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遍歷二叉樹的遞迴與非遞迴程式碼實現

遍歷二叉樹的遞迴與非遞迴程式碼實現

  遍歷二叉樹可以用遞迴的方法去實現,也可以用非遞迴的方法去實現。遞迴程式碼的好處是簡潔,直觀,最主要的還是遞迴的程式碼少,很快就可以寫完。但我們知道,遞迴的呼叫會用到一個專門的棧,這個棧的深度是有限的,如果遞迴函式呼叫的次數很多,超過棧限制的深度,那麼程式就會崩潰。這個時候就需要把遞迴的程式碼改為非遞迴了。因此,瞭解掌握遍歷二叉樹的非遞迴實現還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會給出先序遍歷,中序遍歷,後序遍歷的遞迴與非遞迴程式碼,以及層次遍歷的程式碼。

  首先,先給出二叉樹的節點定義:

1 struct BinTNode {
2     int data;
3     BinTNode *lchild, *rchild;
4 };

 

先序遍歷

  先序遍歷,就是先訪問根節點,再訪問左子樹,最後再訪問右子樹。而要訪問左子樹,同樣是先訪問左子樹的根節點,再訪問左子樹的左子樹,最後再訪問左子樹的右子樹。訪問右子樹也是同樣的方法。所以,我們自然而然想到用遞迴的演算法。

  為了方便表述,我們遍歷二叉樹所做的事情是把該節點的值輸出。

  對於一個遞迴函式,我們不應該跳到遞迴裡面去,而是去理解遞迴函式的定義,也就是它的作用是什麼?遞迴結束後會返回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把先序遍歷的遞迴函式定義為:傳入一個根節點,如果這個節點不為空,就輸出根節點的值,然後把左子樹的所有節點的值輸出,再把右子樹的所有節點的值輸出,這就是先序遍歷遞迴函式的作用。由於函式的返回值是void,所有遞迴結束後不會有返回結果。所以再按照先序遍歷的定義,我們可以把遞迴函式寫成下面這樣:

1 void pre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if (T) {                            // 節點不為空才可以輸出值 
3         cout << T -> data;              // 先輸出根節點的值 
4         preOrderTraversal(T -> lchild); // 再把左子樹的根,也就是T -> lchild傳到我們的遞迴函式中,輸出左子樹所有節點的值 
5         preOrderTraversal(T -> rchild); // 最後把右子樹的根,也就是T -> rchild傳到我們的遞迴函式中,輸出右子樹所有節點的值 
6     }
7 }

  瞭解了遞迴的程式碼後,接下來就是先序遍歷的非遞迴實現。

  我們知道,當呼叫遞迴函式來遍歷二叉樹,每一個節點都會被訪問3次。

  而先序遍歷就對應著當該節點被第1次訪問時就,輸出該節點的值。由於遞迴的本質是運用棧,因此我們也可以模擬一個棧來實現非遞迴。當遇到一個不為空的節點時,我們把這個節點壓入棧,這就對應於第1次訪問這個節點,所以在壓入棧後,輸出該節點的值。然後一直做T = T -> lchild這個動作,把節點對應的左子樹節點壓到棧,同時輸出節點的值。直到左子樹為空,這時就彈出棧頂元素,這個時候該節點被第2次訪問。把彈出節點的右子樹節點再壓入棧中。這個過程不斷重複,直到節點和棧都為空。這就實現了先序遍歷,先是根節點,再是左子樹,最後是右子樹。

  先序遍歷的非遞迴程式碼如下:

 1 void pre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SNode *S = initStack();     // 申請一個棧
 3     while (T || !isEmpty(S)) {  // 迴圈的條件是根節點和棧不同時為空 
 4         if (T) {                // 如果根節點存在不為空 
 5             push(S, T);         // 把根節點壓入棧 
 6             cout << T -> data;  // 由於是第一次訪問該節點,所以輸出節點的值 
 7             T  = T -> lchild;   // 把左子樹的根節點賦值給T,進入下一次迴圈 
 8         }
 9         else {                  // 如果根節點為空 
10             T = pop(S);         // 彈出棧頂元素,第二次訪問該節點  
11             T = T -> rchild;    // 把右子樹的根節點賦值給T,進入下一次迴圈
12         }
13     }
14 }

  還有另外一種先序遍歷的非遞迴程式碼,和上面的程式碼幾乎一樣:

 1 void pre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SNode *S = initStack();
 3     while (T || !isEmpty(S)) {
 4         while (T) {
 5             push(S, T);
 6             cout << T -> data;
 7             T = T -> lchild;
 8         }
 9         if (!isEmpty(S)) {
10             T = pop(S);
11             T = T -> rchild;
12         }
13     }
14 }
preOrderTraversal

 

中序遍歷

  中序遍歷,就是先訪問左子樹,再訪問根節點,最後再訪問右子樹。而要訪問左子樹,同樣是先訪問左子樹的左子樹,再訪問左子樹的根節點,最後再訪問左子樹的右子樹。訪問右子樹也是同樣的方法。所以,同樣可以用遞迴去實現。

  我們把中序遍歷的遞迴函式定義為:傳入一個根節點,如果這個節點不為空,先把左子樹的所有節點的值輸出,再輸出根節點的值,最後把右子樹的所有節點的值輸出。其實,按照中序遍歷的定義,把先序遍歷的部分遞迴程式碼進行交換,就變成中序遍歷了:

1 void in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if (T) {                            // 節點不為空才可以輸出值
3         inOrderTraversal(T -> lchild);  // 先把左子樹的根,也就是T -> lchild傳到我們的遞迴函式中,輸出左子樹所有節點的值
4         cout << T -> data;              // 再輸出根節點的值
5         inOrderTraversal(T -> rchild);  // 最後把右子樹的根,也就是T -> rchild傳到我們的遞迴函式中,輸出右子樹所有節點的值
6     }
7 }

  接下來是中序遍歷的非遞迴實現。按中序遍歷的定義,當節點被第2次訪問時,我們就輸出節點的值。所以中序遍歷和先序遍歷的非遞迴實現幾乎一樣,只不過是在節點被第2次訪問時才輸出該節點的值,所以我們只需要把輸出語句改放到該節點被第2次訪問之後就可以了,也就是改放到節點從棧頂被彈出之後。

 1 void in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SNode *S = initStack();
 3     while (T || !isEmpty(S)) {
 4         if (T) {
 5             push(S, T);         // 把根節點壓入棧,第一次訪問該節點 
 6             T  = T -> lchild;
 7         }
 8         else {
 9             T = pop(S);         // 彈出棧頂元素,第二次訪問該節點 
10             cout << T -> data;  // 由於是第二次訪問該節點,所以輸出節點的值 
11             T = T -> rchild;
12         }
13     }
14 }

  還有另外一種中序遍歷的非遞迴程式碼,和上面的程式碼幾乎一樣:

 1 void in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SNode *S = initStack();
 3     while (T || !isEmpty(S)) {
 4         while (T) {
 5             push(S, T);
 6             T = T -> lchild;
 7         }
 8         if (!isEmpty(S)) {
 9             T = pop(S);
10             cout << T -> data;
11             T = T -> rchild;
12         }
13     }
14 }
inOrderTraversal

 

後序遍歷

  後序遍歷,就是先訪問左子樹,再訪問右子樹,最後再訪問根節點。而要訪問左子樹,同樣是先訪問左子樹的左子樹,再訪問左子樹的右子樹,最後再訪問左子樹的根節點。訪問右子樹也是同樣的方法。所以,同樣可以用遞迴去實現。

  我們把後序遍歷的遞迴函式定義為:傳入一個根節點,如果這個節點不為空,先把左子樹的所有節點的值輸出,再把右子樹的所有節點的值輸出,最後再輸出根節點的值。和上面一樣,後序遍歷的遞迴函式只需要把部分遞迴程式碼進行交換:

1 void post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if (T) {                              // 節點不為空才可以輸出值 
3         postOrderTraversal(T -> lchild);  // 先把左子樹的根,也就是T -> lchild傳到我們的遞迴函式中,輸出左子樹所有節點的值
4         postOrderTraversal(T -> rchild);  // 再把右子樹的根,也就是T -> rchild傳到我們的遞迴函式中,輸出右子樹所有節點的值
5         cout << T -> data;                // 最後輸出根節點的值
6     }
7 }

  至於後序遍歷的非遞迴實現,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如果我們嘗試在前面的先序遍歷和中序遍歷的非遞迴程式碼中,調換cout << T -> data; 這條語句的位置,我們會發現無論我們把它放在哪裡,都無法實現後續遍歷。這是由於在先序遍歷和中序遍歷的非遞迴程式碼中,每個節點最多能被訪問2次,也就是在壓入和彈出時被訪問。而後序遍歷要求是在節點被第3次訪問時才輸出節點的值。所以很明顯,之前的非遞迴函式並不能夠實現後序遍歷。所以我們只能夠用其他的方法來實現非遞迴的後序遍歷。

  下面給出兩種不同的後序遍歷的非遞迴程式碼實現:

  1. 在節點中加入一個標誌域。

1 struct BinTNode {
2     int data;
3     BinTNode *lchild, *rchild;
4     bool isFirst;    // 第一次訪問節點時賦值為true;第二次訪問時,也就是從棧頂彈出時賦值為false,再壓入棧中;當節點再彈出時已是第三次訪問該節點了 
5 };

  標誌域的作用就是,當節點是第一次被彈出時,如果節點的標誌域為true,那麼我們再次把它壓入棧裡面,同時把標誌域改為false,這樣該節點就可以再彈出一次。當再次彈出該節點時,又因為此時節點的標誌域為false,不會再被壓入,從而該節點就可以實現被訪問3次了。

  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對一個節點訪問3次,在第3次訪問時輸出該節點的值,從而就可以實現後序遍歷了:

 1 void post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SNode *S = initStack();
 3     while (T || !isEmpty(S)) {
 4         if (T) {
 5             push(S, T);                  // 把根節點壓入棧,第一次訪問該節點
 6             T -> isFirst = true;         // 標誌域賦值為true 
 7             T = T -> lchild;
 8         }
 9         else {
10             T = pop(S);
11             if (T -> isFirst) {         // 如果節點的標誌域為true 
12                 push(S, T);             // 我們繼續把它壓入棧中,同時該節點被第二次訪問 
13                 T -> isFirst = false;   // 同時再為該節點的標誌域賦值為false,下一次再彈出該節點時就不再壓入棧中 
14                 T = T -> rchild;
15             }
16             else {                      // 如果節點的標誌域為false 
17                 cout << T -> data;      // 此時是第三次訪問該節點,可以輸出該節點的值了 
18                 T = NULL;               // 該節點的左右孩子都訪問完了,我們把NULL賦值給T,在下一次的迴圈,去接收棧頂元素 
19             }
20         }
21     }
22 }

  2. 藉助輔助指標last,last指向最近訪問過的節點,也就是指向從棧頂彈出後,沒有再被壓入棧的那個節點。

  用棧來儲存節點時,按照先序遍歷和中序遍歷的非遞迴程式碼,節點只能被訪問兩次。而後序遍歷的順序是先訪問左子樹,再訪問右子樹,最後才訪問根節點。所以我們應該分清除當一個根節點從棧頂彈出時,上一次從棧頂彈出的節點到底是它的左子樹的根節點,還從它右子樹的根節點。所以,可以用輔助指標last,來指向最近訪問過的節點,看它是不是該節點右子樹的根節點。如果是,就說明該節點的左右子樹都已經訪問完了,可以輸出該節點的值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

 1 void post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SNode *S = initStack();
 3     BinTNode *last = NULL;                                // last指向剛訪問完的節點    
 4     while (T || !isEmpty(S)) {
 5         if (T) {
 6             push(S, T);
 7             T = T -> left;
 8         }
 9         else {
10             T = pop(S);
11             if (T -> rchild && T -> rchild != last) {    // 如果該根節點的右孩子不為空,並且該根節點的右孩子不是剛訪問的那個節點(這意味著該根節點的右子樹還沒有訪問,是從左子樹返回到該根節點的)
12                 push(S, T);                              // 再把該根節點壓入,這樣子當該節點再次被彈出時,已是被第三次訪問了 
13                 T = T -> rchild;                         // 向下一次迴圈傳入該根節點右子樹的根節點 
14             }
15             else {                                       // 根節點的右孩子為空或者該根節點的右孩子就是剛訪問的那個節點(這意味著該根節點的右子樹已經被訪問了,是從右子樹返回到該根節點的)
16                 cout << T -> data;                       // 第三次訪問該節點,所以輸出節點的值
17                 last = T;                                // 因為該根節點被訪問了,所以last指向該節點 
18                 T = NULL;                                // 由於該節點的左右孩子都訪問完了,我們把NULL賦值給T,在下一次的迴圈,去接收棧頂元素 
19             }
20         }
21     }
22 }

 

 層次遍歷

  最後一個是層次遍歷,它不是用棧來實現的,而是用佇列來實現的。類似於圖的廣度優先搜尋(BFS)。

  因此,如果要用遞迴來實現層次遍歷,這會是很困難的事情。這裡就不討論了。

  下面給出層次遍歷的程式碼:

 1 void levelOrderTraversal(BinTNode *T) {
 2     if (T == NULL) return;
 3     
 4     QNode *Q = initQueue();
 5     push(Q, T);
 6     while (!isEmpty(Q)) {
 7         T = pop(S);
 8         cout << T -> data;
 9         
10         if (T -> lchild) push(Q, T -> lchild);
11         if (T -> rchild) push(Q, T -> rchild);
12     }
13 }

 

參考資料

  《資料結構:C語言版-第二版》

  浙江大學——資料結構: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JU-93001?tid=1461682474

  二叉樹後序遍歷的非遞迴實現:https://blog.csdn.net/u013161323/article/details/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