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3500字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3500字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3500字:
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帶著疑問我走進著名畫家、教育家、心理學家李躍兒老師著寫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被裡面生活化的、真摯的話語所感動,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淡淡的溫馨、愛,讓你不由自主的去讀、去看,一個又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讓你欲罷不能、沉浸之中。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出李老師是一個具有愛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好老師。她不僅精通教育,而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書中列舉的在教育過程及生活當中,不同的例項:生動有趣的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和敘述、分析、客觀地評價教育者的各種狀態,深深地把我吸引進去。或許我們從來都沒想過“孩子在我們身邊幸福嗎?”這個問題。書中的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地撥動了我的心絃。
精彩分享
1.如果家長不懂什麼是創造力,不會欣賞藝術,那麼當孩子進行創造的時候就無法識別出來。比如只會按照畫的像不像為標準,而把孩子富有創造力的畫畫視為差作!
2.哭是一種訴求,孩子哭的時候家長應該傾聽,哭完了再來解決問題。

3.我們說過“在錯誤中成長”,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他們的認知過程都是由低向高發展的,所謂“錯誤”,其實是由低向高、通向正確的必由之路。優秀的教師允許孩子失敗。再說,這只是你認為的失敗,是不是孩子的失敗呢?認知的過程沒有失敗的概念,只有一次又一次嘗試,教師的作用在於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你給他提供恰當的幫助,使孩子提升。
4.孩子的小腦瓜裡的不滿要強烈得多,尤其是精神。永遠讓他停在低層次他就會因為不能得到持續的滿足,就會對所學的東西產生厭煩情緒,老師、家長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費了。而要讓觀察、想像、創造心靈感受的捕捉等等上升層次,關鍵就在於欣賞能力的提高。所以,從孩子4歲開始,我就已經著手欣賞能力的培養了。
5.欣賞能力的培養最好的辦法是從故事進入,因為孩子最愛聽故事你講大師的故事,大師一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經歷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動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動,就會對這位大師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想與他親近。
讀後體會
一、“鞋”合適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李躍兒老師認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孩子是腳,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製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設計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我們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職責,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缺乏嘗試的教育方法帶給我們觀念與現實強烈的衝擊。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數成績,而忽視孩子們的心靈成長。片面的應試教育,使我們不願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錯誤中成長啊!我們卻總是在斥責聲中磨盡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翻閱時,我不禁萌生了絲絲酸楚和歉意,因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著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恐懼、孤獨、憤怒。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
那麼,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必須要清楚“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引用周弘老師的一句話,我們只有“用心賞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幸福。
二、“愚昧之愛”與“智慧之愛”
李躍兒老師提到教育與愛育的區別,其實是也就是“上帝之愛”與“天使之愛”的區別,你是要居高臨下地從成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出發來愛孩子呢,還是從孩子的需求來愛孩子?這也是愚昧之愛與智慧之愛的區別。然而智慧之愛絕非易事——它不僅應有高屋建瓴的理論,也應有潛移默化的實踐。李躍兒的可貴也在於她不僅能從自己失敗的教育經驗中借鑑反思,還能以巨集大的目光和心胸,向歷史的先行者學習,面對社會問題,切實構建和實施針對中國現行教育弊端和適於中國教育現狀的方式方法。
李躍兒老師感嘆在她的教育中心培訓合格的教師成功比率僅為60:1。是的,當我們從孩子的幸福“非予即奪”的角度來考查教師是否“合格”,無疑不是一張教師資格證就能通過的。李躍兒說,“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能夠寓教於樂也不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於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還是不夠。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種手段,一種具體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識化為智慧、把品格滲進心靈才行。否則,你只是喊口號。古人講,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就是這個道理。”也許教改之難也就難在這裡。李躍兒敢講這個話,也在不斷尋找和切實運用著這種“手段”,這種“具體的操作方式”……當你手握此書,細聽她講故事,你就有機會了解她是如何理事圓融地把幸福與快樂、知識與能力同時賦予孩子們的,不僅是當下,或許還將延續到他們的未來……。
教育之路永無止境,於每個人,於教育事業本身都是如此;而中國教育尤其需要這樣有益的探索,不僅需要一大批有愛心有智慧的踐行者,還需要在社會上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教育絕不單單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師的事,也是家長和每一個成人的事;不單單是兒童需要教育,成年人也需要或這樣或那樣的教育;因為教育是愛,是智慧,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育人先育己
習總書記提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俗話說,做事先做人,不成才要成人。這就是講“德”的重要性。在傳統的“德智體美勞”標準中,德是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但我更願意把“德”理解為美好的品質,是做人、做事、生活的根基。可是,美好的品質有那麼多,什麼是最基本的?我認為是熱愛生命。
熱愛生命的孩子,才能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像探寶一般發掘到這個世界中的美好:身處大自然時,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即使是一株野草一朵野花,也不忽視他們的美;能輕易發現周圍人的優點,即使遇到再壞的事情,也能發現別人不易察覺的機會。熱愛生命的孩子,知道什麼是美的,自然知道什麼是醜的,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中才能不迷失方向。熱愛生命的孩子,才不捨得隨意糟蹋自己的生命:

雙城記讀後感,喜歡將短暫的生命染上絢爛的色彩,所以會不斷嘗試各種有趣的事情,最終會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所致。熱愛生命的孩子,內心是溫暖的善良的,對弱小會有悲憫,對殘暴會充滿憤怒,對自己給別人造成的傷害常常心存愧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熱愛生命,即使他將來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成就,即使他將來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他也不會扭曲成一個對社會有危害的人。熱愛生命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為人格完整的人。
因此,我現在要做的,不是糾結於那種教育方式,而是讓自己真正認同“熱愛生命”這個價值觀,用行動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生命”的人。當孩子有一個“熱愛生命”的媽媽、爸爸和老師,耳濡目染之後,才有可能能成為一個我所期望的“熱愛生命的人”。這就是育己才能育人。
合上這本書,我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育生涯:“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愛來愛孩子,同時要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所有人、愛所有美好的東西,保護孩子懵懂的心,讓他們有一個溫暖的港灣。”今天,我們應該敞開心扉大聲呼喊:“把幸福還給孩子!”原創: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