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提升情商
一、關於情商
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又稱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 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實際上情商這個概念屬於比較新興的理念,由上邊這位大佬研究並提出。《情商:它為什麼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一經問世,很快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響。
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情商這個理念傳遞到中國以後,也引起廣大人群的共鳴,我們紛紛聯想到了生活當中遇到的各種奇葩人士,以及自己在生活中遭遇到的待人接物上的挫折。一時間,心靈雞湯,厚黑學,人脈學種種被歸於情商研學範疇的理念、書籍和文章紅遍大江南北。
然而,我們真的理解了情商嗎?
其實,情商:
- 情商不只是待人接物,更是如何對待自己
- 情商不是獨立存在的人物特性
- 情商和智商其實是相關的
二、當我談論情商,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在戈爾曼的理論中,情商的維度分為以下五個:
情緒認知 self emotion awareness
- 發覺並理解自身情緒、也在積累人生經驗的過程中,總結出自己情緒體驗和情緒波動規律。
情緒管理 emotion management
-在強烈的情緒體驗中也可以保持注意力和頭腦清醒,並做出合理應對
情緒驅動 self motivation
-用自己最深層最強烈的情緒給予自己完成目標的動力
情緒理解 empathy
-察覺、理解、也迴應身邊人的情緒
社交能力 social skills
-適當影響和管控他人情緒
可以看出來,情商最初的概念核心其實是情緒管理。
在說到怎麼應對情緒之前,我們首先去分析一下,情緒到底是什麼,他是怎麼產生的,又有可能帶來哪些後果?
在心理學上,情緒(emotion)指的是人們對某個刺激因素(stimulus)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而這種反應會進一步決定我們處理這種刺激的行為方式。這些生理和心理反應中,有一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另一些則不是。
一個情緒產生和消亡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生理反應 ●心理反應 ●行為反應。
比如,當我們去陌生環境進行一場面試時,我們本能的會產生緊張情緒(心理反應);我們會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生理反應);在面試的過程中,我們無法回答出本來很簡單的問題,甚至在某些問題上採取了不恰當的態度(行為反應)---- 這就是一次典型的完整情緒反應過程。
三、認知情緒
要管理情緒,第一個層次,首先是管理自己的情緒。首要步驟則是情緒的認知。
自我情緒的覺察相對而言是不那麼難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正處在情緒當中都無法知曉,那麼恐怕已經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不過我們要更有意識的去注意自身情緒的產生,對他監控,更重要的是正視自己的情緒。你會感到憤怒、愉悅、哀傷、沮喪、興奮,這些不論來自於生理還是理智,他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
關於認知:
1. 及時的意識到自身情緒的產生。在一個情緒最終導向行為反應之前,對他進行管理和控制。
2. 要承認情緒的客觀存在,肯定情緒的正面作用,因為這是我們的內心通過情緒向我們傳遞某種資訊。
3. 避免暴力式地壓抑情緒,否定自己情緒的合理性,就等於在否定自身。正視他。
實際中我們還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發現了自己處在情緒當中,但是卻無法對他進行一個準確的描述,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
這裡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鑑,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的情緒究竟身為何物:
叫出名字 - 用更多的詞彙去描述你的情緒
說出特點 - 當前的情緒有什麼特點
聆聽訊息 - 這樣的情緒,是我的內心在向我傳遞什麼資訊
比如當我剛去到我的上家單位時,工作了一段時間,我開始覺得缺乏動力,提不起工作的興趣,但我並不能第一時間明白我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於是我開始探究自己的心態:我感到工作沒有趣,沒有激情,我在應付了事。做為一個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人,這不是我應有的狀態。最終我明白了,這種情緒叫做‘沮喪(depressed)’和‘失望(disappointed)’。而他產生的原因,是出於自己在當前所從事工作的不滿,他沒有滿足我的興趣所在,也沒有給我提供更多的發展。
最終,這次情緒分析和一些其他的事情,促使了我後來的工作轉型。
四、管理情緒
當我們認知到了情緒,下一個層級就是管理自我的情緒。
首當其衝的,我們要去理清對於引起我們情緒的事務的正確理解和看法。
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人們對於一個事務的應對是一種反射式機制,即由外界事物A -> 引發內心情緒C。但是在心理學實踐中,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09.27]提出了另一種觀點,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即外界事物A -> 個人認知B -> 內心情緒C。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建立和釐清對於外界事物的正確認知,消除誤解,消除過度解讀,進而改變情緒。
以前在工作中,我遇到過這樣一位同事:她剛剛加入我們的工作組,由我負責對她進行一個工作指引。然而這個過程中,很快她的一個動作就激怒了我 ---- 在向我諮詢問題的時候,她用自己的手指反覆敲擊我的電腦螢幕。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我相信你也會體會到被冒犯的感覺,這樣的肢體動作一般只有在上級批評下級時才會做出。
如果是更年輕時的我,我可能壓抑不住自己的怒氣,我可能會秉承我一貫以來的作風:直言不諱的指出她的做法有問題。但是,那個時候的我,經歷了一個更深的思考,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她其實並不是在有意的想要冒犯我,而是出於她對於社交禮儀的無知。這樣去思考以後,雖然我仍然對她不滿(出於她社交禮儀的匱乏),但我很快能平息自己的怒氣,並且對於她的行為付諸一笑。
這也是我掌握到的一條原則:當你可以將別人冒犯到你的行為/語言歸結於‘愚蠢’的時候,其實就大可不必將他歸結於‘動機’。這樣清醒的思考有助於管理我們的情緒。
這個例子就是理清對事務正確的看法,從而管控自己情緒的一個例子。
除了更多的思考,去釐清對事物的正確認知,還有以下的角度可以幫助我們管控情緒:
- 冷靜,思考情緒發洩可能帶來的後果
- 使用方法來緩解惡性情緒
- 為情緒尋找出口
科學實驗證明,當人被急切情緒佔據的時候,血液會迅速離開大腦皮層,理智的控制力下降,於是我們會更容易行為失常。這個時候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冷靜,剋制,也許只需要10秒鐘,血液就會流回大腦,我們可能發現原本想要爆發的情緒已經不那麼強烈。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開始重新取回控制權,那些本能的動物性被社會性的人格所壓制,你又能正常表達了。
同樣我們說,情緒反應會伴隨著生理反應,而生理調整同樣可以反過來引導情緒。比如當我去到一個演講舞臺,發現自己緊張不能自已時,我會知道,深呼吸,挺直腰板,用一個強勢的姿態走向演講臺;這些生理調整和肢體動作會很有效的將情緒引導向我想要的方向。
當然,一味的壓抑情緒,並不總是好的做法。如果被某種情緒長時間的佔據,那麼他會導致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甚至嚴重至心理疾病的產生。所以我們更應該為情緒尋找合適的出口。
比如,當你感到憤怒又無從宣洩的時候,也許可以去聽一段饒舌,聽rapper宣洩他的怒氣你會感到心情舒暢許多。
又比如,去健身,去打球,去跑步,用大汗淋漓的方式去驅散心中負面的情緒。
而更多的時候,情緒是需要表達的。
中國的傳統教育總是傾向於壓抑式教育,我們不可以哭泣,不可以軟弱,不可以膽怯。。。過度的壓制情緒並不會帶給我們健康的心態。
我們更應鼓勵情緒的適當表達。
表達你的情緒,而不是帶著情緒去表達。讓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人際交往中有效的方式。
注意表達方式,在這種情形下,有一種很好的表達句式我們可以運用 ---- XYZ句式:“當你在X的情況下做Y這件事我感到Z”。
比如:“昨天晚飯時你說的那些話,讓我感到不安”。
注意到了嗎,這樣的表達方式更不容易引起反感,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句話的最終放在了自己身上,而不是強調別人的行為和問題;並且表達出情緒,卻不至於讓情緒去破壞一次對話。
五、理解和應對情緒
情商的下一個層級,我們搞定了自己以後,還要去理解別人,理解別人的情緒。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那種‘搞不清狀況’的人,甚至很多人會在完全不自知的情況下冒犯和傷害到別人,我們說情商,當然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怎麼才能理解別人的情緒呢?記住,誰也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人與人的相互理解是很困難的,這個過程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切忌想當然。
好在放在情緒理解的程度而言,比起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要容易一些的,我們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
- 注意觀察
- 換位思考
- 詢問感受
注意觀察,即所謂的察言觀色,需要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付出額外的努力,留意別人話語中的潛臺詞,注意肢體動作和表情變化。當然察言觀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如果做不好卻強行實踐,收效不好的同時可能同時會讓你活的很累。
現在我們經常講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我是ta,在這樣的場景下,我會有怎樣的情緒?勤作換位思考就不至於對氛圍,對別人的情緒完全沒有感知。
其實很多情況下,當你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有或者是否會有怎樣的情緒產生,如果場景合適的話,我們也可以完全直接去開口詢問。比如當我們與他人進行了一次交流,然後我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剛才的有一些言論是不是有可能冒犯了他人?與其在內心糾結,我們完全可以去詢問對方:“不知我剛才的話有沒有冒犯到你?”這樣不但可以確定對方的情緒和感受,同樣也表示出你對於對方的感受是關心的這樣一種態度,這當然是一種積極的訊號。
當今也有一種非常主流的聲音存在,即‘勇敢的做自己,不要太關注他人評價’。注意不要對這樣的觀點產生誤解,認為自己只需要遵從本能,不用過多的關注他人,這是一種誤讀。上述觀點的核心其實在於應對自己,而不是他人,屬於本文情緒管理第一、二個層次的範疇。
社交是人類本能驅使的一種行為。實際的人際關係和社交中,不但要求我們理解和覺察情緒,很多場景我們還需要對他人的情緒做出應對。
應對他人的情緒,首先我們要把握住兩個人互動的目的所在。當互動的雙方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容易走進兩個誤區:爭對錯和一味忍讓。其實不管是非要和人爭一個高低對錯,還是說常態式的忍讓和做好人,都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我們還要回到人際交往的原點,也就是他的目的所在,比如你想在互動獲得的到底是:愉悅的交談經歷?實際事務的探討?工作問題的解決?
關注於互動最核心的目的,進一步去挖掘對方的真實需求:他的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如何才能讓他平復情緒?他的真正訴求是什麼?當你明確了對方的真正需求之後,就需要思考如何與對方達成共贏,或者你怎麼可以幫助對方實現他的需求。
注意把握人際交往的界限。很多人類個體的衝突,其實都是由於界限感稀薄所造成的。注意探知你與對方交往的界限所在,不要盲目越界,刺激到對方的防禦心理和自我價值區域被侵入所產生的排斥感。同樣也要明確自己的界限,當他人越界時,禮貌的提示。
六、引導情緒
如果我們做為管理者,做為團隊/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引導個體和群體的情緒走向,是我們在情商這個話題最後也是最高一個層次的訴求。一個優秀的團隊核心,一個成熟的家庭成員,我們常常會看到他的高情商和人性閃光。
有一些處事的態度和方法能幫助我們成為這樣的人:
- 探究他人行事的動機
- 前文已經提到過,我們可以剝開事務的表層,嘗試去探尋他人的真實需求,從而對他進行協助。
- 做正能量的傳遞者
- 人們都喜歡充滿正能量,樂觀,積極的人。哪怕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些憂鬱,有些荒涼,都不妨礙你傳遞給別人的東西是正面積極向上。人都是會受其他個體影響的,當你傳遞出去積極陽光的資訊,也會在正方向上推動你周圍的人。實際行動上也要樂於去為他人提供幫助。
- 做成熟主動的聆聽者
- 我們也許要學會疏導他人的情緒,在用教條主義去指導他人之前,首先做一個聆聽者。用聆聽表達出你的關心和關注,併為他人的情緒出口提供一個溫暖的出口通道。
- 強調感受而非結論
- 當你在接受他人表述的時候,注意不要對‘換位思考’過度依賴。換位思考並不是一定能幫我們接近他人的內心深處,世界上沒有兩顆一樣的沙粒,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不代表你一定能完全體會他人的感受。在這個結論之上,要求我們強調自己在付出努力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而不是著急的得出結論或是執著的套用‘道理’。
Reference:
丹尼爾.戈爾曼:《情商:它為什麼比智商更重要》
阿爾伯特·艾利斯:《心理治療的理性與情感》
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