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激蕩三十年》八、中國現代企業元年1984—“王石們”

《激蕩三十年》八、中國現代企業元年1984—“王石們”

abc 正在 政策 white 100% 價值 clear 質量 人力資源管理

在中國企業史上,有個偉大的年份是1984年。日後很多馳騁一時的公司均誕生在這一年,後來,人們就把1984年叫做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 1984年的特殊氣質,在元旦剛過不久就散發了出來。1月鄧小平突然決定到南方看看。鄧小平把目光放到了預先沒有列入中央規劃、後來也沒有得到中央財政特別扶持,而此刻正飽受爭議之苦的深圳特區身上。鄧小平一生有過兩次著名的南下,一次是1984年,一次是1992年。這兩次南巡,對中國經濟的風向變動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鄧小平南巡”這個詞匯組合從來沒有在正式的公文中出現過,但是它卻在民間和媒體上被廣為采用,它寄托了人們對鄧公的尊重和期望。 之前我們也講到過,當時的經濟開發特區是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非議的,說
深圳除了五星紅旗是社會主義的,其他全部都是資本主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抵達深圳,馬不停蹄的走遍了深圳特區,一路上鄧小平不講話,也不表態,參觀的時候也很沈默,不露聲色。鄧公在深圳的表現,可謂意味深長,他用行動表明了自己支持的態度,卻又在言辭上留下空白。隨後27日,他離開深圳前往另一個特區珠海,在這裏他一反在深圳的沈默態度,寫下“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算是給特區經濟下了結論。2月1日,鄧小平回到廣州,又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並在最後特意把落款時間寫成了1984年1月26日,表明他還在深圳時已經有了這個評價。到此為止,關於經濟特區的爭論就此終結。在鄧小平離開廣東後的第二個月,中共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向外國投資者開放14個沿海城市。中國的對外開放由點及面,最終形成了沿海全境開放的格局。
也正是這一年,隨著改革從農村向城市推進,我們驚奇的發現,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們紛紛上路了,日後很多名揚一時的公司均誕生在這一年。也許從一開始,他們就註定要走上一條崎嶇坎坷的命運之路,但幸運的是,他們都活了下來。 在山東青島,35歲的張瑞敏被上級派到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器廠當廠長。他後來回憶說:“上班8點來,9點人就走了,10點鐘在大院裏丟一顆手榴彈都炸不死人的,因為人都走光了。”張瑞敏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了13條規章制度,第一條就是“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現在看起來這麽可笑的事情,確是他當時面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有一次張瑞敏當眾砸毀了76臺質量不合格的冰箱。而這樣一家電器廠就是海爾的前身。十多年後,張瑞敏創辦的海爾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制造企業,並以良好的企業形象和服務意識贏得了用戶的歡迎,成功打入了國際市場。
在北京中關村,每天在計算機研究專業機構工作,卻每天都無所事事的柳傳誌終於按耐不住寂寞,創辦了一家公司,地點就設在單位原來的傳達室,一間只有20平方米的小房間裏。他信誓旦旦的對領導說:“將來我們要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創業之初的柳傳誌,像一個沒頭蒼蠅一樣騎著自行車每天在北京街頭轉悠。先是在單位大門口旁邊擺攤,賣電子表和旱冰鞋,後來又批發運動褲衩和電冰箱。他不可能想得到,他創辦的這家小公司日後成為了IT行業知名度最高的民族品牌,竟然收購了美國電腦巨人IBM公司的PC業務,與世界行業巨頭展開面對面的競爭。柳傳誌一手鑄就了龐大的商業帝國——聯想。 在珠江三角洲,一個小酒廠的廠長李經緯因為到廣州出差看到人們都喜歡喝可口可樂,於是萌發了辦飲料廠的想法。不久之後,健力寶誕生,並隨中國體育代表團出戰洛杉磯奧運會,一鳴驚人,從此被譽為中國魔水。此後健力寶一直被譽為“民族飲料第一品牌”。 在惠州,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李東生利用一個簡陋的農機倉庫開辟自己的工廠,與香港人合作生產錄音磁帶,這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家電巨頭TCL。 在廣東順德的一個小鎮,只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潘寧和他的員工,手工打造出了中國第一臺雙門電冰箱,試驗成功那天雷雨交加,他獨自一人沖進大雨中嚎啕大哭,科龍集團也就此誕生。 同樣在這一年,軍醫大學就教授趙新先帶著自己的產品在深圳筆架山下開始新的事業,三九集團一度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制藥企業。 在火熱的深圳,不久前還忙碌著倒賣玉米的年輕人王石,創辦了一家商貿公司,他發財的秘訣在於利用特區的政策優勢賺取“倒爺”手中的外匯兌換差價。隨著內地對特區進口商品的需求迅速擴大,他很快淘到了第一桶金,此後一路風雨走來,帶領自己的團隊大舉進軍房地產,終於造就了中國最成功的地產企業——萬科集團。 這是一段讓很多企業家自豪卻不願意多作回憶的歷史,在創業初期,他們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在灰色地帶完成了原始積累。他們出身不同,秉性各異,卻無一不充滿激情,渴望闖出一個新的世界。雖然他們中很多人才剛剛開始學習市場經濟裏的“ABC”,但他們的創業精神和生存智慧仍令人難忘。在此後的三十多年裏,這些企業家們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斷接受市場化、全球化的洗禮。 此時的中國和1978年相比完全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全民經商熱正在席卷全國。1984年是一個全民經商的年份,是一個爭相註冊公司的年份,在這樣的年份裏,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們都下海吧,當年最流行的段子:“手術刀不如剃頭刀,搞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當年《中國青年報》做了一項調查,最受歡迎的職業排名前三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廚師,而排名最後的是科學家、醫生、教師。賺錢、賺錢、除了賺錢人們似乎不需要想別的什麽了。但畢竟有的人不一樣。比如說王石,他一開始就有著別樣的報復。 1984年9月23日萬科在深圳成立,王石當上了經理,當年沒有人關心這一件小事情。因為深圳每天都要成立幾十家這樣的貿易公司。公司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後的好幾年了,王石做的事情和其他貿易公司沒有什麽區別。就是只要有錢賺什麽行當都做。他有貿易、有制造業、有一點點加工業,消費品的生產。當然也開了萬家百貨,在這個同時呢他也搞房地產,所以萬科是一個非常有深圳特點的公司。 但是,王石在當時的深圳公司老板中間可以算是一個另類。因為更多的人是從賺錢回到賺錢,最開始是為了賺錢,最終的目的也奔向了賺錢,那麽王石可能從最開始的賺錢,慢慢的過度到了做一個企業,做一份很好的事業。這個是他和深圳當時其他貌似公司老板的不同。王石的這一點不同後來體現在了萬科的“陽光照亮的體制”上,萬科公開宣稱。萬科不行賄,不受賄。 很多年以後,羅振宇在和王石見面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說:都說你不行賄,這是真的嗎?你一個地產公司,你說你不行賄,說破天我都不信啊。王石說,萬科真的就不行賄,這麽多年過去了,萬科一直這麽說,也是一直這麽做的。萬科裏面的人進進出出也辭職了很多。如果萬科行賄,那出去的人自然會向公眾爆料的,但是這麽長時間也沒有人說我原來是萬科的某某經理,其實萬科說不行賄是假的,什麽什麽的。沒有!王石接著說,其實所有的官員都是人,是人就有多掙一點錢的需求,改善生活嘛。只是有人管得住自己,有人管不住自己。管不住的就成了受賄,是吧?但是想要錢是所有人的需求,但是你別忘了所有的官員正因為他是人,所以他就有別的需求。比如說,幫助一家好公司成長,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一點政績的需求。還比如說他有證明自己清白的需求。這也是官員的需求,他是人。那好,我萬科不行賄,我是不能滿足第一個他要掙錢的需求,但是我們滿足了後面兩個,幫助一家好公司以及證明自己清白的需求,更何況我還省了一筆錢。你說哪個劃算?所以我後來聽馮侖對王石的一個評價。說王石是一個“被逼出來的聖人”。從這種故事裏我們就看出,王石不行賄,與其說是他感性選擇的結果,不如說是他精明計算的結果。王石這是他對長遠的商業利益的一種算計。他算這個問題的方法,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這個被“逼出來的聖人”日後還是被逼著做了很多在當時看來是鋌而走險的事情。1986年為了脫離母公司,深圳特區發展總公司的控制。王石主動要求萬科成為深圳股份制的試點,每股一元。一年多後深圳股市開張,萬科以0002號正是上市。 很有意思的是,當時股票剛發行的時候,大家都不理解。那時候的股票還真是一張紙票,不像現在是看不見的。王石呢親自帶隊到大街上去推銷萬科的股票。就找了一個菜市場,人多嘛,在那裏賣股票。買了半天賣不出去,想著不是辦法啊。想起自己有個朋友在當地的工商局,就請這個朋友把這個菜市場裏的商販全部召集起來,王石站到臺上向這些商販推銷股票。開始說這個股票如何的如何好,說了好一會。下面的商販不耐煩了,就起哄。餵餵餵,你別吹牛了,說了這麽多,別說了別說了,你就說要我們捐多少錢吧?趕緊的,捐完了我們還要去賣菜呢!呵呵,其實這個時候股票到底意味著什麽,就連王石自己肯定也不知道。 之後到了1994年,王石又因為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鬥爭”被逼著下決心走上了專業化的道路。 在1994年3月份的時候,當時國內的最大證券公司,君安證券。老總叫張國慶。張國慶和王石也是很好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張國慶去王石的辦公室看她。兩個人一起待了5分鐘,張國慶就走了,轉頭對王石說“我要對你頭不信任票。”在張國慶離開之後找了很多股東,召開會議。然後寫了一封《告萬科全體股東書》,要求王石下臺。主要的理由就是,王石搞多元化經營,股東不知道它是幹什麽的。當時這個事件在證券界叫“君萬風波”。是第一次股東對一家上市公司的經營,提出異議。當這個事情王石僥幸過關之後,他就開始對企業專業化這件事情進行認真地思考。萬科的戰略,也就是從94年開始,從萬科創業的第十年的時候,王石下定決心要做專業化。 當時他甩賣了很多資產,到最後實際上最主要的就剩下了兩家,一家是萬佳,是做超市的。還有一個就是萬科,在做房地產。在這個時候王石就已經舉棋不定了。到底賣掉哪一個?他就自己回到辦公室,拿了一張白紙,然後就把他能夠想起來的,公司裏面的可以算的上人才的,他的夾帶中的人物。他就在紙上隨意的寫,寫了滿滿一張紙。然後他在去看,這些人誰是萬佳誰是萬科的?寫完之後,分完之後,他驚訝的發現,原來他夾帶中的人物,80%他認為優秀的人才,都在萬科。於是決定就在這一刻就做下了。毫不猶豫的把萬佳賣給了後來的華潤。而他堅決地就去做這樣的一個地產公司。 因為人才選擇了房地產,也是因為房地產。王石沒有讓萬科朝家族式企業的方向發展。而是建立了以職業經理人為主體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王石後來在中央電視臺節目中自己是這樣總結萬科成功的標準的。 萬科我給他定位的成功標準是它不會因為創業者或者主要領導人更換,而從興旺走向衰落。 當你握緊雙手的時候你什麽都得不到,當你放開了拳頭的時候你可以擁抱全世界。我覺得他是放萬科一個很健康的體制,很健康的發展道路也是給自己一個很完整的人生。 王石這種性格裏的灑脫與堅毅,不僅反應在萬科成為全球最大房地產公司的今天,也凸現在創業起點的1984年。正是84年蓬勃發展的社會氛圍,將王石這樣的人推上了中國企業界的舞臺。 《激蕩》紀錄片裏面說,在當時80年代那個市場化和法制化的情況下來說,哪些人容易活下來呢?首先是規矩的人,正的人。另外能夠學習的人、能夠駕馭大組織的人,能夠熟悉社會整體的一個遊戲規則融入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這些人可以活下來。 回到1984年我們會看到,那些在日後擁有偉大前途的人在一開始就展現出來專註和堅毅的個性。成功本就應該屬於他們這樣的人們。

《激蕩三十年》八、中國現代企業元年1984—“王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