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第29件事 評估需求的8種方法

第29件事 評估需求的8種方法

個性 就是 用戶需求 入口 什麽 color 建議 人員 我沒

我們采集到用戶的需求之後,就需要對各種各樣的需求做評估,即評估哪些需求應該做,哪些需求不應該做。這是一項產品經理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很多產品面試官經常考察產品經理的這些基本功,比如針對某個產品,問候選人是否應該增加某功能。這裏介紹幾種評估需求的主要方法。

1.人性法
在第27件事和第28件事中,已經對用戶的人性做過詳細闡述。評估需求是否該做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人性法。具體的評估方法就是打算實現一個功能之前,看這個功能是否符合人性,跟哪個或哪幾個人性相匹配或對應,如果非常匹配,那就值得做;反之,可以考慮不做。在使用用戶的人性來評估需求的時候,並不是說一個產品需要反映用戶的多個或全部人性。也就是說產品反映的用戶人性並不是越多越好。應根據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挑選其中一個或幾個人性,將所選人性做到極致即可。

2.馬斯洛需要層次法
在第27件事和第28件事中,已經對擴展後的馬斯洛需要層次做過詳細闡述。馬斯洛需要層次法也經常用於評估需求是否該做,這種方法的重要性僅次於人性法。打算實現一個功能之前,看這個功能滿足的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的底層需要、中層需要,還是高層需要,從而決定是否該做。需要特別註意的是,以前我們做產品的時候,主要著眼於馬斯洛需要層次的底層,越底層就越應該做,因為是剛需。但是,現在時代變了,用戶變了,玩法也變了,千萬不能僅盯著底層需要,因為中層和高層需要也慢慢變成用戶的剛需。具體的評估方法就是對應底層需要的功能應該做,同時挑選一個或幾個對應中層或高層需要的功能。

3.KANO模型法
如何利用KANO模型來評估需求呢?其實就是將要獲取到的需求記錄歸類到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中。使用KANO模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考慮每個主題或故事,對它所屬的類型進行討論。我們可以設計一套問卷,對用戶進行問卷調查。KANO建議通過對一個功能問兩個問題來確定分類。一個問題是:如果產品中有這個功能,用戶會覺得如何?另一個問題是:如果功能不存在,用戶又覺得如何?對每個問題采用5點度量方式進行回答:A表示我喜歡這樣;B表示我期望這樣;C表示我沒有意見;D表示我可以忍受這樣;E表示我討厭這樣。經過訪談後,根據歸類矩陣,將問題進行歸類來確定需求的類型,如表5-1所示。

技術分享圖片

通過上述的矩陣分析,可以得出:哪些是用戶需求表達時自相矛盾的;哪些是用戶自己都不確定的;哪些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哪些是必須要有的;哪些是期望有的;哪些是自己都沒有想到,但用戶喜歡的(即興奮型需求)。具體的評估方法就是對應基本型需求的功能必須要做,不能在這方面失分;對應期望型需求的功能選擇性做,提高其質量,力爭超過競爭對手;對應興奮型需求的功能選擇1或2個必須做,讓用戶尖叫。

4.偽測試
偽測試指的是先不實現功能,只提供一個按鈕接或文字鏈接或圖片入口,用戶點擊之後提示此功能正在建設當中。根據用戶的點擊率數據情況來決定是否實現該功能。這也是灰度發布的一種形式。偽測試在什麽情況下比較適用呢?如果產品團隊和研發團隊雙方爭執激烈,誰也說服不了誰,需要拿出能讓團隊彼此信服的證據,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但是,必須註意的是,先在產品的忠實用戶中進行灰度測試,看點擊率情況怎麽樣再做決定是否該做。具體的評估方法就是測試用戶中有超過40%的用戶點擊或使用了,則表明值得做。註意:偽測試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的一種測試,建議不要輕易使用。

5.PK法
PK法指的是正反兩方就某一個功能或需求進行投票PK,比如說,支持和反對。然後根據數據情況,再決定是否該做。這種方法一般在論壇上或社交媒體上(比如微博上)用得比較多。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供一個專有頁面來收集正反兩方用戶的意見和建議。現在比較流行的做法就是使用擡杠這種App(語音版的BBS)來做調研,進而評估需求是否該做。這種方法其本質是用戶的眾包機制。比如雷軍在微博上做過這種測試——小米做不做豆漿機。當然了,他沒有采用PK法,但是他把一個想法拋出來,看大家的正面和反面意見,比如評論、贊、轉發數等,其本質跟PK法是一致的。

6.專家法
專家法指的是由相關的產品專家、用戶體驗專家、產品運營專家等一起來評估需求是否該做,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群體智慧來評估需求。現在有很多的公司都設立了產品委員會,其主要職責就是通過專家的力量來做評估。甚至一些大的產品決策,都需要應用這種方法做出。產品專家評審有以下幾個要註意的地方。
(1).相關人員應參與。做需求評審的時候,產品負責人、研發負責人、運營負責人、市場負責人、銷售負責人等相關人員都應該參與並積極討論。之所以需要運營負責人、市場負責人、銷售負責人參與評審,主要是因為他們與用戶打交道比較多,對用戶的理解比較深刻。
(2).多提問題。評審時不僅要發現用戶的表面需求,還應該發現用戶的本質需求,多問為什麽。比如,用戶行為背後的動機或目的是什麽?用戶需求的痛點是什麽?用戶使用的場景是什麽?用戶的這些需求符合現階段的產品定位嗎?這些需求能解決用戶什麽問題?為用戶帶來什麽價值?這樣的需求是我們目標用戶的需求嗎?這樣的需求是個體需要還是群體需要?

7.定位法
定位法指的是根據產品定位來評估需求是否該做。比如,某音樂產品的定位是個性化音樂推薦引擎,這個時候,排行榜的功能是否應該做?這個產品的定位是根據用戶的行為,建立用戶對音樂的喜好模型,然後推薦給用戶他們可能會喜歡的歌曲,這是個性化音樂推薦引擎。排行榜的功能指的是根據歌曲的播放量在一定時間內匯總後得出的一張榜單。這個榜單反映的是大眾口味。當然,大眾口味和個性口味會有交集,但是畢竟體現不出個性化的定位,跟定位不是很搭,所以,建議不實現排行榜的功能。

8.場景法
根據用戶的場景來評估需求是否該做。比如,對於現在的打車軟件比較火(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等App),假設某些用戶的場景是這樣的:用戶經常會去一些陌生的地方辦事。用戶初到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環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恐懼心理,再加上如果他還是個路癡,就很容易表達不清楚自己所處的具體的位置,這時又要打車去另一個地方辦急事,他們該怎麽辦?確定用戶的場景之後,快的打車研發了一鍵打車的功能,就很好地解決了這種場景下的用戶痛點,再加上用戶一般是比較懶惰的,恰好利用了人性的懶惰。這個功能做得很贊。

提供的這些方法相當實用,這下終於不用經常跟研發團隊吵得面紅耳赤了,也增強了自己的說服力。把這些方法當做產品內功來修煉,畢竟這是產品經理必備的基本功。


評估一個需求是否該做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定性的方法包括人性法、馬斯洛需要層次法、專家法、定位法和場景法;定量的方法包括KANO模型法、偽測試和PK法。在產品實踐中,一般都會綜合使用幾種或多種方法來評估需求,當然,強烈推薦產品經理使用人性法、馬斯洛需要層次、定位法和場景法來評估一個需求或功能是否該做。

第29件事 評估需求的8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