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叉搜尋樹操作集錦
讀完本文,你可以去力扣拿下如下題目:
-----------
通過之前的文章框架思維,二叉樹的遍歷框架應該已經印到你的腦子裡了,這篇文章就來實操一下,看看框架思維是怎麼靈活運用,秒殺一切二叉樹問題的。
二叉樹演算法的設計的總路線:明確一個節點要做的事情,然後剩下的事拋給框架。
void traverse(TreeNode root) { // root 需要做什麼?在這做。 // 其他的不用 root 操心,拋給框架 traverse(root.left); traverse(root.right); }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體會一下這個思路,熱熱身。
PS:我認真寫了 100 多篇原創,手把手刷 200 道力扣題目,全部發布在 labuladong的演算法小抄,持續更新。建議收藏,按照我的文章順序刷題,掌握各種演算法套路後投再入題海就如魚得水了。
1. 如何把二叉樹所有的節點中的值加一?
void plusOne(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root.val += 1;
plusOne(root.left);
plusOne(root.right);
}
2. 如何判斷兩棵二叉樹是否完全相同?
boolean isSameTree(TreeNode root1, TreeNode root2) { // 都為空的話,顯然相同 if (root1 == null && root2 == null) return true; // 一個為空,一個非空,顯然不同 if (root1 == null || root2 == null) return false; // 兩個都非空,但 val 不一樣也不行 if (root1.val != root2.val) return false; // root1 和 root2 該比的都比完了 return isSameTree(root1.left, root2.left) && isSameTree(root1.right, root2.right); }
藉助框架,上面這兩個例子不難理解吧?如果可以理解,那麼所有二叉樹演算法你都能解決。
二叉搜尋樹(Binary Search Tree,簡稱 BST)是一種很常用的的二叉樹。它的定義是:一個二叉樹中,任意節點的值要大於等於左子樹所有節點的值,且要小於等於右邊子樹的所有節點的值。
如下就是一個符合定義的 BST:
下面實現 BST 的基礎操作:判斷 BST 的合法性、增、刪、查。其中“刪”和“判斷合法性”略微複雜。
零、判斷 BST 的合法性
這裡是有坑的哦,我們按照剛才的思路,每個節點自己要做的事不就是比較自己和左右孩子嗎?看起來應該這樣寫程式碼:
boolean isValidBST(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true; if (root.left != null && root.val <= root.left.val) return false; if (root.right != null && root.val >= root.right.val) return false; return isValidBST(root.left) && isValidBST(root.right); }
但是這個演算法出現了錯誤,BST 的每個節點應該要小於右邊子樹的所有節點,下面這個二叉樹顯然不是 BST,但是我們的演算法會把它判定為 BST。
出現錯誤,不要慌張,框架沒有錯,一定是某個細節問題沒注意到。我們重新看一下 BST 的定義,root 需要做的不只是和左右子節點比較,而是要整個左子樹和右子樹所有節點比較。怎麼辦,鞭長莫及啊!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輔助函式,增加函式引數列表,在引數中攜帶額外資訊,請看正確的程式碼:
boolean isValidBST(TreeNode root) {
return isValidBST(root, null, null);
}
boolean isValidBST(TreeNode root, TreeNode min, TreeNode max) {
if (root == null) return true;
if (min != null && root.val <= min.val) return false;
if (max != null && root.val >= max.val) return false;
return isValidBST(root.left, min, root)
&& isValidBST(root.right, root, max);
}
一、在 BST 中查詢一個數是否存在
根據我們的指導思想,可以這樣寫程式碼:
boolean isInBST(TreeNode root, int target) {
if (root == null) return false;
if (root.val == target) return true;
return isInBST(root.left, target)
|| isInBST(root.right, target);
}
這樣寫完全正確,充分證明了你的框架性思維已經養成。現在你可以考慮一點細節問題了:如何充分利用資訊,把 BST 這個“左小右大”的特性用上?
很簡單,其實不需要遞迴地搜尋兩邊,類似二分查詢思想,根據 target 和 root.val 的大小比較,就能排除一邊。我們把上面的思路稍稍改動:
boolean isInBST(TreeNode root, int target) {
if (root == null) return false;
if (root.val == target)
return true;
if (root.val < target)
return isInBST(root.right, target);
if (root.val > target)
return isInBST(root.left, target);
// root 該做的事做完了,順帶把框架也完成了,妙
}
於是,我們對原始框架進行改造,抽象出一套針對 BST 的遍歷框架:
void BST(TreeNode root, int target) {
if (root.val == target)
// 找到目標,做點什麼
if (root.val < target)
BST(root.right, target);
if (root.val > target)
BST(root.left, target);
}
二、在 BST 中插入一個數
對資料結構的操作無非遍歷 + 訪問,遍歷就是“找”,訪問就是“改”。具體到這個問題,插入一個數,就是先找到插入位置,然後進行插入操作。
PS:我認真寫了 100 多篇原創,手把手刷 200 道力扣題目,全部發布在 labuladong的演算法小抄,持續更新。建議收藏,按照我的文章順序刷題,掌握各種演算法套路後投再入題海就如魚得水了。
上一個問題,我們總結了 BST 中的遍歷框架,就是“找”的問題。直接套框架,加上“改”的操作即可。一旦涉及“改”,函式就要返回 TreeNode 型別,並且對遞迴呼叫的返回值進行接收。
TreeNode insertIntoBST(TreeNode root, int val) {
// 找到空位置插入新節點
if (root == null) return new TreeNode(val);
// if (root.val == val)
// BST 中一般不會插入已存在元素
if (root.val < val)
root.right = insertIntoBST(root.right, val);
if (root.val > val)
root.left = insertIntoBST(root.left, val);
return root;
}
三、在 BST 中刪除一個數
這個問題稍微複雜,不過你有框架指導,難不住你。跟插入操作類似,先“找”再“改”,先把框架寫出來再說:
TreeNode deleteNode(TreeNode root, int key) {
if (root.val == key) {
// 找到啦,進行刪除
} else if (root.val > key) {
root.left = deleteNode(root.left, key);
} else if (root.val < key) {
root.right = deleteNode(root.right, key);
}
return root;
}
找到目標節點了,比方說是節點 A,如何刪除這個節點,這是難點。因為刪除節點的同時不能破壞 BST 的性質。有三種情況,用圖片來說明。
情況 1:A 恰好是末端節點,兩個子節點都為空,那麼它可以當場去世了。
圖片來自 LeetCode
if (root.left == null && root.right == null)
return null;
情況 2:A 只有一個非空子節點,那麼它要讓這個孩子接替自己的位置。
圖片來自 LeetCode
// 排除了情況 1 之後
if (root.left == null) return root.right;
if (root.right == null) return root.left;
情況 3:A 有兩個子節點,麻煩了,為了不破壞 BST 的性質,A 必須找到左子樹中最大的那個節點,或者右子樹中最小的那個節點來接替自己。我們以第二種方式講解。
圖片來自 LeetCode
if (root.left != null && root.right != null) {
// 找到右子樹的最小節點
TreeNode minNode = getMin(root.right);
// 把 root 改成 minNode
root.val = minNode.val;
// 轉而去刪除 minNode
root.right = deleteNode(root.right, minNode.val);
}
三種情況分析完畢,填入框架,簡化一下程式碼:
TreeNode deleteNode(TreeNode root, int key) {
if (root == null) return null;
if (root.val == key) {
// 這兩個 if 把情況 1 和 2 都正確處理了
if (root.left == null) return root.right;
if (root.right == null) return root.left;
// 處理情況 3
TreeNode minNode = getMin(root.right);
root.val = minNode.val;
root.right = deleteNode(root.right, minNode.val);
} else if (root.val > key) {
root.left = deleteNode(root.left, key);
} else if (root.val < key) {
root.right = deleteNode(root.right, key);
}
return root;
}
TreeNode getMin(TreeNode node) {
// BST 最左邊的就是最小的
while (node.left != null) node = node.left;
return node;
}
刪除操作就完成了。注意一下,這個刪除操作並不完美,因為我們一般不會通過 root.val = minNode.val 修改節點內部的值來交換節點,而是通過一系列略微複雜的連結串列操作交換 root 和 minNode 兩個節點。因為具體應用中,val 域可能會很大,修改起來很耗時,而連結串列操作無非改一改指標,而不會去碰內部資料。
但這裡忽略這個細節,旨在突出 BST 基本操作的共性,以及藉助框架逐層細化問題的思維方式。
PS:我認真寫了 100 多篇原創,手把手刷 200 道力扣題目,全部發布在 labuladong的演算法小抄,持續更新。建議收藏,按照我的文章順序刷題,掌握各種演算法套路後投再入題海就如魚得水了。
四、最後總結
通過這篇文章,你學會了如下幾個技巧:
-
二叉樹演算法設計的總路線:把當前節點要做的事做好,其他的交給遞迴框架,不用當前節點操心。
-
如果當前節點會對下面的子節點有整體影響,可以通過輔助函式增長引數列表,藉助引數傳遞資訊。
-
在二叉樹框架之上,擴展出一套 BST 遍歷框架:
void BST(TreeNode root, int target) {
if (root.val == target)
// 找到目標,做點什麼
if (root.val < target)
BST(root.right, target);
if (root.val > target)
BST(root.left, target);
}
- 掌握了 BST 的基本操作。
_____________
我的 線上電子書 有 100 篇原創文章,手把手帶刷 200 道力扣題目,建議收藏!對應的 GitHub 演算法倉庫 已經獲得了 70k star,歡迎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