.yml`配置檔案,比如下面就是兩個容器的模板,`image`表示使用的映象,`ports`則表示埠對映,`volumes`則是需要對映的資料卷: ```yaml version: "3" services: webapp: image: web ports: - "8080:80" volumes: - "/data" redis: image: "redis:alpine" ``` 接著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列進行操作: ```bash docker-compose build [options] [SERVICE...] #構建(重新構建)專案中的服務容器 docker-compose up -d # 執行 compose 專案,後臺執行 ``` `docker-compose up` 是個非常強大的命令,它將嘗試自動完成包括構建映象,(重新)建立服務,啟動服務,並關聯服務相關容器的一系列操作。連結的服務都將會被自動啟動,除非已經處於執行狀態。可以說,大部分時候都可以直接通過該命令來啟動一個專案。 ## 構建nginx-node-postgres專案 有了上面的基礎,接著就可以構建我們自己的專案了,首先是`node`服務的`dockerfile`,主要做了如下步驟 1. 建立容器工作目錄 2. 複製相關配置檔案到容器 3. 在容器安裝`npm`包 4. 執行`pm2`啟動容器 ```dockerfile FROM node:14.5.0-alpine3.12 # 工作目錄 WORKDIR /usr/src/app # 複製配置檔案 COPY package*.json ./ COPY process.yml ./ RUN npm set registry 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 && npm install pm2 -g \ && npm install # 使用pm2管理 CMD ["pm2-runtime", "process.yml", "--only", "app", "--env", "production"] EXPOSE 3010 ``` 接著配置 `docker-compose.yml` 1. db配置的是資料庫`postgres`,其中資料卷 `volumes` 映射了資料庫目錄和初始化腳步 2. app配置的是`node`服務,其中的`build`是對映上面`dockerfile`所在的目錄;`depends_on`表示依賴的容器、啟動先後,這裡先啟動db再啟動`node`;`links`表示將db的名稱對映到app容器 3. nginx容器`depend_on`於app容器,同時配置轉發`node`的服務 ```yaml version: '3' services: db: image: postgres:12.3-alpine container_name: postgres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 POSTGRES_PASSWORD=xxxx volumes: - ./postgres/data:/var/lib/postgresql/data - ./postgres/init:/docker-entrypoint-initdb.d ports: - 5432:5432 restart: always #始終重啟,生產環境中推薦配置為 always expose: - 5432 app: image: koa-pg container_name: koa volumes: - ./dist:/usr/src/app/dist - ./logs:/usr/src/app/logs build: ./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restart: always depends_on: - db links: - db expose: - 3010 nginx: image: nginx:1.19.0-alpine container_name: nginx volumes: - ./nginx.conf:/etc/nginx/nginx.conf ports: - 8080:80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restart: always depends_on: - app links: # host名代替ip配置nginx的轉發 - app expose: - 8080 ``` 配置完我們的專案之後,接著就是執行起來 ```bash docker-compose up ``` 在我們的本地開發機是如此,部署到伺服器也是如此,你想要部署幾臺伺服器就部署幾臺,只要裝了`docker`,都是一句命令列就能解決的事情。 要啟動幾個容器,修改下`docker-compose.yml`的配置,再次`docker-compose 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