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訊 >貝索斯“上天”,被首富盯上的太空生意

貝索斯“上天”,被首富盯上的太空生意

富人看中了太空旅遊,更富的人看中了太空財富。

“別讓他回來了!”儘管被數萬名網友阻止回地球、又被對手埃隆・馬斯克嘲笑,但這絲毫阻擋不了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籌劃已久的 11 分鐘太空之旅。

在預熱了兩個多月後,美東時間 7 月 20 日上午 9 點(北京時間 7 月 20 日 21 點),57 歲的貝索斯將乘坐自家藍色起源公司 (Blue Origin) 的“新謝潑德號”火箭飛上太空。按照預定的程式,起飛約 3 分鐘後,太空艙將與助推器分離,隨即像一顆棒球般做了個拋物線運動越過“卡門線”—— 這是距離地面 100km 的太空,也是國際公認的地球大氣層與太空分界線,貝索斯一行就此進入外太空,並將體驗 3 分鐘的太空失重感。

飛船飛行軌跡模擬圖

將與貝索斯一起上太空的,還有貝索斯的兄弟馬克・貝索斯,82 歲的傳奇航空航天先驅沃利・芬克以及 18 歲的物理系學生奧利弗・達門,據稱後二者將打破最年長和最年輕宇航員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新謝潑德號”的助推器和太空船均可回收,從 2015 年首次飛行測試至今,該火箭一共進行了 15 次飛行試驗,但都未能載人飛行。這一次,不僅是該火箭首次載人飛行,而且還是無人駕駛,所有乘客都是非經過訓練的普通人。

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話,那或許是,原本貝索斯有望成為第一位乘坐自家飛船飛上太空的人。但 9 天前,71 歲的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搶在他前面,乘坐自家維珍銀河的“太空船 2 號”飛上太空,成為進入太空邊緣的“私人航天第一人”。

不過比起商業航天載人“鼻祖”馬斯克,貝索斯還是搶先了一步,也算是報了馬斯克嘲諷之仇。馬斯克的 SpaceX 是全球首家實現商業航天載人的公司,2020 年 5 月 SpaceX 旗下載人龍飛船就成功將兩位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但老闆馬斯克卻從未乘坐過 SpaceX 的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馬斯克的太空之旅恐怕要再等等。

拋開這些首富們的名次遊戲,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應當是,隨著越來越多富豪試乘自家飛行器漫步太空,一場商業太空旅遊大幕也緩緩拉開。根據外媒報道,藍色起源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就已經對外出售了一張高達 2800 萬美元(約合 1.8 億元人民幣)的船票,開啟商業載人航天的太空遊;維珍銀河將從明年開始啟動太空旅行,票價約為 25 萬美元(約合 162 萬元人民幣),飛行時長 90 分鐘,已有來自 60 個國家和地區的 603 人繳納了近 8000 萬美元押金預定座位,其中就有布蘭森的好友馬斯克。

而 SpaceX 在去年實現載人飛行後,也於今年 2 月 1 日公佈了其首個商業太空飛行任務“Inspiration4”(平民太空任務)—— 搭載四名遊客進入太空,進行為期三天的環繞地球之旅。此外,2022 年初創公司 Axiom Space 也將在 SpaceX 的幫助下,向國際空間站開啟首個私人飛行任務,每人運費高達 5500 萬美元。到 2023 年,SpaceX 還計劃用即將推出的“星艦”幫助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完成繞月飛行的夢想。

看起來很熱鬧的太空旅行只是第一步。在太空之旅背後,這些熱衷於冒險的私人航天巨頭正在佈局更大的太空開發計劃。一場地球富豪間的太空資源爭奪戰正在加速上演。

1. 太空旅行,下到 18 歲、上到 82 歲

在布蘭森搶先一步完成飛行任務後,藍色起源公司的推特賬戶上特意釋出了一份資訊圖表,從飛行高度、航天器型別、舷窗大小、是否有逃生系統、對臭氧層影響以及飛行歷史等角度,對兩家公司使用的航天器進行了對比,試圖挽回面子 —— 毫無疑問,布蘭森的搶先升空,讓貝索斯都感到自己的太空之旅看上去多少有些遜色了。

來直觀地對比一下數字。布蘭森乘坐“太空船 2 號”飛行了 40 多分鐘,飛船最終到達離地面 86km 的高度。而貝索斯此次乘坐的“新謝潑德號”則飛行了 11 分鐘,真正漂在太空的時間只有 3 分鐘,最大飛行高度離地 100km。相比之下,貝索斯的太空之旅體驗時間短了半個小時,高度增加了 14km。

不過,這些現在看來都不那麼重要。儘管都在爭“私人航天第一人”的榮譽,但他們的飛行其實都是亞軌道飛行,即距地面 20~100km 空域的飛行,並未達到 300km 以上的軌道飛行。亞軌道飛行主要用於彈道導彈與太空旅遊,彈道導彈由於需要落回地面,所以使用亞軌道;而太空遊為了節約成本,儘量減少發射時燃燒的燃料,也使用亞軌道飛行。

不過,貝索斯的此次太空之旅還是有所突破。

在技術上,跟維珍銀河人工駕駛火箭飛機升空的方式不同,藍色起源採用的是真正的火箭方式,而且推進器和太空艙組成的整體具備高度自動飛行能力,無需在艙內進行人工操控。直白地說,這是一次無人駕駛的太空飛行。

這也是為什麼 SpaceX 載人“龍”飛船和維珍銀河的“太空船 2 號”都需要專業宇航員駕駛,而此次“新謝潑德號”火箭搭載的飛船都是非專業訓練的普通成員,沒有專職宇航員。

飛船內景

這是“新謝潑德號”創造的第一個之最 —— 第一個“無人駕駛”的商業載人飛船。而這種方式,可能更適用於未來的太空旅遊。

“新謝潑德號”創下的第二個之最是乘員年齡之最。

此次 4 名乘員中,除了貝索斯和他的兄弟外,有一位是 82 歲的傳奇航空航天先驅沃利・芬克,她打破了 1998 年 77 歲的宇航員約翰・格倫乘坐發現號太空梭創下的太空訪問記錄。

芬克是第一位女性聯邦航空管理局檢查員,也是 1960 年代女性太空計劃的最年輕畢業生。包括芬克在內的 13 名女性曾經接受了和“水星七傑”(美國最早選拔的七位宇航員)一樣殘酷的訓練和測試,然而由於性別原因,她未能如願成為一名宇航員。芬克此次入選飛行名單,是為了表彰其長期以來為航空和太空研究服務所做出的貢獻。

另一位乘員 ——18 歲的奧利弗・達蒙則打破了最低年齡進入太空的記錄。

奧利弗・達蒙

達蒙的此次飛行,打破了俄羅斯宇航員蓋爾曼・蒂托夫的記錄,後者在 25 歲時乘坐“東方 2 號”航天器在 1961 年繞地球飛行。

達蒙是對衝基金經理喬伊・達蒙的兒子,荷蘭中學的富二代,將於 9 月份前往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學習物理學。達蒙最初在飛船門票的拍賣中獲得亞軍,冠軍的競拍價為 2800 萬美元。然而,7 月 15 日冠軍獲勝者選擇退出,達蒙由此入選。

對於貝索斯而言,這一次飛行則別具意義。為了完成童年的夢想,充分迎接此次太空飛行,貝索斯在今年 7 月 5 日還宣佈辭去亞馬遜 CEO 的職務,由亞馬遜網路服務主管安迪・賈西接過權杖。7 月 20 日這一天,同樣有著特殊的意義 —— 阿波羅 11 號登陸月球 52 週年紀念日。

2. 政府放手,商業航天加速

讓貝索斯心心念的阿波羅 11 號登月,是如今幾乎所有美國熱衷航天的富豪們太空夢的起點。

1964 年出生的貝索斯,從小就對航天耳濡目染,他的姥爺曾在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署(ARPA,後改名為 DARPA)工作。這個機構是美國為應對蘇聯向太空發射衛星而成立的。時常去找姥爺玩的貝索斯,漸漸也對航天、前沿科技產生濃厚興趣。1969 年,5 歲的貝索斯就看過阿波羅登月,並由此在心中埋下了太空夢。在高中畢業典禮上,貝索斯還發表了關於在軌道空間站上建立人類太空基地的演講,在演講的結尾,他稱“在那裡等我”。

彼時的航天工程都是國家力量在支撐,私人無法從事航天工程。從水星計劃到阿波羅計劃,再到太空梭工程,都是政府來投入和推動實施。在阿波羅計劃期間,NASA(美國宇航局)一年的預算投入超過 50 億美元,此後這一投入也越來越高,達百億美元以上。

美國國家力量支撐下的航天,好處是發展穩定,可以大手筆投入長期工程,而且航天本身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壞處則是,國家壟斷、缺乏競爭的航天業逐漸成為一個缺乏生機的行業,而且投入的巨資產生的效益漸漸降低,儘管美國航天每年投下近百億美元,但在上世紀 80 年代後已經很少能推出像登陸月球這樣振奮人心的事情了。

更為諷刺的是,在太空梭退役後,美國宇航員想要進入太空還需要藉助老對手俄羅斯的飛船來完成。此外,國家壟斷下的航天很容易被領導人意志左右,推動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公開場合稱載人登月的目的是科學研究,但私下他卻說這事兒的目的就是跟蘇聯搞競賽。

NASA 的一名官員曾在一次內部分享中做過一份資料對比,點出了全球太空計劃的困境:

1903 年,萊特兄弟第一次飛上天空。48 年後到 1951 年,美國商業航空公司一共運送過 3900 萬人次乘客,死亡率 1/288444;

1961 年,蘇聯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48 年後的 2009 年,全世界約有 46 名宇航員到達近地軌道,死亡率為 1/254。

僅對比死亡率,兩者就差了上千倍。雖然距地面幾百公里的太空活動跟十幾公里的航空飛行差別巨大,這至少反映出一點 —— 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整個行業越來越缺乏創造力和進步。

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在航天領域的強勢逐漸減弱。美國國內的航天工業也開始被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壟斷,這兩家公司後來還聯合起來哄抬火箭發射價格,導致從子系統到火箭飛船成本都嚴重虛高,讓 NASA 深受其苦。

2003 年小布什政府開始對彼時仍處於壟斷地位的 NASA 和傳統軍工巨頭開刀。在《國家航天運輸政策》《美國國家航天政策》兩道政令下,NASA 的工作重心轉變到科學研究和深空探測領域,並逐漸把近地空間業務讓給商業航天公司。自此,美國開始真正進入商業航天時代。

日後知名的私人商業航天企業,幾乎都在此時期興起:馬斯克的 SpaceX 成立於 2002 年 6 月,貝索斯的藍色起源成立於 2000 年,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創立於 2004 年,內華達山脈公司成立於 1997 年。

這幾家公司的目標各不相同:SpaceX 的目標是實現火星計劃,在 2050 年之前用火箭將 100 萬人送上火星,建造一座火星城市,成為人類的第二根據地,而移民火星的交通工具就是目前其正在推進的太空船星艦(Starship);藍色起源的目標則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定居點,並在未來幾年內開展登月任務;維珍銀河從成立就把太空旅行作為目標,“太空船二號”就是一種為太空短程遊覽設計的亞軌道飛行器;內華達山脈公司則推出空間計劃,開發人類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基礎設施。但他們在實現這些目標前,都將先推出太空旅行的商業化嘗試。

從此多彩的太空,成了冒險家們最熱衷探索的地方。

3. 三個風格迥異的冒險家

第一個在私人力量支援下進入太空的人是美國飛機工程師伯特・魯坦。他曾經有一個預言:將來人們只要 10 美元就可以遨遊太空。

魯坦是一名技術控,早在 1982 年,39 歲他就成立了一家名為“縮尺複合材料”的公司,為客戶設計製造原型機。1994 年魯坦開始構思自己的太空飛船。

此後,在微軟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 2500 萬美元的資助下,魯坦 2001 年開始全面研製“太空船 1 號”。2004 年 9 月和 10 月,“太空船 1 號”兩次達到距地面 100 公里的高度,成為人類第一艘來自民間的飛船。魯坦也獲得 1000 萬美元安薩里 X 大獎(Ansari X Prize)。

“太空船 1 號”由名為“白色騎士”的母機掛載送入高空,然後飛船脫離並啟動火箭發動機,在衝刺達到 100 公里高度的亞軌道太空後滑翔降落。

值得關注的是,“太空船 1 號”就是 9 天前布蘭森太空之旅駕駛的“太空船 2 號”的前身。在“太空船 1 號”大獲成功後,布蘭森便敏銳地找到魯坦合作,成立飛船公司,其中維珍集團佔股 70%。此後飛船公司成為維珍的全資子公司。因此維珍銀河在技術上的源頭來自於魯坦。

布蘭森(左)和伯特・魯坦(右)

“太空船 2 號”在研發和測試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2014 年 10 月,“太空船 2 號”在測試飛行時發生“嚴重異常”情況,導致飛船損毀,一名飛行員當場死亡。

這是一次挫折。可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挫折,此後“太空船 2 號”經過不斷改進才得以實現 7 月 11 日的太空首飛。

爆炸這事在商業航天領域幾乎無法避免。馬斯克的 SpaceX 在成功之前經歷過 18 次失敗,甚至在測試火箭、星艦時發生多次炸機,最終才拿下 NASA 的大單解決了資金問題。如今這些挫折和故事,已經成為人們對航天冒險的另一種美談。

相比之下,藍色起源的火箭測試訊息卻少有人討論。一方面是因為藍色起源從成立開始就把保密作為核心原則,另一方面,藍色起源確實很少出現炸機這樣的冒險操作。

事實上,儘管 2000 年時貝索斯就成立了藍色起源,但直到 2003 年公司買地建造發射基地和測試基地時,人們才得知這家公司。

2005 年,藍色起源將旗下搭載 4 部航空噴氣發動機、重達 4.3 噸的“卡戎號”測試火箭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試飛,結果爬升了 96 米;第二年,其又發射了“戈達德號”測試火箭,結果僅爬升了 87 米,只有 30 層樓高。此後,“戈達德號”又進行了兩次飛行。

2006 年,以水星計劃中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Alan Shepard)命名的“新謝潑德號”太空船研發工作啟動,四年後飛船才見真顏。到目前為止,藍色起源一共建造了 3 艘“新謝潑德號”太空船。

其中,第一艘飛船在 2015 年的一次試飛中助推器被毀壞;第二艘在 2015 年至 2016 年期間成功進行了 5 次飛行測試;第三艘“新謝潑德號”自 2017 年以來已經成功進行了 9 次飛行,將多個科學實驗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艘飛船的前 6 次飛行中都使用了同一部火箭助推器。

在經過 15 次實驗飛行後,“新謝潑德號”太空飛船終於迎來首次載人飛行。其實,最早貝索斯曾宣稱,藍色起源在 2018 年將搭載付費乘客飛行;然而到了 2018 年這一計劃又改為 2019 年,此後飛船一再測試,但載人任務卻始終提不上日程。直到今年 4 月,才最終確定此次載人飛行。

除了載人飛船之外,藍色起源還推出了一款重達 45 噸的“新格倫”號可重複使用重型運載火箭,其設計可以將人類和有效載荷定期運送到地球軌道和更遠的地方,目前已推遲到 2022 年第四季度發射。

從藍色起源的發展過程中看,相比馬斯克的冒險,貝索斯顯得更平穩剋制,正如藍色起源公司的座右銘 —— 一步一個腳印,凶猛地。畢竟至少從公司成立到 2016 年,藍色起源每年超過十億美元的運營開支都是由貝索斯掏自己的腰包。

4. 頂級富豪們的遊戲

實際上,像貝索斯這樣每年拿出數十億美元支撐航天愛好的,全球可能只有他一個。馬斯克在 SpaceX 最難的時候差點破產;維珍銀河的布蘭森身價不足 80 億美元,這在身價超過 2100 億美元的貝索斯面前簡直像個窮人。

但另一批沒能像他們自己開公司造火箭、宇宙飛船的富豪、“次富豪們”,卻在用真金白銀支援著航天冒險家們的野心,和自己太空旅遊的“虛榮心”。

過去,NASA 曾長期對國際空間站作商業用途持反對態度,俄羅斯則對其商業使用態度積極,甚至曾允許私人遊客進入國際空間站。2001 年到 2009 年期間,美國的太空探險公司(Space Adventures)就曾租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先後將 7 人(8 次)送往國際空間站參觀。

第一位自費的太空遊客,是美國維爾夏公司創始人兼 CEO 丹尼斯・蒂託。2001 年 4 月,他花了 2000 萬美元,乘坐俄羅斯的宇宙飛船登陸國際空間站,並在太空住了 8 天。在對這位太空旅遊第一人的採訪中,經常提及的是,他在 1957 年看到蘇聯人造地球衛星 Sputnik 劃過天空的軌跡,從那時起,他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成為宇航員。這個夢想,終於在他 61 歲時實現了。

此後,南非企業家 Ubuntu 創始人馬克・沙特爾沃思,美國富翁格雷戈裡・奧爾森,伊朗裔美國電信界女強人阿努什・安薩里,微軟首席架構師、word 之父查爾斯・西蒙尼(兩次太空旅行),經典遊戲《創世紀》之父理查德・加里奧特,以及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創始人蓋・拉利伯特先後以同樣的方式實現太空旅行。

在 2009 年之後,俄羅斯因國際空間站計劃增加工作人員人數,便停止運送太空遊客前往空間站。

富豪們的太空熱情,也刺激了商業太空旅遊的程序。過去 20 年全球只有 7 名太空遊客,但在此次貝索斯完成太空飛行後,這個數量或將以百倍級上升。維珍銀河此前就稱已經有超過 600 位遊客預定了其太空旅遊的船票;SpaceX 今年 2 月 1 日也公佈了其首個商業太空飛行任務“Inspiration4”(平民太空任務)—— 搭載四名遊客進入太空,進行為期三天的環繞地球之旅,明年初創公司 Axiom Space 也將在 SpaceX 的幫助下,向國際空間站開啟首個私人飛行任務,每人運費高達 5500 萬美元。到 2023 年,SpaceX 還計劃用即將推出的“星艦”幫助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完成繞月飛行的夢想。而藍色起源開發月球的計劃,也為期不遠了。

就連俄羅斯航天局,也在去年對外稱計劃在 2023 年使用聯盟號飛船將兩名付費遊客送往國際空間站,甚至遊客還能在經驗豐富的宇航員陪同下進行太空行走。

這些遊客無一不是家財萬貫的頂級富豪,即使船票最便宜的維珍銀河,一個 90 分鐘的太空之旅售價也達到 25 萬美元,這相當於美國房價的中位數。用一套房子換一次 90 分鐘的旅行,好像再沒有比這更奢侈的事情了。

根據維珍銀河的招股書顯示,約 70% 的太空旅遊門票持有者個人淨資產不少於 2000 萬美元。對於高淨值人群而言,商業載人航天產品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為什麼富人熱衷於太空?

就拿見多識廣、閱歷豐富的 71 歲的布蘭森來說,他太空歸來後,個人介紹中的頭銜都發生了變化 —— 新加了“71 歲私人航天第一人”。而在他之前那 7 名自費太空旅遊者,若非太空旅遊了一次,可能很多人確實無從得知他們的大名。

“牛到上天”,感受宇宙的浩瀚,這是最沒有理解門檻的炫耀方式了。

5. 富豪上天,太空開發一小步

對於普通富人來說,滿足夢想、博得名氣已經足夠了。但對於更具冒險精神的富豪來說,在浩瀚的太空裡,蘊藏著無盡的財富。

資料顯示,從 2009 年至 2019 年的十年間,全球航天經濟規模由 2382 億美元增長至 4150 億美元,增長了 1.7 倍。

如果僅看航天產業,這並不是一個目前在經濟上很划算的產業。畢竟即使估值高達 700 多億美元的 SpaceX 目前也沒有多少商業收入,更別提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等進展稍弱的商業航天公司。

旅行,只是太空產業開發的第一步。通過對富豪開放旅行的方式,商業航天的冒險家們可以獲得除政府補貼外的第一筆商業收入來源,進而支撐更多的太空開發,比如衛星網際網路、月球開發,甚至太空採礦等。

航天產業,一個更現實的意義在於,它有望成為智慧時代的基礎產業。航天產業三大應用分別是通訊、導航、遙感,而通訊是科技時代資訊傳輸的基礎,導航又是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遙感資料則是未來智慧城市的基礎資訊。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 SpaceX 不惜鉅額投入,也要發射 4.2 萬顆衛星組成星鏈網路的重要原因;而亞馬遜也不甘示弱,就在本月有訊息稱亞馬遜已經收購了臉書的衛星網際網路團隊,此舉將加強亞馬遜利用低軌衛星星座(共 3236 顆低軌衛星)提供全球高速上網服務的能力,從而與美國 SpaceX 公司的“星鏈”計劃展開競爭。

過去,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溝通、購物的基礎平臺,產生了亞馬遜、淘寶、騰訊等巨頭企業,並造就了貝索斯、馬雲、馬化騰等超級富豪;未來,當天上的衛星成為網際網路、無人駕駛和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這是一個比網際網路產業更加龐大、更深入人們生活的基礎性產業。一旦完成佈局,這些佔領衛星資源的航天巨頭,屆時將掌控智慧時代人們和企業的一舉一動,他們將不僅是超級富豪,甚至其掌握的資源也富可敵國。

目前,全球航天市場的發展由中美兩國主導。除了美國商業航天在火熱發展,中國的商業航天近年來也十分熱鬧。自 2015 年國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航天產業的政策推出以來,2015-2020 年我國商業航天行業市場規模由 3764 億元增長至 10202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22.09%,並湧現出星際榮耀、藍箭航天、九天微星、天儀研究院等知名商業航天創業公司。從去年開始,衛星網際網路也被列入我國新基建專案。

我國具有較為完整的航天系統產業鏈,但相較於美國在商業航天市場的成熟度上尚存在差距。

就在 7 月 16 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對外宣佈,我國亞軌道重複使用運載器飛行演示驗證專案首飛成功,中國的火箭回收技術取得新進展。借鑑特斯拉的“鯰魚”效應啟用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SpaceX、藍色起源等商業航天巨頭也正在激發國內航天企業的發展,以及對太空資源的開發。

奔向太空的國外富豪們越多,留給我們的時間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