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與投資的思維博弈均衡,是創投長期成功之道
2015年被普遍視為中國企業服務創業元年,自2015年至今三年來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企業服務創業案例。在2018年初的時候,專註於中國企業服務創投服務的咨詢機構、定位於中國TMT產業升級與融合加速器鈦資本旗下研究院,曾發表了對2018年中國企業服務創投市場展望的觀點:在未來5到10年,中國將迎來企業服務創業的新一輪上升周期。
在新一輪企業服務創業與投資上升周期到來之際,有必要對於創投長期成功的兩大關鍵力量做一個重新審視與認知,這就是投資機構的投資思維與創業公司的創業思維。長期來看,對於以風險投資等為主要融資方式的創業企業來說,永遠都處於創業思維與投資思維的博弈之中,成功的博弈可以提高創業項目成功的大概率,為創業者和投資機構帶來雙贏。
在2018年9月舉辦的鈦資本“新一代企業級科技投資人投研社”在線研討會第二期上,來自容億投資的高級合夥人顧巨峰、AA投資的高級投資經理廖望以及線上多位企業服務領域投資機構負責人等,共同探討了“創業思維與投資思維”話題,形成了初步共識——
“投資思維和創業思維在本質上趨同,成功要素在本質上類似,都需要對創業方向、時機、階段、前景等做出理性和客觀的判斷;創業者需要具備產業投資思維,投資人需要具備企業經營思維;投資人不要嘗試控制被投企業,被投企業也要理解投資人的財務投資邏輯;雙方在思維層面的統一,可以化解在執行層面的差異與矛盾,最終為雙方的長期成功奠定基礎”。
一:投資思維對創業者有何幫助?
企業的經營活動也是一種投資活動,必須考慮投入、產出。怎麽才能讓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投入產出比最小化呢?創業者就需要相應的投資思維。
首先,在財務的層面,要確保投入產出比高效;其次,在企業資源受限的前提下,要確保資源利用率,就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包括內部團隊與外部團隊的不同優勢;第三,在技術能力上,既可以考慮完全由自己開發,還可以用更低代價導入外部能力;第四,在團隊需要的核心人才層面,既可以從一張白紙開始培養,也可以導入已有豐富的經驗、能夠很快上手幹活的外部人才;第五,在資本層面,要考慮如何最大化手中的資源,包括現金與股權等。在引進人才時,除了薪資、獎金外,還可以用期權、業績承諾等現階段成本最低的方案。這些從本質上,都可以理解為投資思維。
除了上述創業者的投資思維舉例外,從業務角度考慮,創業者需要有投資思維。很多企業IT服務的創業者都是技術出身,之前並沒有創業經驗,因而更執著於技術本身,對於商業化的嗅覺與思維則相對欠缺,這意味著很多時候所開發的產品、提供的服務並不接地氣。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偏向於關系型社會,投資人更看重的是創業者是否真正懂用戶的內生需求,而不只是技術本身。
從融資角度,創業者也非常需要有投資思維。衡量一個創業者融資能力的強弱,就看其在與投資人交流的過程中,能否很快、準確地理解投資人的思維邏輯和訴求點。如果能清楚地知道投資人在問什麽,以及問題背後淺層、深層的背景,就能更容易與投資人交流,能更有效地把自己的公司和產品展現給投資人。更進一步,如果創業者還具備一定的資本市場的經驗,對資本市場的規律和節奏有一定的了解,那麽創業者對於公司在不同階段需要多少資金,相應可達到怎樣的估值,都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規劃。
二:創業者的投資模式有哪些?
創業者或創業公司投資無外乎三種方式:財務報表內業務投資、財務報表外業務投資和人脈投資。
首先,財務報表內業務投資,即從整個公司的財務報表維度做出投資。投資方式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自建團隊並孵化,一類是通過並購或者參股外部團隊。通常來講,財務報表內投資應該盡量選擇第一類,盡可能利用已有成果,采用短周期、小投入的方式。對於投入資源大、周期長的業務,其實並不適合財務報表內孵化。
因為財務報表內孵化的業務,會消耗企業當期利潤表上的利潤。尤其是處於資本市場中的企業,這樣做可能將直接影響估值。例如財務報表內孵化了一項業務,使用了1000萬的利潤;而如果該企業是十倍估值融資,其實相當於這1000萬利潤就用掉了一個億的估值。
對於財務報表內並購和參股外部團隊,原則上是並購的外部團隊應當盡量為當期盈利,或者說馬上就會形成盈虧平衡,而不是並購或參股以後有很大的當期虧損。如果處於虧損狀態,可以等到快達到盈虧平衡點或者已經形成當期盈利了,再通過財務報表內方式做並購或者參股。
其次,財務報表外業務投資,也就是說不直接使用企業的資金。投資方式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大股東個人,一類是與機構合作。
大股東個人需要註意規避同業競爭,即不要投資與現有業務相同或相似的業務,否則就相當於違反了競業條款。一般來講,投資產業上下遊或者周邊業務都可以。但未來還可能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大股東個人投的業務不能與公司現有業務產生關聯交易。如果確實是存在潛在關聯交易的業務,可以從模式上做設計和優化,或者回避以大股東個人名義去投資。
與機構合作,可以成立產業基金,產業基金采取產業鏈布局,或面向某一個特定標的的項目形式。這種方式從資本運作的維度來講,可以把資源放大,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整合更多資源一起做投資。
什麽需要財務報表外業務投資呢?這包括需要前期孵化和大量投入的業務,這些業務可能影響企業的財務報表內業績。那麽,等到這些業務開始盈虧平衡或者開始盈利了,就可以再通過財務報表內並購等方式,把這些業務收購進來。通過合理的表內、表外兩種投資組合方式,可以幫助創業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避免業績的波動,在資本的道路上走的更平順。
第三,人脈投資。人脈投資不外乎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產業人脈資源,包括為創業企業需要重點攻克或者掌握的產品技術,以及為市場發展投資的人脈資源;第二方面是政府人脈資源,政府資源是所有的企業發展都離不開的外部環境;第三方面是資本人脈資源,就是企業往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的渠道資源。以及未來在IPO過程當中可能會需要的券商資源、律師事務所資源、會計師事務所資源等等。
三:經營思維對投資人有何幫助?
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行為涉及對潛在被投企業和被投企業經營狀況、所處產業階段以及整體市場的判斷,這影響到對潛在被投企業和被投企業的估值、幫扶以及後續投資,也影響到投資機構的最終退出路徑,因此投資人必須具備基本的企業經營管理思維、必須考慮創業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形態,才能讓投資的利用率最大化、投入產出比最小化。
在投前階段,投資人應該理解創業企業的發展路徑。一家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擁有的資源、匹配的戰略和戰術、配置的團隊、產品的成熟度、獲得的客戶、業績等都不相同,相應的要求當然也不一樣。不能要求天使輪的項目和團隊像A輪和B輪那樣完整,如果天使輪就有非常高檔次的管理體系、非常高的業績回報,這通常不太符合企業發展和經營邏輯。
投資人更應該看創業者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好現有的資源。這可以看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創業企業過去的發展狀況、業績表現,另一方面是創業者的潛力,包括學習和成長速度。如果成長速度夠快,那麽創業者在不同階段就具備不同的撬動資源和資金杠桿的能力。
在投後階段,投資人一般會幫助被投企業嫁接各種資源,特別需要跟創業者保持在相似的思維層面。有的創業者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如果創業者覺得投資人不懂業務或不懂企業經營,也不會願意與投資人多交流。
四:投資人該如何理解、幫助參投企業?
對創業企業來說,最核心的訴求往往是市場渠道。投資人可以幫助企業擴大市場渠道,把已有的產品、服務銷售出去,幫助企業獲得營收。
其次是產品和技術。投資人從這個層面可以幫助創業企業把壁壘建得更高,打造創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是人才。創業企業的組織架構在一開始不可能很完整,團隊成員構成可能很長時間內都只是滿足當下需求,解決最核心、最重要的問題。例如,技術型創業公司在一開始可能只有研發人員、完成了研發後才組建市場和銷售的團隊、產品上市後才去物色交付人才、客戶已經采用後才去物色售後人才等等,創業企業在不同階段對人才的需求有差異,補足創業企業的人才短板,也是投資人可以幫扶之處。
第四是經營管理。隨著企業的發展,員工、客戶、業績等規模發生相應改變,需要引入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發生改變,很多創業者之前並沒有經營管理大型公司的經驗,當經營業績從幾百萬增長到幾千萬甚至上億,這個過程中將對創業者原有的經營管理能力形成挑戰。此時,投資人可以幫助創業者引入真正有經驗、經歷過實戰的人才,幫創業者做輔導和輔助,這對創業企業再上一個臺階較有幫助。
第五是戰略規劃。當創業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後,就開始需要有技術、市場、上下遊合作夥伴等維度的戰略規劃,這些是投資人可以幫扶創業企業之處。
第六是產業生態。當創業企業做到了足夠的規模、體量後,自然而然會打造屬於自己的產業生態。這個過程當中,投資人其實就是創業者的好合作夥伴和外腦。不論是從資本層面,還是對行業的理解,或是對產業上下遊生態的理解層面,投資人都有更寬的視野。投資人在產業生態布局方面,有很多可以輔助到創業者之處。
其它還有政策資源。政策資源,一是不同的地×××府的不同產業、人才等政策,有的地×××府對不同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同。二是對稅收、場地等,不同的地×××府有不同的優惠政策。作為投資人,有很多與地×××府的合作,相對來講更容易獲取這些資源。
當然,還有資本資源。資本就是間接的和直接的融資,投資人幫助創業者在財務、法務等方面做好合規工作,在企業業績達到足夠體量時,幫助創業者一起籌劃IPO或者並購,最終實現投資人的退出。
其實作為投資人,天然的商業模式就是先成就創業企業、成就創業者,然後再成就自己。這個過程其實沒有什麽捷徑,只有企業成功了,投資人才有可能成功。
五:投資人資源有限,如何幫助創業者?
如果投資人暫時還達不到對資源的較高擁有度,該怎麽做?
首先,投資人也不是萬能的,不可能擁有所有的資源,只能盡力而為;其次,投資人的某些資源可以直接給創業者,例如市場、渠道,而有些資源卻不能直接給,例如經營管理、戰略規劃、產業生態布局等等,需要投資人跟創業者一起不斷探討。這是一個參與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對接資源。投資方式千差萬別,但投資人在本質上要盡可能地理解創業者,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發現創業企業的需求,而不是給創業企業添亂。
此外,投資人也要經營自己的資源。被投企業就是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例如共同服務某一類客戶甚至同一客戶,共用一類渠道或針對同一市場等資源。投資人也需要整合已有資源,通過現有的資源再推薦新資源,這是資源生態的自我生長行為,無法一蹴而就,而要貫穿始終。
六:投資人如何把握介入企業的深度?
有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創業者,對行業的理解、對資源的積累都比較深厚,自主意識又比較強,相對來說不太願意被投資人過多插手。那麽,投資人對介入企業深度的把握,需要記住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嘗試去控制被投企業。
投資人扮演的就是幫助者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提供的幫助應該是企業當前正好需要、存在短板之外。如果企業本身已經很強了,投資人還要根據自己的理解瞎插手,就沒必要了。而創業者的投資思維把握,需要抓住一條核心邏輯,就是創業者的投資行為不要變成財務投資行為。所有創業者投入的時間、精力、資源等,都必須要圍繞主營業務,必須圍繞產業生態的構建,這是一個比較清晰的邊界。
七:投資人如何處理與創業者的思路分歧?
第一個原則是投資人不要嘗試去控制企業。投資機構多數是以參股方式投一個企業,如果需要控制一家企業,可以像巴菲特一樣去收購企業而不是投資企業。收購來的企業就可以深度地介入,甚至可以調換管理團隊。而投資一家企業,投資人首先要放正自己的態度,要以創業團隊為主,投資人提供的思路、看法、觀點等都僅是供創業團隊參考。由於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視角不同,例如創業者很難全面地看待競爭對手,也難客觀衡量自己的發展現狀、經營現狀等,那麽投資人可以成為創業者的外腦。投資人以另外一個視角,幫助創業者做更全面的經營規劃。
八:投資人如何看待過往的經驗教訓?
不同行業和不同公司在經營方式上的區別殊異,而市場環境又動態變化,但很多投資人喜歡把之前投資的成功經驗標準化,輸出給後面的投資項目,而把失敗項目視作“坑”,在之後的項目中采取一律排斥態度。這其實是投資圈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困惑,重要的是客觀看待經驗和教訓。每一個項目都會有差異——在細分方向存在細微差異,創業團隊也各有差異。因為有這兩點差異,就需要對每一個項目進行調查和分析,再根據項目的行業特點以及團隊特點給出建議,要避免陷入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
結語:
總體而言,當前中國的企業服務創業者和風險投資機構都處於起步的第一階段。風險投資機構還分為美元基金和本土基金兩類,其中的美元基金具有國際視野但需要進一步補充對中國市場的理解,而本土基金則具有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但需要補充對全球科技和技術發展的敏銳觀察。
鈦資本研究院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轉型,新型ICT技術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加上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中國積極拓展“一帶一路”等大背景,中國的企業服務創業者和投資機構有望進入第二階段——國內國際市場的融合。
現在,總結第一階段的創投思維,無疑將有助於更好的發展第二階段的中國企業服務創投市場,以及有益於整個中國企業服務產業的長期發展。(文/鈦資本研究院)
創業與投資的思維博弈均衡,是創投長期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