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新冠疫情如何“洗牌”我們的食物供應鏈

新冠疫情如何“洗牌”我們的食物供應鏈

北京時間 10 月 19 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對許多國家和地區造成重創,影響不同年齡段居民的生活。人們經常會聯想到一些畫面——荒涼的城市街道、空蕩蕩的體育場裡舉行著足球比賽、一些政要出席會議時戴著口罩……

對多數人而言,最深刻的記憶可能是離家最近的一些變化:商店購物需要排隊、為了避免接觸人們習慣通過手機與親人對話視訊、大型超市貨物售罄一空,只留下空蕩蕩的貨架。

英國研究人員詹姆斯 · 王分析了新冠疫情期間人們生活發生的變化,並分析了人們的食物供應鏈是如何適應新冠疫情時期的。他說:“我生活在英國,在疫情爆發初期,早在我們被告知禁止晚上去酒吧之前雜貨店貨架就銷售一空,學校關閉,學生停止上課,人們每天佩戴口罩成為強制性規定,當大米和麵食吃完的時候,一些人突然意識到即將發生的嚴重情況。”

其他國家的居民生活狀況可能更差,世界糧食計劃署認為,非洲 36 個國家 7300 萬居民因新冠疫情面臨著嚴重糧食危機,相比之下,歐洲僅有 50 萬人面臨糧食危機。目前,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新一輪埃博拉病毒,南蘇丹正在遭受著突然糧食供給變化產生的最糟糕影響。

非洲農民一直在努力保留農作物種子,而在美國由於大量牲畜無法進入屠宰場而被就地殺死掩埋,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下水道,這場疫情災難暴露出我們從農田到餐桌的食物供應鏈多麼脆弱。

但是我們從食品安全經驗中學到了什麼嗎?我們未來如何做好準備工作?

詹姆斯採訪了英國全球糧食安全專案主任里亞茲 · 布胡諾,他指出,儘管當前一些新聞報道了糧食危機問題,但至少英國的糧食系統應對措施非常有利,商超貨架空空只是物流補給問題,短期內就能解決,而不是實際的物資短缺。

與此同時,依賴於移民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在收穫採集和市場物流等方面也存在著巨大挑戰,勞動密集型工作,特別是在收穫季節,會出現生產線瓶頸問題。

在歐洲,蘆筍種植產業的現狀被稱為 “煤礦中的金絲雀(煤礦中危險預警訊號)”,受新冠疫情影響,歐洲多個國家出現大範圍封閉和跨境運輸限制,對於農場採摘、分類和包裝新鮮農產品的歐洲季節性工人而言,他們遇到了大麻煩。例如:英國短缺至少 7.5 萬名農業零工,他們大多數來自歐盟其他國家。除歐盟之外國家的數十萬零工被帶到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和法國農田和葡萄園工作,同時,當地農民迫切需要當地工人填補移民勞動力缺口,粗略統計,歐洲季節性農業勞動力缺口總計超過 100 萬。

在德國,即使政府開展招聘活動,仍很難找到採摘蘆筍的工人。

蘆筍收穫大約在 5 月,比許多蔬菜成熟期更早,由於缺少人力採摘,大量成本較高的蘆筍只能逐漸腐爛。

世界各地都經歷著類似的問題,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資料,在澳大利亞,近一半的蔬菜農工是臨時移民,而在美國,蔬菜農工僅有 10% 是臨時移民,加拿大農場需要 6 萬多名移民工人。在巴西,農民出現咖啡作物收穫物流問題;在印度,由於疫情封鎖限制,大量國內流動季節勞動力無法外出工作。

來自印度東部的一位農民馬努利特 · 喬杜裡表示,突如其來的疫情封鎖對他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為他曾僱傭的外地農工未獲得外地務工許可證,導致自己 20 畝農作物成熟卻無人收割。

喬杜裡還指出,我們當前的困境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缺少外地農工,即使他們設法收穫了糧食,也必須將糧食儲存起來,直到解除封鎖,然而,運輸系統停止,麵粉廠關閉了。

他說:“在疫情封閉之後的 4 天(直到 3 月底),我僱用當地勞動力,將 50 公斤的茄子運到市場,但隨著人們對新冠病毒的恐懼蔓延,我再也僱不到當地勞動力了。”

此外,喬杜裡還必須與其他僱主競爭移民勞工,通常農工在收穫季節在農村務農,之後再返回城市從事其他季節性工作,最終許多人選擇留在城市。

為了幫助農業解決危機問題,政府不得不介入,向社會各界發起招聘行動,在本國招聘農工加入 “農業大軍”,甚至從國外空運一批農工,並給予他們特殊待遇。

但即便是德國這樣的國家,他們在吸引移動勞工方面也遇到了困難,《美食推薦者》雜誌編輯凱蒂 · 艾斯丘制定了一些規定,試圖保持勞工正常流動。但她表示,對於德國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可能最終會選擇未來加大機械化收割和處理加工。

採摘農作物的機器人

在紐西蘭,工程師致力於開發自動化機器人,它們能夠承擔收割農作物的任務,完成一些重複性強、難度最大的環節,Robotics Plus 公司已製造一款農業機器人原型,它可以在獼猴桃果園中穿行,同時用類似章魚觸手的機械手臂在樹冠採摘果實,並進行果實大小分類。該公司創始人史蒂文 · 桑德斯在自己的獼猴桃果園中進行了機器人測試,並且效果較好,他說:“如果需要,這款採摘機器人能夠一天 24 小時持續工作,這意味著人類勞動力可用於完成其他工作,農業機械化將顯著提高生產率。”

目前,桑德斯和研究小組還在研製能採集其他農作物(例如蘆筍)的機器人,他說:“當前存在的問題是我們沒有一種採集水果和蔬菜的通用方法,每種農作物都需要定製的採摘機——採摘蘋果、草莓或者藍莓的方式完全不同。

此外,其他公司也積極開發農作物採摘機器人,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 Harvest Crop Robotics 公司正在研製可以自動收穫草莓的機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已研製一種可以採摘生菜的機器人。

艾斯丘說:“但在機械農業採集成本如此高昂的情況下,農業機器人的應用可能僅侷限於經濟富裕的農民,機械農業技術應用的最大障礙當然是農民的投資能力,因為農民的經濟利潤非常微薄,所以他們花費巨資購買農業機器人存在很大的難度。”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肉類行業在社會距離限制下的各種困難,據統計,肉類加工廠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一直居高不下。儘管肉類加工廠的工作環境非常衛生,但是工廠噪音很大,迫使工人在生產操作時大聲叫喊,期間會釋放大量病毒微粒,即使工人們很少與他人親密接觸,但是這份工作很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雖然人們食用的食物種類繁多,但這並不代表著食物不會短缺,人類食物鏈的大多數食物都依賴於 “及時系統”,這實際上僅是停止人們對大型倉庫裝滿食物需求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當地超市面粉短缺一樣,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只是沒有放在合適的地方。食物供應鏈是高度精確的網路體系,依賴於將食物產品以最小延遲送到商店,這樣可以保持食物新鮮,也就意味著食物儘可能少放在貨架上,但保證食物及時補充。

在新冠疫情期間,城鎮農民和當地生產者見證了疫情期間封鎖狀態下帶來的經濟損失,一些人稱,有跡象表明疫情期間食物供應鏈已經崩潰,我們應該從微型生產商那裡購買超本地化產品。雖然我們確實需要減少食物不必要的運輸鏈,但創新消費者證實,我們可以實現食物本地化、規模化。在一些大城市,地下農作物種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做的是充分利用有效土地資源。

食物供應鏈會用到太空技術

談及空間,衛星技術在食物供應網路方面也佔有一席之地,利用太空影象技術,我們可以測量土地養分含量,從而確定在哪裡更有效地耕種農作物,或者對農田面積不足做出及時反應,從而快速地解決農作物種植土壤問題。

疫情期間最脆弱的人將錯誤地認為食物供應鏈受到最嚴重的影響,但布胡諾非常樂觀,他指出,通過思考如何使糧食供應系統不僅具有彈性空間,而且更健康、更持續地發展,當前的新冠疫情很可能是一個難得的改變時機,此次新冠疫情帶給我們一個重建家園的真正機會。

詹姆斯表示,對我而言,新冠疫情期間食物供應鏈中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是出現大量食物垃圾,在所有被扔到垃圾箱的食物中,70% 是人們可以吃掉的,40% 食物浪費在食物供應鏈的某些環節。如果我們最終會浪費如此多的食物,那麼改進將食物裝入盤中的過程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為了保持食物供應鏈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生產的所有食物,尤其是當前時期——全球每 9 人中就有 1 人處於捱餓。

美國 Apeel 公司提出一種延長新鮮水果和蔬菜貨架時間的方法,這意味著可以減少食物浪費。該公司研究了果皮特性,製造出一種無色無味的塗層材料,可塗在水果和蔬菜表面,極大地延長它們的保鮮時間,有趣的是,這種塗層材料是由食物加工過程中經常丟棄的果皮、果核等植物成分製成。

無論是採摘機器人、空間科學家還是地下農場,新冠疫情告訴我們,有危機的地方存在著機遇,食品供應鏈存在已有幾千年,但現在它正在進行現代化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