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80後理財問題指南

80後理財問題指南

最大的 更多 高中 實現 未來 人際關系 該做的事情 誤區 愛我

80後理財問題指南

一、理財的三個環節

1、攢錢:掙一個花兩個一輩子都是窮人。一個月強制拿出10%的錢存在銀行裏,很多人說做不到。那麽如果你的公司經營不好,老總要削減開支,給你兩個選擇,第一是把你開除,補償兩個月工資,第二是把你一千元的工資降到九百元,你能接受哪個方案?99%的人都能接受第二個方案。那麽你給自己做個強制儲蓄,發下錢後直接將10%的錢存入銀行,不邁出這一步,你就永遠沒有錢花。

2、生錢:基金、股票、債券、不動產

3、護錢:天有不測風雲,誰也不知道會出什麽事,所以要給自己買保險,保險是理財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生錢就像打一口井,為你的水庫註入源源不斷的水源,但是光有打井還不夠,要為水庫修個堤壩——意外、住院、大病。因為開車撞人傾家蕩產的例子。坐飛機的例子:一個月我有時需要坐十次飛機,每次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我都會雙手合十,我並不是信什麽東西,我只是覺得自己的生命又重新被自己掌握了,因為在天上不知道會發生什麽。所以每次坐飛機我都買了88元保50萬的意外險,這是給家人的愛心和責任,這50萬夠我的妻子和孩子生活兩年,兩年時間她可以改嫁。

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以管錢為中心,攢錢為起點,生錢為重點,護錢為保障。

二、多少錢可以開始理財?

不在乎多少,一個月省下100元買基金,從20歲存到60歲,是637800元;30歲存到60歲,是22萬;40歲起存,7萬;50歲,2萬。錢生錢是長跑冠軍,理財一定要從年輕時開始。錢的秉性:你不愛我,我不愛你。

女孩子,一定要自立,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三、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個人的水庫應該分成三份

第一份:應急的錢,6個月至一年的生活費。存銀行,活期、定期,或者貨幣市場基金。

第二份:保命的錢,三至五年生活費,定存、國債、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是保本不賠,只會多不會少的東西。

第三份:閑錢,五年到十年不用的錢,只有這種錢才可以買股票,買基金,做房地產,或者跟朋友合夥一起開個什麽生意,去做這種投資,那麽必須是閑錢。

股票:股市如潮水,怎麽漲的怎麽退。只有潮水退去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誰在裸泳。現在的點位不建議進場,買基金都不是好時段。

能夠預測點位的只有三種人:一天才、二瘋子、三騙子。

買股票之前先問自己三句話:第一,我有房子和保險了嗎?第二,我有急用的錢嗎?第三,我準備好堅強的神經和良好的心態嗎?

退休的老人不應該炒股,他們在財務和精神上都難以承受股市的漲跌。孝順的孩子不應該讓你的父母炒股。

你見過排著隊發財的嗎?今年進市場的股民,三年後90%都會成為炮灰,只有10%的人能從股市裏賺到錢,這是貓撲上流傳的鐵律!

四、理財什麽時候開始好?

從自立開始。大四的學生就應該開始打工攢房租。成年人再向父母要錢是很丟人的事情,在貓撲上都會被鄙視的。

五、理財的習慣

1、節儉:少打一次車,少做一次美容,吃飯少點一個菜,省下來的錢積攢起來去投資,讓錢生錢。富人錢生錢,窮人債養債。節省錢、尊重錢是很多富人的習慣。李嘉誠生活的節儉是盡人皆知的。有一天李嘉誠先生從酒店出來,掏車鑰匙時從兜裏蹦出一元的硬幣掉到地上,李嘉誠彎腰去撿,一個印度保安把錢撿起來遞給他,他接過這一元錢,從兜內掏出一百元港幣給了保安,又把這一元錢也送給保安。別人很不解,問李嘉誠先生為何這麽做,他說“這一百元港元是他給我服務,我給的報酬。如果一元的硬幣不撿起來,可能會被車碾到地裏,可能會掉到溝裏,就會浪費掉,錢是用來花的,但是不可以浪費。”我們常常說富人越有錢越摳,因為他們知道錢來之不易。而沒有錢的人往往“窮大方”。

2、記賬:每天記帳,不行的話三天記一次也可以啊。有的人在貓撲上花mp都記賬,現實裏卻不去記。

六、理財的誤區

1、理財是有錢人的事:窮人、有錢人都能理財,養成良好的習慣,去投資,讓錢自己去辦些事。

2、忙,沒有時間理:有時間打麻將沒時間理財?當年毛主席都每天記帳,不要說你沒時間,再忙也忙不過主席吧。

3、理財就是買股票買保險:所有錢都拿去買股票那是賭博不是理財。保險公司都說自己的產品既有保障又能儲蓄又能投資,那還要基金公司幹嗎?

4、錢少,理財沒什麽效果:理財的秘密是“愛惜錢,節省錢,錢生錢,堅持不懈。”

5、我不懂理財:不懂可以學,理財並不難,任何時候開始學都不晚。

6、理財就是發財:理財和發財沒有關系。理財是未雨綢繆,幫助你的財富安全、穩健的增長,達到生活目標。

7、理財要從眾:理財不能隨大流,一定是個性化的。

8、男人和女人理財不一樣:理財是人人一樣的,女人更容易沖動,女人在理財方面盡量克制一些沖動消費就可以了,如果完全不沖動,就不再可愛了。男人“分析”,女人“感覺”。

七、理財的五個一工程:

1、一生恪守量入為出

拳王泰森從20歲開始打拳,到40歲時掙了將近4億美元,但他花錢無度,別墅有100多個房間,幾十輛跑車,養老虎當寵物,結果到2004年底,他破產的時候還欠了國家稅務局1000萬美元。如果你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享受應該是40歲以後的事,年輕時必須付出、拼搏,老來窮才是最苦的事情。

2、不要夢想一夜暴富

天上沒有餡餅,天上有什麽?雨、雪、沙塵暴,偶爾會掉下來一個花盆什麽的,一定不會有餡餅掉下來的,中國有句俗話“財不進急門”。 一年40%-50%的機會不可信,要想想別人的動機,聽起來過於完美的東西往往不是真的。很多中了彩票頭獎的人十年後還是貧困,因為買大房子,買車,鉆出來幾十個窮親戚。精神上也受不了,像範進中舉,一下子厥過去。你賺個MP都要一天天在貓撲HI裏打卡!

當別人給你貌似很好的投資機會時,問自己六個問題(舉例產權酒店):1、誰在賣我東西,對方的信譽如何?2、我的錢幹啥去了?3、我掙的是什麽錢,盈利模式。4、收益率合理嗎?年收益1%-5%低,5%-8%中等,8%以上高。5、如果我不投了,賣得出去嗎?6、如果賣不出去,可以自用嗎?六個問題如果有兩個以上有疑問,就不大可信。

3、不要讓債務纏住一生

房奴、車奴、卡奴。中國的負翁大多28-35歲。例如在湖南買100平的房子,30萬,首付20%6萬,契稅等2萬,8萬裝修,2萬家電,2萬內飾細軟,沒有20萬沒法住進去。月還款應該在收入的30%以下,50%會非常難受。想好你是否具備財務能力再買房,努著買房就是房奴。

車奴更甚,車子是持續消費。日本的富翁每天拎著飯盒坐公交。信用卡是財務鴉片。

檢查觀眾的錢包:大學生,月消費1800.北京碩士畢業月薪3000,本科2000,年輕人不要對未來生活抱著虛無的幻想。

改變生活要從小錢開始還,還卡——還車——還房——攢錢——投資。

你永遠算不過銀行,擺脫財務要還本而不是還息。

4、一夫一妻一個孩

結婚不是最大的財就是最大的債。所以不要輕易結婚與輕易離婚。

5、專心一項投資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一招鮮,吃遍天,一生做好一件投資你就會過上美滿和幸福的生活,不是去賭。不熟不做,不懂不投,不要從眾。有些錢不是你的。

我如何致富

當我被問到。“你在哪兒學會致富方法”時,我回答說:“小時候玩‘大富翁’時學到的。”

一些人以為我在開玩笑,另一些人則等待下一句話,期望這只是個引子。然而,這不是一個玩笑,我不是在開玩笑。“大富翁”中的變富規則是簡單的,但在生活中它也同樣有效。

4個綠房子,1個紅酒店

你或許還能回憶起“大富翁”中的致富秘密:就是先買4個綠房子,然後再把它們賣掉,再去買一所紅色的大酒店……這就是全部規則,也是我妻子和我用來致富的規則。

當不動產市場變得很不好時,我們用我們手頭有限的錢購買盡可能多的小住宅。當市場改善時,我們賣掉4個綠房子,然後買1個紅色的大酒店。我們不必工作,因為我們的紅色的大酒店、公寓和迷你住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現金流。

這對漢堡包也有效

或者你不喜歡不動產,那麽你還可以做漢堡包,建立漢堡包企業並授予特許經營權。幾年後,不斷增加的現金流會為你提供多於你支出的錢。

實際上,這就是通往巨大財富的最簡單的途徑。換句話說,在這個高科技的世界裏,巨大財富的原理一直是簡單的和低技術含量的,甚至可以說,這只是一個常識。但不幸的是,涉及錢的問題時,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常識也就不再成其為常識了。

例如,有些事情對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包括為錢財損失提供的稅收減免,以及終生負債的做法。再有就是諸如當你的房子是一項負債並且每天還要耗費你的現金時,你也稱它為一項資產。或者認為政府花費的開支多於它所獲得的稅收。或者把孩子送到學校,希望他找到好工作,而不教給他任何的財務知識。

做富人做的事很容易

做富人做的事很容易。有非常多的富人在學校裏的表現不是很好,這是因為變富的“做法”很簡單,你不必上學就可以變富。致富的“做法”總不會比火箭科學還復雜。

我向你推薦一本經典圖書:內波裏恩·希爾的《思考與致富》。我年輕時讀過這本書,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的生活方向。事實上,是富爸爸先建議我讀這本書的,並且很多人都很喜歡它。

很容易解釋為什麽這本書叫做《思考與致富》,而不是《努力工作與致富》,或是《得到工作與致富》。實際上,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終絕不會富有。如果你想變富,你需要“思考”,獨立思考而不是盲從他人。我認為,富人最大的一項資產就是他們的思考方式與別人不同。如果你做別人做的事,你最終只會擁有別人擁有的東西。而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擁有的是多年的辛苦工作,高額的稅收和終生的債務。

當有人問我“要從象限左側轉到右側,我必須做什麽”時,我的回答通常是:“關鍵不是你要做什麽,而是你‘思考’做什麽以實現你希望的改變。也就是說,為了去‘做’需要被做的事情,你首先需要‘成為’誰。”

你想成為那種買4個綠房子然後很容易地把它們變成一個紅色酒店的人嗎?或是你想成為那種買4個綠房子然後很困難地把它們變成一個紅色酒店的人嗎?

幾年前我上了一個“如何制定目標”的培訓班。那是70年代中期,我簡直不能相信我花了150美元和一個美麗的周末去學習如何確定目標,我寧願去海邊沖浪。可我卻在付錢給別人,讓他教我如何確定目標。有幾次我幾乎退出了,但是我從中學到的幫助我獲得了我一生想要的東西。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三個詞:成為——?做——?擁有。

然後說,“目標是這三個詞中的‘擁有’。這些目標包括擁有優美的身材、擁有完美的人際關系、擁有幾百萬美元、擁有健康、擁有名譽等。大部分人一旦確定了他們想要擁有的東西,即他們的目標,他們便開始列出他們要‘做’的事情。因此很多人都有‘要做的事情’的單子。他們確定目標然後開始‘做’。”

她先舉了個減肥的例子。“大部分想擁有完美身材的人都節食,而後去健身房。堅持幾個星期後,大部分人又開始吃薯條和比薩餅,並且不再去健身房,而是坐在家裏看電視。這就是只追求‘做’而不重視‘成為’的例子。”

“這不單純是節食的問題,這是你按照有效的食譜必須成為誰的問題。每年都有很多的人為了保持身材到處尋找完美的食譜。然而遺憾的是他們都把註意力集中在他們必須做的事情上,而不是他們必須成為什麽樣的人上,這種思想若得不到改變,再好的食譜也不會起作用。”

她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許多人寄希望於通過購買新的高爾夫球用具來改進他們的技能,而不是用一個職業高爾夫球手的態度、思維方式和信念進行訓練。擁有一套新高爾夫球用具後的煩躁的高爾夫球手仍是一個煩躁的高爾夫球手。”

接著,她討論起投資:“許多人認為買股票或共同基金能使他們變富。然而,事實是僅僅購買股票、共同基金、不動產和債券並不能使你變富。單純地做職業投資者做的事情並不能保證財務上的成功,一個擁有失敗者心理狀態的人將一直失敗,無論他們購買什麽樣的股票、債券、不動產或共同基金。”

接著,她又舉了一個尋找完美的理想伴侶的例子:“很多人去酒吧或者去教堂尋找完美的人,他們夢想著完美的人,這是他們‘做’的事情。他們‘做’的事情是去找‘完美的人’,而不是努力‘成為完美的人’。”

另外一個案例是關於人際關系的:“在婚姻中,很多人試圖改變對方,以使婚姻變得更幸福。而當他們試圖改變對方時,這種做法往往會引起爭鬥,最好的做法應是先改變你自己。”她說,“不要在對方身上下功夫,要在你對對方的看法上下功夫。”

當她談論人際關系時,我想起了這些年來我認識的很多人,他們試圖“改變世界”,但總是一無所獲。他們想改變別人,但惟獨不想改變他們自己。

她又舉了一個關於錢的例子。她說,“對於金錢問題,很多人試圖‘做’富人做的事情,‘擁有’富人擁有的東西。因此,他們購買看起來富麗堂皇的房屋,看起來昂貴的汽車,把孩子送到富人的孩子們才去的學校。這種做法的結果只是導致人們更努力‘做’工作,‘擁有’更多的債務,而這又使他們更努力地工作……這不是真正的富人做的事情。”

我坐在教室後面點頭同意,富爸爸不這樣解釋事情,但他的確經常對我說:“人們認為,為錢努力工作會變富,可以買到使他們看起來很富貴的東西。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並非如此,這只會使他們精疲力竭。他們稱之為‘跟上喬納斯’,但是如果你註意觀察,就會發現喬納斯已經精疲力竭了。”

在這個周末班上,許多富爸爸曾經告訴我的事情都開始變得更加清晰起來。多年來,他為人謙遜。他不是努力工作去付清賬單,而是努力獲取資產。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他,會覺得他看起來與別人一樣。他開著一輛二手卡車,而不是昂貴的轎車。在他最後的30年裏,有一天,他搖身一變,成了一位金融巨人。人們註意到,他突然買下了夏威夷的一項主要不動產。當他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時,人們才知道這個安靜的不鋪張招搖的人擁有許多企業和很多一流的不動產。並且,每當他說話時,他的銀行家們都在傾聽。很少人見過他居住的簡樸的房屋,在他從他的資產中掙到很多的錢後,他為家人買了一所大的房子。他不用貸款,而是支付現金。

在那個周末班結束之後,我意識到,許多人在“做”富人應該做的事情,盡力“擁有”富人擁有的東西。他們通常會購買大房子,投資於股市,因為這是他們認為富人才做的事情。然而,富爸爸盡力想告訴我的是,如果他們仍舊持有窮人或中產階級持有的信念和思想,難做著富人做的事情,那麽他們最終將仍舊擁有窮人和中產階級擁有的東西——財務困境,並且肯定會變得更加困窘。“成為——?做——?擁有”開始變得有意義。

現金流象限是關於成為……而不是做的……

從象限左側轉到象限右側不是“做”的問題,而是“成為”的問題。

這不是“B”或者“I”所做的事情使之產生的差別,而是他們如何“思考”產生了這種差別。他們是他們本質上的“那種人”。

可喜的是,改變你的思想不需要花錢,事實上,你可以免費做到。可悲的是,有時很難改變某些內心深處的核心思想,這些有關金錢的思想是通過代代相傳獲得的,或者是從你的朋友、你的工作和你的學校學來的。然而,只要你從思想深處意識到自己觀念的陳舊,並真誠地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你就一定能做到,這就是本書所主要講述的內容。這不是一本關於“做什麽”以實現財務自由的指南書,這裏不討論買什麽股票或者買什麽共同基金最安全,這本書主要討論如何改變你的核心觀念或財經思想(成為),以便你能采取行動(做),最終使你實現財務自由(擁有)。

安全性是“E”關心的事情

總而言之,“E”象限中的人談論到金錢問題時,通常高度評價安全性。對於他們,通常是錢不如安全性重要。他們能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冒險,如跳傘和高山滑雪等,但是在金錢方面他們卻害怕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一點點風險。

完美主義是“S”關心的事情

這又是一個總結……我觀察到那些現在處於“S”象限,但正盡力從象限左側移到象限右側的人幾乎都有一種“親力親為”的精神狀態。他們喜歡“自己做”,因為他們通常非常需要確信事情能否被做“好”,而且當他們看到別人沒做“好”時,他們會非常難受,因此他們要親自做。

對於很多“S”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控制”,他們需要控制一切。他們憎恨犯錯誤,尤其憎恨的是別人犯錯誤卻弄得他們看起來很糟糕,這使得他們成為優秀的“S”,並且,你可以因此雇用他們為你完成特定的任務。畢竟,你希望你的牙醫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你希望你的律師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你希望你的建築師是一位完美主義者,這是你付給他們錢的原因。這是他們的優點,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也是他們的弱點。

情 商

作為一個人,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具有人性,而人性就意味著有情感。我們都有相同的情感,我們都能感受到恐懼、悲傷、氣憤、愛、恨、失望、歡樂、幸福和其他情感,使我們各不相同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對待這些情感有著不同的方式和對策。

對於投資風險,我們都體驗到恐懼……即使是富人,區別在於我們對待恐懼的方式。對很多人來說,恐懼感會使其產生這樣一種思想:安全地做事,別冒風險。

對於另一些人,尤其是象限右側的人,對賠錢的恐懼使他們這樣想,“聰明地做事,學會駕馭風險。”

相同的情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結果。

對賠錢的恐懼

我認為,人類為錢而努力掙紮的最主要原因是對財務損失的恐懼。並且由於這種恐懼,他們通常做事過於謹慎,或者有較多的個人控制,或者幹脆把錢交給他們認為的專家,希望並祈禱錢在他們需要時會隨時出現。

如果恐懼使你成為現金流象限中一個區域的囚徒,我建議你讀一讀丹尼爾·格魯曼的《情商》。在他的書中,格魯曼解釋了這樣一個古老的問題:為什麽在學校裏成績優秀的人在現實世界中並不總能獲得財務上和事業上的成功。他的答案是情商比智商更有影響力,因此那些敢於冒險、犯錯誤然後改正錯誤的人會比那些因害怕風險而不犯錯誤的人做得更好。太多的人以優秀的分數畢業,而情感上卻並沒有準備好去冒險,尤其是財務風險。如此多的老師並不富有,原因就是他們在“懲罰犯錯誤的人的環境”中工作,而且他們自己通常是情感上害怕犯錯誤的人。相反,要想獲得財務自由,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犯錯誤和駕馭風險。

如果人們耗其一生擔心賠錢,害怕做與眾不同的事情,那麽對他來說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其過程就像買四個綠房子然後再轉換成一個紅色酒店那樣簡單。

情商更重要

讀完格魯曼的書,我開始認識到,財商就是90%的情商和僅10%的財務技術信息。格魯曼引用了16世紀鹿特丹的人類學家阿拉斯姆斯的話,此人曾經寫過一篇關於理智和情感之間的緊張關系的諷刺性小說。在他的文章中,他用24∶1的比率說明情感大腦與理智大腦的力量對比。換句話說,情感處於主要地位,情感比理智強大24倍。現在我不知道這個比率是否正確,但是作為情感思維與理智思維的力量對比的一種參考,這的確很有幫助。

24∶1

情感大腦∶理智大腦

我們所有人,如果我們是有人性的,都經歷過情感戰勝理智的情況。我肯定大部分人都曾有過:

1?出於憤怒說出一些我們後來希望沒有說過的話。

2?被某個我們知道對我們不好的人所吸引,但我們仍然與他們一起出去,或更糟糕的是,與他們結婚。

3?因為失去了愛人而哭泣,或者看到別人為此失聲痛哭。

4?故意做某事去傷害我們所愛的人,因為我們被傷害了。

5?令我們的心破碎並好久不能恢復。

這些只是情感戰勝理智的幾個例子。

有時情感的力量超過24∶1,這時我們通常稱之為:

1?上癮,如貪食癥、吸煙、性、購物狂、毒品。

?2?恐?懼癥,如對蛇、高度、緊張、空間、黑暗、陌生者的恐懼。

這些和其他一些行為通常是百分之百地由情感驅動,當某件事情像上癮和恐懼癥一樣強烈時,理智幾乎沒有什麽力量可以戰勝情感。

恐蛇癥

我在飛行學校時,有一位朋友得了恐蛇癥。在一節關於如何在野外生存的課堂上,老師拿來一條去除了毒牙和毒腺的眼鏡蛇,教我們如何吃它。我的朋友,一位成年人,跳起來叫著跑了出去。他不能控制他自己,不僅是因為他對蛇的強烈恐懼,而且還因為吃蛇的想法對於他的情感來說根本無法忍受。

恐錢癥

面對金錢風險,我看到人們在做同樣的事情。他們不是查明投資的情況,而是跳起來,尖叫著,跑出去。

關於金錢問題,還存在許多嚴重的情感恐懼癥……數量太多而無法一一列舉出來。我有這些病癥,你們也有這些病癥,所有人都有這些病癥。為什麽?因為不論喜歡與否,金錢是一種情感事物,並且因為它是一種情感事物,大多數人不能理智地對待金錢。如果你認為金錢不是情感事物,就請觀察一下股票市場……在其他大多數市場中,也和股市一樣沒有邏輯可言……只有貪婪和恐懼這兩種情感。或者觀察一下當人們鉆進一輛新轎車,聞著裏面皮革的味道,而推銷員所做的就是在他們耳邊小聲說一些有魔力的話,“低首付,每月輕松支付”,這時所有的理智都跑到了窗外。

情感思想聽起來很有道理

帶有濃厚情感的思想所帶來的問題是,它們聽起來有道理。對於“E”象限中的人來說,當恐懼感存在時,理智是這樣的:“安全地做事,別冒風險”。但是對於“I”象限中的人來說,這種想法完全沒有道理。

對於“S”象限中的人來說,對於信任別人能完成好工作的問題,他們的理智思想可能是這樣的:“不,我將自己去做。”

這是非常多的“S”型企業通常是家庭企業的一個原因,對於他們,“血必定濃於水。”

因此,不同的象限……不同的邏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動……不同的擁有……相同的情感。情感使我們成為人類,有情感是人性的一個重要部分。

決定我們做什麽的是我們每個人對這些情感的反應方式。

我不喜歡它

想知道你是情感思考型還是理智思考型的一個方法就是註意你在交談中使用“感覺”這個詞的時候。例如,許多由情感或感覺支配的人會這樣談論事情:“今天我覺得不想鍛煉。”很明顯,從邏輯上他們知道他們應該鍛煉。

許多在財務方面掙紮的人不能夠控制他們自己的感覺,甚至他們讓他們的感覺支配他們的思想。我聽到他們說:

“我覺得我不喜歡學習投資,太麻煩了。”

“我覺得投資不適合我。”

“我不想把我的事情告訴我的朋友。”

“我討厭被拒絕的感覺。”

父母—孩子—成人

這些也是來自情感而不是理智的思想,用流行心理學講,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鬥。父母通常用“應該”說,例如,一個家長可能說:“你應該做你的作業。”而孩子則用“感覺”說話,例如,孩子會說:“但是我感覺我不喜歡做它。”

對於財務問題,你身體裏的父母會安靜地說:“你應該多掙些錢。”但是你身體裏的孩子會回答說:“但是我的確感覺到喜歡度假。我將用我的信用卡度假。”

你何時成為成年人

在從左象限移向右象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成為成年人。我們都需要在財務方面成熟起來。我們需要用成年人而不是父母或孩子的眼光看待金錢、工作和投資。作為一個成年人就意味著你知道你必須做什麽並且去做,即使你可能感覺並不喜歡做這件事。

內心的對白

對於試圖從一個象限跨向另一個象限的人來說,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要知道你內心的對白。要始終記住《思考與致富》這本書的重要性。這個過程的一個深遠意義是時刻警惕你沈默的思想和你內心的對話,並且始終記住,在一個象限中有道理的事情在另一個象限中或許根本沒有意義。從工作保障或財務安全性到財務自由的過程主要是改變你的思想的過程,這是一個盡你最大努力知道哪些思想是基於情感的、哪些思想是基於理智的過程。如果你能阻止你的情感影響並努力朝你的理智方向發展,那麽你就有很大可能完成這次旅行。無論別人在外邊對你說什麽,最重要的交談是在你體內自己與自己的交談。

在我太太和我暫時無家可歸而且財務不穩定時,我們的情感失去了控制。很多次,聽起來理智的事情實際上是純情感的交談。我們的情感說著朋友們說過的相同的話:“安全地做事。只須找一份平穩安全的工作,就可享受生活。”

然而,在理智上,我們都承認,自由對於我們比安全更有意義。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我們知道我們能夠找到工作安全性所不能給予我們的安全感,這對於我們有很大的意義。在我們的路途中,惟一的問題就是我們受情感驅動的思想,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在長遠來看沒有任何意義。可喜的是,一旦我們征服了它,舊思想就停止了尖叫,我們渴望的新思想則成為了我們的現實……“B”和“I”象限的思想。

今天,我能理解一個人說這樣的話時的情感:

“我不能冒險,我要考慮家,我必須找份安全的工作。”

或者“掙錢首先要花錢,因此我不能投資。”

或者“我要自己做。”

我能感受到他們的思想,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些思想。但是因為觀察了象限的另一邊並獲得了來自“B”和“I”象限的財務自由,我能充滿信心地說,擁有財務自由是一種更為平和與安全的生活方式。

“E”和“B”之間的差別

基本的情感價值觀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觀點。存在於企業主與企業雇員之間的鬥爭通常是由情感價值觀的不同引起的。“E”和“B”之間總是存在著鬥爭,因為前者想要更多的工資,而後者則想要更多的工作。因此我們經常聽到:“我超時工作,卻只得到低工資。"

而從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聽到:“我們要怎麽做才能激勵雇員更加努力地工作,使他們更忠誠,而且不用增加他們的工資呢?”

“B”和“I”之間的差別

另一種常見的緊張關系存在於同一企業中的企業經營者和企業投資者即“B”和“I”之間。這時企業投資者通常被稱做股東。一者想要更多的錢用於經營,另一者想要更多的股利。

股東會議上的談話可能會是這樣的:

公司經理們:“我們需要一架私人飛機以便我們的經理們能夠更迅速地出席全球各地的業務會議。”

投資者:“我們需要更少的經理。並且,我們不需要私人飛機。”

“S”和“B”之間的差別

在商業交易中,我經常看到聰明的“S”,例如律師為“B”——企業主做了一筆價值幾百萬美元的交易。當交易結束時,律師的心情變得煩躁不安,因為“B”掙到了幾百萬,而“S”只得到了1小時的工資。

他們的對話可能是這樣的:

律師:“我們做了所有的工作,而他掙了所有的錢。”

“B”:“這些家夥要了我們多少小時的工資?我們幾乎能用給他們的工資買下整個律師事務所了。”

“E”和“I”之間的差別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銀行經理給一位投資者提供貸款,以便購買一項不動產。投資者掙到幾十萬美元,並且不用納稅,而銀行家得到一張工資單,並且要納很高的稅。這樣的“E”和“I”之間的交易通常引起溫和的情感反應。

?“E”?會說:“我給那個家夥貸款,他甚至連句謝謝都沒說。他根本不知道我工作得有多辛苦。”

“I”可能會說:“天啊,這些家夥太挑剔了。看看這些我們不得不做的沒用的文件,其實只是為了得到那麽可憐的一點兒貸款。”

受情感擾動的婚姻

我見到過的最嚴重的受情感困擾的婚姻是這樣一對夫婦,妻子完全是一位“E”,相信工作和財務的安全性。相反,丈夫戲稱自己是一位得意的“I”。他認為他是未來的沃倫·巴菲特,但實際上他是一個“S”,一個只擁有傭金的職業推銷員,但是內心裏他希望自己是一個長期投機者。他總是在尋找能使他“迅速變富”的投資。他總是關心各種新股票的報價或者是那些承諾能帶來非常高的回報的海外投資計劃,或者是一項能獲得期權的不動產交易。這對夫婦仍然在一起,但是兩個人都把對方看成是傻瓜。一個人熱衷冒險;另一個憎惡風險。不同的象限,不同的核心價值觀。

如果你已婚或者處在情侶關系中

如果你已婚或者處在情侶關系中,圈出你的大部分收入來自的象限,然後畫出你的配偶或者戀人的收入的主要來源象限。

我讓你這樣做是因為如果一方不知道另一方出自哪個象限,那麽雙方之間的交談通常會變得很困難。

有錢人與有學問的人之間的沖突

我註意到,還有一個無須言明的戰場,這就是有學問的人和有錢人之間的觀點的沖突。

在我研究不同象限的差別的幾年裏,我經常聽到銀行家、律師、會計師和其他人無力地抱怨,說他們是有學問的人,但是通常是所謂的沒有學問的人賺“大錢”。這就是我所說的有學問的人和有錢人之間的沖突,更是象限左側的人和象限右側的人之間的沖突……或者是“E-S”與“B-I”之間的沖突。“B”和“I”象限中的人並非沒有學問,事實上這兩個象限中的很多人非常有學問,只是很多“B”和“I”在學校裏不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並且沒有在研究生院裏被培訓成律師、會計師和MBA。

我的《富爸爸,窮爸爸》一書,講的就是有學問的人和有錢人之間的沖突。我的有學問但是貧窮的爸爸非常驕傲,他在名牌大學如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裏作過多年的學術研究並獲得了博士的學位,我的富爸爸則在他的父親去世時,不得已輟學去經營他父親留下的企業……所以他沒能讀完高中,但他擁有了巨大的財富。

當我漸漸長大,並且看起來更受我的富有但是“沒有學問”的爸爸的影響時,我的有學問的爸爸突然捍衛起他在生活中的地位來。我16歲時,有一天,我的有學問的爸爸不假思索地說,

“我有名牌大學的學位,你朋友的父親有什麽?”

我停了一下,答道:“錢和自由的時間。”

不只是思想上的改變

如前所述,要在“B”或“I”象限中成功不只是需要學術或技術知識,它通常還需要基本的情感思維、感情、信念和態度的改變。要記住:

富人所做的事情相當簡單,只是“成為”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存在於他們的思想,更具體地說,存在於他們內心與自己的對話中。因此我的富爸爸不許我說:

“我付不起錢。”

“我做不到。”

“做事要穩妥。”

“別賠錢。”

“如果你失敗了並且再也翻不了身,該怎麽辦?”

他不許我說這些話是因為他堅信,語言是人類最有影響力的工具,一個人所說的和所想的終將變為現實。

他經常引用《聖經》裏的話,盡管他並不是那樣熱衷宗教:“語言變成血肉,留在我們體內。”

富爸爸堅信,我們對自己所說的話最終會變成現實。因此,我懷疑,對於那些為錢掙紮的人們來說,通常他們的情感而不是理智在講話,並控制著他們的生活。這些話語包括:

“我永遠也不會富有。”

“那主意不會有什麽用處。”

“這對我來說太昂貴了。”

如果這些是情感驅動的思想,那麽這些思想是有影響力的。可喜的是,思想可以通過交新朋友、尋求新思想的支持和一段時間來改變。

不能控制對賠錢的恐懼的人最好不要自己投資,他們最好是把這項工作交給專業人員並且不再幹涉人家的工作。

有趣的是,我遇到過許多專業人員,他們在用別人的錢投資時,無所畏懼並能賺到很多的錢。但是當他們用自己的錢投資或冒險時,對賠錢的恐懼就會變得非常強烈,最終他們賠了錢。原因是當用自己的錢投資時,他們是用情感而不是用理智在思考。

我也遇到過一些人,他們用自己的錢投資,並且經常獲勝,但是當別人委托他們代為投資時,他們卻失去了往日的鎮靜。

掙錢和賠錢是一個情感問題,因此,我的富爸爸告訴我對待這些情感的方法。富爸爸總是說,“要想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或者企業主,你必須在情感上對賺錢和賠錢漠不關心,賺錢和賠錢只是遊戲的一個部分。”

停止我的安全的工作

我的好朋友邁克有一個屬於他的系統,這是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富爸爸創建的。我沒有那樣的好運,我知道,某一天我將不得不離開家庭的舒適與安全,開始構建屬於我自己的家。

1978年,我辭去了在施樂公司的安全的全職工作,向前邁出了沒有任何安全性可言的艱難的一步,頭腦中的恐懼和懷疑是強烈的。當我在辭職信上簽名,收起我的最後一份工資,並走出辦公室時,我幾乎因恐懼而癱倒在地。我的內心進行了一場足以令人自我毀滅的思想和感情的鬥爭。我努力大聲地“斥責”自己的軟弱,並確信自己不能聽到任何其他聲音。這是一種好辦法,因為有太多的曾和我一起工作過的人在說:“他會回來,他永遠不會成功。”

問題是,我也在對自己說著同樣的話。這些自我懷疑的情感話語在我心中徘徊多年,直到我妻子和我在“B”和“I”象限中獲得成功。今天,我仍然聽到這些話,只是它們對我的影響已經小多了。在我忍受自我懷疑的過程中,我學會了使用不同的一些語言,一些自我鼓勵的話語,例如:

“保持冷靜,頭腦清醒,思想開放,繼續前進,向前輩請教,信任,對更高的但有利於自己的需求保持信心。”

我學會使用這些自我鼓勵的話,即使在我內心存在著恐懼和擔心的時刻。

我知道,我的第一次行動幾乎沒有可能成功。然而,積極的人類情感,如信任、信心、勇氣和友情推動著我前進。我知道我必須冒險,我也知道風險有可能導致錯誤,然而錯誤中會產生出智慧和知識,而這兩者正是我所缺乏的。對於我,失敗會讓恐懼取勝,因此我寧願沒有任何保障地向前奮鬥。我的富爸爸向我灌輸了這種思想:“失敗是成功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內心的旅程

從一個象限到另一個象限的過程實際上是一次內心的旅程。這是從一套基本信仰和技術技能轉變到一套新的基本信仰和技術技能的旅程。這個過程很像學習騎自行車,起初你摔倒很多次,這讓人感到受挫和困窘,尤其是當你的朋友們看著你的時候。但是一段時間後,你不再摔跤,騎車變得順利而自如起來。即使你再次摔倒,你將不會在意,因為你現在知道你能站起來,接著再騎。這個過程與從工作安全性的情感思維方式轉變到財務自由的情感思維方式的過程相同。當我妻子和我進行轉變時,我們很少擔心失敗,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站起來。

對於我個人,有兩句話鼓勵著我不斷前進。一句是在我就要放棄、打算回頭時富爸爸對我說的,“你任何時候都能停止……那麽為什麽要現在停下來呢?”

這句話讓我保持精神振奮,心情平靜。它提醒我,我正處在半途中……那麽為什麽要回頭呢,回家的路途和到另一個象限一樣遠。這就好像哥倫布在橫越大西洋時中途放棄,調頭返回一樣。兩條路中的任何一條,距離都是相同的。

還有一個警告:智慧也在於知道何時停止。我總是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如此固執,堅持繼續進行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計劃。知道何時停止或者何時繼續的道理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任何冒風險的人都有這個問題。解決“繼續還是放棄”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是找一位已經成功地完成轉變的人做導師,征求他們的建議。一個已經處在象限另一邊的人能夠很好地引導你,但是,要小心那些僅從書本上獲得決策經驗並靠講授這些經驗掙錢的人的建議。

另一段讓我不斷前進的話是:

“偉人經常犯錯誤,經常要摔倒,但蟲子不會。因為,它們做的事情就是挖洞和爬行。”

這麽多的人為錢掙紮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缺少良好的教育,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努力工作,而是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如果對失敗的恐懼阻止著他們,那麽他們已經失敗了。

失敗者拋開他們的勝利機會而保留了他們的失敗機會。

對“成為”失敗者的恐懼影響著人們以奇怪的方式“做”事。我看到有些人用20美元買了一支股票,並在它升到30美元時賣出了他們的股份,因為他們擔心失去他們已經掙到的錢。於是,他們只能眼看著股票升到100美元,拆股,然後再次升到100美元。

還是這個人,用20美元購進一支股票,看到它跌至3美元還持在手中,希望價格反彈……他們可能持有這支3美元的股票20年。這是一個“成為”如此害怕失敗,或害怕承認失敗,並最終失敗的人的例子。

勝利者除去他們的失敗機會並保留他們的勝利機會

獲勝者“做”事的方式與此完全相反。通常,當他們認識到處於不利地位時,比如說,他們的股票價格開始下跌而不是上升,他們會立即拋出並接受損失。這類人不會羞於承認他們蒙受了損失,因為一個獲勝者知道失敗是獲勝過程的一部分。

當他們發現一個獲勝機會,他們將盡可能地利用這個機會。當他們認識到免費的機會結束了,價格已經達到高峰時,他們會停下來並售出股票。

要成為一名偉大的投資者的關鍵是要對得失淡然處之。這樣,當你思考問題時,就不會讓受情感驅動的思想,如恐懼和貪婪,來支配你的行動。

在生活中失敗者做著相同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害怕失敗的人做著相同的事情。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

1?那些維持不再有愛的婚姻的人們;

2?那些堅持沒有前途的工作的人們;

3?那些保留他們永遠不會使用的舊衣服和舊“物件”的人們;

4?那些呆在對他們來說沒有前途可言的城市中的人們;

5?那些與阻礙他們前進的朋友交往的人們。

情商能被控制

財商與情商緊密相連。我認為,大多數遭受財務痛苦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情感控制著他們的思想。作為人類,我們都有相同的情感。決定我們在生活中“做”不同的事情和“擁有”不同的東西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如何對待這些情感。

例如,恐懼感能使一些人成為懦夫,同樣的恐懼感可以使另一些人變得有勇氣。不幸的是,在金錢方面,我們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被限定為財務方面的懦夫。當對賠錢的恐懼上升時,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會自動地回響起這樣一些話:

1?“安全”,而不是“自由”。

2?“避開風險”,而不是“學會管理風險”。

3?“平穩地做事”,而不是“聰明地做事”。

4?“我支付不起”,而不是“我怎樣能支付得起”。

5?“太貴了”,而不是“長期看,它值多少錢呢”。

6?“多樣化”,而不是“集中化”。

7?“我的朋友們會怎樣想”,而不是“我怎樣想”。

關於風險的智慧

風險是一門科學,尤其是財務風險。我讀過的關於金錢和風險控制方面的最好的書之一是亞歷山大·埃爾德博士寫的《謀生的交易》。

雖然,這本書是為進行股票和期權交易的專業人員寫的,但是其中關於風險和風險管理的智慧適用於關於金錢、金錢管理、個人心理學和投資學的所有領域。很多成功的“B”不總是成功的“I”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完全了解純貨幣風險背後的心理學。雖然“B”了解有關企業系統和人員的風險,但是,他們的這種知識不總是適用於用錢掙錢的系統。

情感多於技術

總之,從左邊象限移到右邊象限的過程是情感多於技術的過程。如果人們不能控制他們的情感,我將不建議這種旅程。

象限右側的事情使象限左側的人看起來如此有風險的原因是恐懼感通常在影響他們思考。象限左側的人認為“安全地做事”是一種理智的想法,而不是一種情感的想法。事實上,它是使人們保留在一個或另一個象限中的情感的想法。

象限右側的人“做”的事情並不是那麽困難。我可以誠實地說,要做到以低價買進綠房子,等待市場改善時,再賣掉它們,然後買一個紅色酒店並不是一件難事。

對於象限右側的人來說,生活事實上就是一場大富翁遊戲。當然,存在著得到與失去,但這只是遊戲的一部分。得與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在象限右側獲得成功就是要“成為”一個熱愛這種遊戲的人。泰格·伍德斯賠的錢比賺的錢還多,但是他仍然熱愛這種遊戲。唐納德·特姆普破產了,但他沒有因為賠錢而放棄,失敗只是使他變得更聰明和更果斷。很多有錢人在他們富有之前都曾經歷過破產,這正是遊戲的一部分。

如果一個人的情感在替他們自己思考,那麽這些情感與思想通常會蒙蔽他們的眼睛使他們看不見任何其他事情。正是因為這些反射般的情感思想,使人們作出反應,而不是進行思考。正是這些情感,引起不同象限中人們的爭論,即爭論是由那些相同情感但沒有相同觀點的人們引起的。也正是這種情感反應使人們看不到在象限右側,事情進行得是多麽地容易,甚至能夠做到沒有風險。如果一個人不能控制他的情感思想,事實上有很多人都不能,那麽他不應該嘗試這種轉變。

我鼓勵所有想實現這種轉變的人,要確保擁有長期積極支持你、陪伴你的人及一位位於象限另一邊的引導你的導師。對於我來說,我妻子和我經歷的奮鬥是值得的。對於我們,從象限左側邁向象限右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們必須“做”什麽,而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要“成為”什麽樣的人。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會深深感到:這是無價的。

80後理財問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