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團隊感悟(11)----跳槽,創業與個人發展
阿新 • • 發佈:2018-12-29
本文作者:sodme
本文出處:http://blog.csdn.net/sodme宣告: 本文可以不經作者同意, 任意複製, 轉載, 但任何對本文的引用都請保留文章開始前三行的作者, 出處以及宣告資訊. 謝謝.前記:
友說:“大寶,我要辭職了”我說:“為什麼?”友說:“沒有個人發展空間,本來那個位置應該是我的,但是現在被其他人佔了”這樣的對話,我重複過不止一次兩次,雖然每個人每次的情況都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卻是同一個,那就是:技術人員的個人發展問題。對於個人發展空間,我們常常狹隘的理解為:哪個當官的位置我可以作?哪個重要的職位我可以升?但是,一個團隊中,官位總是有限的,你坐了,人家便沒了機會,而人家坐了,你也肯定沒了機會。如果我們僅僅把個人發展空間理解為官位,那確實是非常有限的。到底什麼才是所謂的“個人發展空間”?是不是,只有當了官,才叫擁有了個人發展空間?這是一篇有關“技術人員個人發展”的作團隊感悟,其核心思想是:只有一起想著把產品這塊餅作大了,個人才能談得上更大的發展,在想著索取之前,先想想自己可以為產品作好作大貢獻什麼。一個技術出身的人,如果想要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除了基於本職的相關技術技能外(這是基礎),還必須要掌握一些跨專業、跨公司甚至是跨行業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是非專業能力),有了這些能力,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從事什麼工作,心裡都不會慌,因為你已經找到了正確作事的感覺、方法和狀態。在我看來,所謂的“個人發展空間”,是說你是不是有足夠的自由度去拓展自己想拓展的能力,從而實現並求證自我價值,這些能力可能包括: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進度把控能力,與人交流能力,時間規劃能力等等等等。如果給了你充分的自由度,讓你可以去充分拓展這些方面的能力,那要不要那個官位又有什麼區別呢?難道僅僅為了一點點虛榮心,就非要謀個一官半職嗎?再者,只要把這些“當官”的能力鍛煉出來了,即使在當前專案中沒有發揮的空間,那在專案發展壯大了以後,或者,乾脆在別的專案裡,也早晚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當官,而是在於有沒有機會去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沒有機會去實現個人價值,有沒有自己通過個人成績去爭取過這樣的機會。在我看來,個人發展空間,是自己通過成績爭取來的,而不是別人恩賜給你的,“當官”,是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產品作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然結果,而不應該成為追求的目標。 引入正文----01年,我大學畢業,7年的時間裡,先是在一個學校老師辦的公司裡作網路教學軟體開發,後來創了一次業並最終失敗,再後來,從成都北上,想在北京尋找自己的未來,但幾經輾轉,最終到了廣州。我想,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我的經歷,“走南闖北”,也許真的蠻合適。但是,也正是因為自己經歷過這許多,自己內心的感悟才會更深刻。我想,我心中從不放棄的一個信念就是:我相信,而且,是當成信仰一樣的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我也一定會親手創造出一個更好的明天。每個人,都有選擇更美好生活的權利,所以,我從不避諱與團隊成員談及跳槽、創業乃至個人發展的問題,如果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絕不阻攔,特別是團隊核心人員,也絕不挽留,就象我曾經的一位老大哥對我一樣,他把我從北京放走,跟我說的也是同樣的話,我至今感激他。無論是跳槽,還是創業,或者是在團隊內部,涉及到個人發展的大問題,這樣的決策,每一次,可能都會是命運的轉折點,所以,選擇一定要慎重。那麼,每次面對機遇來臨,我們該如何處理和麵對呢?個人發展,從方向上來看,可以分為在內部發展和在外部發展兩種。前者是說在當前團隊和專案內的發展,後者是說離開現在的團隊,跳槽出去或者創業自己幹。不到萬不得已或者水到渠成,我不贊成輕易離開現在的團隊。因為,每個公司,每個團隊,每個專案,都會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與其花時間去找另一個不完美,不如在現在的環境中儘自己的力量去把當前的東西作得更完善。換工作,絕不能僅僅只看薪水多少,更大程度上,還要考慮你在現在的公司已經積累的同事信任,上下級關係這些人脈資源以及你的專案經驗等等,一旦換了一個新環境,這所有的東西,都需要重新積累。之前,我也一直困惑,我們這些作技術的,是不是到了三十歲以後真的就沒人要了,沒法活了?我們的職業,真的是吃青春飯嗎?現在,我弄明白了:一個人,只要把自己的能力真正的鍛煉出來了,無論到什麼時候,在什麼單位,都有用武之地。這裡所說的“能力”,不只是狹隘的專業技能,它更大程度上,還包括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人交流,與人溝通,細緻觀察,縝密思考,把握人的心理”等等與技術無關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常常是跨專業、跨公司甚至是跨行業的。只要真正的學會了這些能力,將來即使是去開個小麵館當個小老闆也同樣能派上用場,作得很好。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作技術作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什麼大的起色,因為他們只顧埋著頭作技術本身,而忽略了去有意識的培養這些跨專業、跨公司或者跨行業的能力。應該說,作技術的人,都還是比較聰明的,他們之所以欠缺這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因為他們學不會,而是因為他們從不曾意識到,從不曾留意過,也從不曾努力過。有時,我們會開玩笑的說“書讀得越多,人就越傻”,現在想來,覺得還真有點道理,書讀得多了之後,就不知不覺的被繞進去了,就不知道從哪裡能跳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一個本科畢業甚至是更低學歷的,卻可以作一個博士的老闆的原因吧?因為老闆看人看問題總是看得更透,行動也更務實。說到團隊內部的個人發展,團隊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儘可能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範圍內去自主拓展自己的能力,比如,我們可以下意識的安排一些需要組織、協調的工作給一些想拓展團隊組織方面能力的同事,還可以下意識的安排一些效能調優,架構優化等技術含量高的工作給專心研究技術本身的同事,等等。從團隊成員來說,也應該主動表達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同時,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努力證明自己具備這方面的基本條件,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團隊就會考慮到你。 說到創業,也許,是我現在作事太過務實了,我基本很反對只靠一腔熱血就準備出去創業的觀點。有的人,是因為發現了一個市場機遇而去創業;有的人,是因為受不了公司的氛圍而去創業;有的人,甚至是因為見著自己的上司不爽而選擇去創業。很多人,可能連“自己為什麼要去創業”這個問題都沒想清楚就去創業了,這就更不應該了。如果連一點基本的隱忍都學不會,還想在複雜得多的創業過程中有所成就嗎?創業不是兒戲,除了你自己,還需要考慮到家人和其他更多依靠著你的人。在我看來,創業,更象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當你的技能、人脈、資源,以及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創業便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你的身邊也會自然而然的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對市場的觀察以及對商業模式和商業前景的判斷,也會自然而然催生創業的想法。可能有的人,會覺得這樣的時間太長,受不住在這之前漫長的積累時間,等不了,他們甚至會反問:比爾-蓋茨不是大學還沒讀完就開始創業了嗎?國內幾個門戶的大佬創業時不都年齡不大嗎?我想說的是,創業,重要的,不在於年齡,不在於年齡大或者年齡小,而在於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東西有多少,不能你認為一個創意好,就冒然決定創業,要知道,你認為的創意,於市場和使用者而言,可能根本就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有用,而沒有用的產品,又怎麼能指望使用者來喜歡呢?馬雲35歲才開始創業,還不是一樣弄出了一個阿里巴巴?牛根生45歲時才開始創業,還不是弄出了一個蒙牛?他們之所以這麼成功,是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積累了很長時間,所謂“厚積薄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什麼叫作事業?什麼又叫作創業?是不是隻有當自己擁有了一家獨立的公司,才叫創業?是不是隻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規劃來作,才叫事業?不是,完全不是!在我看來,一個人的事業,可以時時處處開始,只要你認為你是在作事業,你從現在開始就可以是在作事業,儘管那可能不是你的公司,不是你的產品,甚至,不是你的團隊,但你一樣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去積蓄自己作事業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這絕不是自欺欺人,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創業觀。在我早前那篇有關“拋開技術作技術”的訪談中,我就曾經說過:帶著作事業的心態去作你現在的事,有百利而無一害,也更容易成功。這個公司不是你的,這個產品不是你的,這又有什麼關係?縱使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你的,人家也沒有阻擋你在這個公司,在這個產品上發揮你的才能,積累你的經驗呀!把可能並不是你的公司或者並不是你的產品當作你自己的事業,絕不是犯傻,在享受成功之前,每個人都必然要經歷漫長的積累,各方面能力和資源的積累,都必然要經歷失敗、痛苦和彷徨的掙扎,這是一個創業者所必備的素質,多點耐心,多點韌性,一切,就會在不自不覺中沉澱並最終爆發。話說回來,對於一個初出校門的學子來說,無論是基於經驗,還是基於對行業的把握,都不應該奢求太多,要能潛下心去,用三四年的時間去積累,去沉澱,去觀察,而且,最好是呆在同一個公司裡,因為對一個公司和一個行業的理解,沒有三四年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於中國這一個非常特殊的市場來說,技術所起的作用,真的很有限,我們需要鍛鍊和把握的,往往是更多技術之外的東西,比如:與人交往的能力,對行業本質的分析,對中國國情現狀的把握,以及,對所服務使用者心理的把握,這些東西,沒有一個與技術相關,但卻是決定你產品是否成功的關鍵。自己作老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雖然得到的更多,但可能失去的也不少,雖然表面光鮮,但是,真正的鬱悶只有自己知道,那麼,問一問你自己,那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無論是否假日,也無論是否週末,你的心裡永遠都得裝著公司,裝著產品,永遠都得考慮下一步怎麼走,永遠都要考慮風險如何規避,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作老闆的。當然,也並不是只有當了老闆,才能作一些事的,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當老闆的,是給公司所有員工打工。當然,如果你非要堅持現在就去創業,那我有幾句話送給你:1. 最好從一開始就能小有贏利,贏利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可以由此進入一個良性迴圈;2. 慎用別人的投資,不用投資最好,特別是,當你已經具備了第1個條件後;3. 不要讓家人蔘與公司運作,否則,麻煩會比正事多;4. 不要搞股權分立,要一個人可以把握公司核心資源,要擁有話語權和決策權;5. 不要跟學校的教授合作,也不要跟業內圖有虛名的“資深人士”合作,要找,就找那些實實在在作事的人;6. 不要跟不正幹或不走正道的人合作,沒必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這個世界的陰暗,是你所無法想象的;7. 不要懷著拉投資的心態去創業。你創業是為了什麼?把自己的事業全寄託在拉到投資這唯一的“關鍵”問題上,是不是太幼稚了?太傻了?創業要自主,要靠自己。
本文出處:http://blog.csdn.net/sodme宣告: 本文可以不經作者同意, 任意複製, 轉載, 但任何對本文的引用都請保留文章開始前三行的作者, 出處以及宣告資訊. 謝謝.前記:
友說:“大寶,我要辭職了”我說:“為什麼?”友說:“沒有個人發展空間,本來那個位置應該是我的,但是現在被其他人佔了”這樣的對話,我重複過不止一次兩次,雖然每個人每次的情況都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卻是同一個,那就是:技術人員的個人發展問題。對於個人發展空間,我們常常狹隘的理解為:哪個當官的位置我可以作?哪個重要的職位我可以升?但是,一個團隊中,官位總是有限的,你坐了,人家便沒了機會,而人家坐了,你也肯定沒了機會。如果我們僅僅把個人發展空間理解為官位,那確實是非常有限的。到底什麼才是所謂的“個人發展空間”?是不是,只有當了官,才叫擁有了個人發展空間?這是一篇有關“技術人員個人發展”的作團隊感悟,其核心思想是:只有一起想著把產品這塊餅作大了,個人才能談得上更大的發展,在想著索取之前,先想想自己可以為產品作好作大貢獻什麼。一個技術出身的人,如果想要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除了基於本職的相關技術技能外(這是基礎),還必須要掌握一些跨專業、跨公司甚至是跨行業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是非專業能力),有了這些能力,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從事什麼工作,心裡都不會慌,因為你已經找到了正確作事的感覺、方法和狀態。在我看來,所謂的“個人發展空間”,是說你是不是有足夠的自由度去拓展自己想拓展的能力,從而實現並求證自我價值,這些能力可能包括: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進度把控能力,與人交流能力,時間規劃能力等等等等。如果給了你充分的自由度,讓你可以去充分拓展這些方面的能力,那要不要那個官位又有什麼區別呢?難道僅僅為了一點點虛榮心,就非要謀個一官半職嗎?再者,只要把這些“當官”的能力鍛煉出來了,即使在當前專案中沒有發揮的空間,那在專案發展壯大了以後,或者,乾脆在別的專案裡,也早晚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當官,而是在於有沒有機會去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沒有機會去實現個人價值,有沒有自己通過個人成績去爭取過這樣的機會。在我看來,個人發展空間,是自己通過成績爭取來的,而不是別人恩賜給你的,“當官”,是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產品作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然結果,而不應該成為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