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用技巧 >IT30: IT人看得見“別人的好”

IT30: IT人看得見“別人的好”

對我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三本書:
.錢鍾書的《圍城》
.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George Owell,Animal Farm)
.文森特.魯吉羅的《超越感覺》(Vincent Ruggiero,Beyond fel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圍城》是我的中文語文課本,修辭啟蒙書籍(之後就徹底迷上了“類比”)
《動物莊園》是我的第二步原版書(第一本時《教父》),後來成了我的英文寫作的啟蒙課本,知道了plain english的精髓
《超越感覺》,是我的邏輯啟蒙教程,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複習,偶爾能想起來當年尚未被啟蒙的我是什麼樣子,會怎樣想事兒,於是就在感覺恍若隔世之中極度慶幸又極度後怕----若是我當年沒有被這本書啟蒙,那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

好書這種事,能讀原版的話就一定要直接讀原版,千萬別不要讀譯本----被坑了都不知道是怎樣被坑的,更不知道自己被坑成了什麼樣子…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把《超越感覺》反覆讀了不下10遍,
過去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原來這麼經不起推敲。
要學會去直面問題,如果過去犯了錯,改過來就可以了,沒必要回避或者掩蓋什麼。不要總想著,當初如何如何,只要現在開始著手,就永遠也不晚。那該怎麼辦呢?答案在書裡
講人的出發點(視角,perspective)會影響思考與判斷,而後引用了一本書裡的內容(Thomas A.Harris I’m OK-You’re OK: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說人大抵上要經歷這麼幾個階段: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1.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
2.I’m note ok,and you’re ok 要麼你行,我不行;
3.I’m ok,and you’re not ok 要麼我行,你不行…
4.I’m ok,and you’re ok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誰都挺好的
這種早期的狀態,常常會影響絕大多數人以後的狀態。早期的“被壓抑”最終可能形成日後的“報復式反應”…於是,絕大多數人弄不好終生都在第二個狀態與第三個狀態之間反覆穿梭:
.要麼你行我不行;
.要麼我行你不行…
大多數人永遠無法進入最後一個狀態: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那就儘量跳出一個非此即彼的狀態,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去尋找共贏的結果。

我經常聽人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其實大家都挺好的。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永遠也沒有到達最後一個狀態。
而想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並不是那麼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而已。
根源就在這裡了:處於第二種狀態和第三種狀態的人:
“著實見不得別人【的】好”
對,就是加上一個“的”字,我們就可能更容易看清根源。
“見不得別人好”。這裡的“好”是整個狀態,包括“變得更好”。
“見不得別人的好”,則是指“見不得別人的好處,好的地方”。雖然對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時也有好的地方。
但是因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蓋,就是我們說的“見不得別人的好”.
加上一個“的”字,我們的注意力所處的地方就不同了----別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了罷,但我們應該有能力看到別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有點、那些好處,只不過是被我們自己的“有色眼鏡”掩蓋了而已,它們就存在於那裡,它們就是在發揮它們的作用,無論我們自己是否看到。
因為要比出個勝負,分清個好壞,於是,處於第二種狀態和第三種狀態的人總是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不好”,而不是對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錯”,而不是對方的|“對”…久而久之,變成了盲人卻不自知,這方面元認知能力徹底被閹割,結果是,永遠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別人的不好之處,說實話,對他們來說,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舒服。
對於缺乏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壞人。
但是對於開啟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我們既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優點而忽略他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缺點而無視他的優點。
看得見別人的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
別人的優點你可以拿來參考,別人的缺點你可以拿來作為提醒。
如果你心態足夠好,其實是可以在周圍所有的人身上學到不少東西的。
雙重標準就是這樣形成的:
.看別人的時候,注意的是【錯】與【不好】;
.看自己的時候,注意的是【對】與【好】;

於是,大多數人就這樣自斷了“後路”-------永遠停留在第二個或者第三個階段裡,反覆穿梭卻無法突破,永遠不可能進入最後一個狀態。
道理說清楚了-----我當時也看明白了。結果呢?
結果是,我直到2007年,35歲的時候,才有一天突然反應過來:都快十年過去了,我才確定自己多多少少進入了第四個階段…
更可怕的在後面,到了2014年初,又過了一輩子之後,都快42週歲了,才有一天突然反應過來:其實,我是最近才徹底開始覺得誰都挺好的…
我一直在反思:
這事兒怎麼就這麼難呢?!竟然難到需要我兩輩子才能突破呢?
可能的解釋是這樣的:
你在某個或者某些方面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認,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態平和。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必再主動費心去比較了。否則,你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樣,不斷把注意力放到“證明自己”上去-----並且常常“用力過度”乃至於“姿勢走形”…動不動就“演砸了”,乃至於還要花時間花精力躲到角落裡“舔傷口”,或者“硬著頭皮死撐”--------反正無論哪一樣都不是有利於成長的事兒。
比較是沒有盡頭的。
漂亮的沒學識,有學識的沒身材,有身材的沒背景,有背景的沒能力…
有這樣比較心理的人,不是在努力證明自己可以,就是在努力證明別人不行。
但實際上,不論是哪一種證明,都沒有多大的實際用處。
因為如果它是真的,即便不證明,大家也都看在眼裡;而如果並非如此,那你就不是在證明,而是在演,甚至在裝。
總之注意力浪費了,時間也過去了,但是自己卻沒有因此成長哪怕一點點,這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對,關鍵就在這裡:
無論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長上去。
這是我們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事實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回顧我自己的經歷,兩次突破其實都一樣,都是在獲得一定程度的財富自由之後發生的-------可能是因為經濟壓力的確是生活中能體會到的最大壓力吧?也需若是這方面不用跟別人比了的話,其他方面更無需跟別人比了罷?
然後,只有到了第四個階段,才知道第四個階段的驚人之好 …
你竟然可以從那些“原本你可能討厭的人”的身上學到大量的好東西。
更為驚人的是,由於你能更多的、不斷的看到別人的好,你所身處的的的確確比原來要美好太多了…我總是不由自主的想,多多少少好奇,過去那麼多年裡,我錯過了多少實際存在的美好呢?而且,若是錯過了,肯定只能怪自己。
我猜,關於“境界”的說教,你早就聽了無數遍;我也猜,你很可能跟我一樣,道理明白了,就是做不到…(其實是:“丙部總是能做到”,這兩個錯詞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在這裡,我所說的是另外一個路徑:
.首先,儘量用我的經歷來向你說明第四個階段之美好,也告訴你進入第四個階段確實難上加難;
.其次,早就與你溝通過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與鍛鍊方法;
.最後,要求你在這件事兒上主動應用元認知能力…乃至最終養成習慣。
每當你發現自己正處於第二個階段,或者第三個階段,或者在這兩個階段之間穿梭的時候,啟動你的元認知能力,告訴自己:
.不對…
.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之上;
.我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錯】與【不好】之上
.若是我有空閒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兒做對了?哪兒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經驗,獲得成長?
看不見別人的好的人,通常也很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好。
這就像我們之前談到的抱怨時說過的那樣。對於周圍人的抱怨,實際上歸根結底是對於自己的抱怨。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把注意力從別人的“錯”或者“不好”上拿開。
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它會讓你把注意放在自己身上,無暇和別人做無謂的比較。
等到你真的好起來之後,你會自然發現,別人身上其實也有很多優點值得你去學習。
總有些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預他人比較,最終發現當下的自己就是不夠OK,在這樣的時候,就要啟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告訴自己:
我們是活在未來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較,應該比較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
我們當下的任務其實只有一個:成長-----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其實是無論如何都不怕比較將來的…
這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幾乎是唯一靠譜的方法論-----絕大多數人都還在“尚未被這個世界任何”的狀態,所以,僅憑“心態”是不可能調整明白的,“修養”這東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隻能是我們的,那個“我們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們自己“不斷可以訓練”才逐步獲得逐步加強的【元認知能力】了。
最後,再叮囑一句:【證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成長若是成真,證明自動完成。】
思考與行動:
1.在你內心隱祕的角落,你見不得誰的好?為什麼(不一定要留言到這裡,但務必認真書寫給自己…)
2.準備一個本子,只用來記錄自己在這方面的元認知能力呼叫的過程。
3.你在你所不喜歡的人甚至討厭的人身上學到過什麼重要倒立?你為什麼不喜歡那個人?你學到的是什麼?那東西為什麼那麼重要?
問答01| 看得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元認知能力能夠在方方面面幫助到我們。
一個人一定是同時具有優點和缺點的。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優點而忽略他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他的缺點而無視他的優點。即便你面對的同樣的人或同樣的世界,在你開啟元認知能力前後,留下的可能都是不同的印象。
1.不論是比上不足,還是比下有餘,其實都不能幫我們解決任何實質性問題。
比如像你說的,雖然看得見別人的好,但是並沒有試著去學習它,而是拿過來和自己對比,最後造成自己心理上的沮喪。
這其實本質上和看不得別人的好事一樣的。
看見別人的好,那就想辦法去學習,不然這種看見也只能是一種“視若無睹”而已。
這就好比,如果看到地上掉了100元錢,你不會想著自己現在兜裡只有10塊錢,而在哪裡自艾自憐。
你多半會想辦法把它撿起來,讓它為你所用。你不能像撿錢一樣輕易撿到別人的好,但是你可以去學習甚至去欣賞,這樣也比你拿對方的好打擊自己要強得多。
2.能夠放棄逃避,直面問題很好,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害怕面對這些問題,總覺得它們解決起來,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但實際上,它們真沒有你想想的那麼困難。
就像我們之間提過鍛鍊元認知能力的方法一樣,其實沒有什麼艱深的理論。只要你開始照著那些方法練習,你的元認知能力就能提升。
同樣,只要開始承認自己有“見不得別人的好”這種問題,你就已經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了。承認它,把它放在一邊,然後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自我成長上。慢慢你就會發現,等到自己真的成長起來之後,原本放在旁邊的這些問題,好多都已經自動得到解決了。
3.你不喜歡我,所以我也不喜歡你。
這可能是我們經常會有的邏輯,雖然看起來非常像是小孩子的思維方式,但是確實有很多人骨子裡是這麼想的。
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喜歡你的“好”,不關心你的“壞”。
其實這是一種更好的態度。因為它讓你能夠看到別人的好,並且也幫你遮蔽掉了對方可能帶給你的負面影響。沒有人是完美的,你不需要喜歡上對方的缺點,但是你至少可以做到不去關注它。
4.我是有個“見不得別人的好”的人,並且長期都是這樣的人。而我甚至以為是到見不得身邊“所有人”的好。
—>只要你發現自己又這方面你的問題,那多半都是長期的問題。我們多數人都是平凡的。也就是說,不論早晚你都會看到自身的優缺點,以及他人的優缺點。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調整好心態,很容易就掉進坑裡。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同樣在這個坑裡的其他人總是在說:
他有什麼了不起的。
他也不過如此。
他估計好不到哪裡去、
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我麼你說過最應該戒掉的惡習嗎?
抱怨你一般都是坑裡人的標配。在戒掉“抱怨”的同時,不妨借這個機會同樣從坑裡爬出來,以一個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周圍人的好。
5.我們要努力“看得慣別人的好”。它會讓你如同習得“吸星大法”一樣,心平氣和的把別人的“武功”吸來為我是所用。因此,看得慣別人的好,本質上就是允許自己過得更好!
—》我們看得見別人的好,是為了自己過得更好。不論是之前談到的“世界是有生命的”,還是這周說到的“看見別人的好”,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通過改變自己的視角,來獲得重生。
你對待世界的態度變了,你的世界自然也就隨之改變,你看得見別人的好,你的生活中自然就出現更多的“好人”。
不論是世界,還是他人,我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那既然只要我們稍微做一些改變,就可以獲得如此顯著的效果,那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呢?
問答02| 看得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不想看見別人的好,只要你想做,幾乎永遠你都可以做得到
你看,只要你想找,這個接龍遊戲可以永遠繼續下去。
但是他對你生活有什麼意義?
除了練就一身“雞蛋裡面挑骨頭”的絕技意外,它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幫助。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都說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通過之上,我覺得我們也不應該吧自己的自信心建立在別人的缺點之上。
1.沒有嫉妒心不代表沒有進取心。
有些人的動力來自於看不得別人的好,有多些人的動力則來自於希望自己變得更好。
雖然這兩者都能給你帶來動力,但是後者明顯比前者更為積極。
希望嫉妒的人看不到別人的努力,看不到別人的好,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一點:
你有什麼了不起的?
這樣的心態很容易讓他們進入一個死迴圈:不過,就垂頭喪氣;比得過,就去找那些更厲害的去比,直到自己垂頭喪氣。
真心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高興,這樣才有機會學到別人的成功方法,而不是隻會在那邊說風涼話。
2.別人的好與不好,其實沒有辦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任何的改變。
但是,能不能看得到別人的好,進而學到別人的好處,則很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別人的有點,拿來作為自己的榜樣,別人的缺點,拿來用於提醒自己。
這樣一來,不論你遇到什麼樣的人,實際上都可以從他身上有所收穫。
什麼時候你能像我一樣,在自己沒那麼喜歡的人身上也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這個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3.你對於周圍人的抱怨,實際上歸根到底是對於自己的抱怨。
有時候是別人身上的某些缺點,讓你想起了自己身上同樣的缺點。而這是你平時並不願意面對的一個現實,所以你會很反感看到這樣的人。當你開始能夠包容別人的時候,其實你也學會了如何包容自己。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4.似乎沒有幾個員工會喜歡自己的領導。
但實際上,只要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領導之所以是領導,就以為他確實在很多方面有他獨到的能力。很多時候,由於需要從大局上考慮,所以他不得不做一些權衡取捨。
但這不代表,領導一無是處,沒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看完這周的話題,不妨抽時間去觀察一下你的領導,換一個角度去看看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優點值得你去學習。

問答03|看得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優點,才能平和地接受自己的缺點。
這樣的心態,對於你學習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好好鍛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總有一天你能平靜地對待好的和壞的,不論是別人身上的,還是自己身上的。
1.看不見別人的好的人,還有一個特點:
特別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好。
所以當他們發現自己身上有一些缺點的時候,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掩蓋。但實際上我們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有些缺點可能你要帶著她活一輩子。
這也就相當於無形中給自己背上了一個非常大的報復。
看得見別人的好,在另一方面也是讓自己能夠看得見自己的不好,並且能夠包容他。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更為平靜地面對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更加心平氣和。
2.見不得別人的好,還是因為自己不想成長所以也不希望別人成長,總希望自己比別人好,這樣虛榮心就得到了滿足,自己依然可以高枕無憂不去設法提升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把評價體系建立在別人身上,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我們在很早的時候就說過,每個人的起點其實就是現在的自己。還記得這個公式嗎?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1+r)~n 你每邁出的一小步,都是基於現在這個的起點“1”來算的。
因為別人不進步,所以我也坦然接受原地踏步,這才是最需要警惕的事情。不停拿別人身上的不好來安慰自己,實際上就是在不停退步。等到有一天你反應過來的時候,可能已經落後別人很多了。不信的話,你可以回去看一看我麼你之前寫過的文章:什麼是落後。
3.李老師如果用現在的成熟思想,重新回到自己剛畢業,或者30歲,會怎樣發展自己呢?
–>估計還是會像現在一樣,拼命踐行,拼命成長。
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有些道理,現在知道已經晚了。要是有機會回到以前,可能會讓自己的人生實現一次大反轉。
實際上,當你想明白了一個道理之後,比起懊惱,更好的止損方式是馬上開始行動。
過去不知道,所以沒做到,多少還情有可原;現在知道了,還不去做,那就真說不過去了。
不要總想著“我要是當時…”,要讓未來的自己說出“多虧我沒有懊惱,而是馬上行動了”。
難道起點比別人低,你就不成長了嗎?
4.當別人看到我的不好,跟我說出來的時候,我就特別難過,一直耿耿於懷這件事情,就像老師說我笨,不適合做什麼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而老師哪裡都很牛。
–>被別人指出缺點,起初有些難過和沮喪時正常的。
不過看過這周的文章之後,我覺得那你可以重新審視一下這件事。
如果對方指出的缺點,確實是你身上存在的,那你應該感謝他的提醒以及激勵,因為這有可能是你改掉這個缺點的一個契機。
如果對方只是味蕾打擊你,那麼他就是那種看不得別人好的人,你只要自顧自的成長,這些人慢慢就會從你的世界消失。
看得見別人的好,也應該看得見自己的好。不用妄自尊大,當然也沒必要妄自菲薄。
無論是對待他人,還是對待自己,都應該保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正確看待優點和缺點。
功名只向馬上去,真是英雄一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