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WEB技術發展簡史

WEB技術發展簡史

一、Web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靜態文件 第一階段的Web,主要是用於靜態Web頁面的瀏覽。使用者使用客戶機端的Web瀏覽器,可以訪問Internet上各個Web站點,在每一個站點上都有一個主頁(Home Page)作為進入一個Web站點的入口。每一Web頁中都可以含有資訊及超文字連線,超文字連線可以帶使用者到另一Web站點或是其它的Web頁。從伺服器端來看,每一個Web站點由一臺主機、Web伺服器及許多Web頁所組成,以一個主頁為首,其它的Web頁為支點,形成一個樹狀的結構。每一個Web頁都是以HTML的格式編寫的。 HTML全稱是超文字標註語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它提供了控制超文字格式的資訊,利用這些資訊可以在使用者的螢幕上顯示出特定設計風格的Web頁。Web伺服器使用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字傳輸協議,將HTML文件從Web伺服器傳輸到使用者的Web瀏覽器上。 由於受低版本HTML語言和舊式瀏覽器的制約,Web頁面只能包括單純的文字內容,瀏覽器也只能顯示呆板的文字資訊,但基本滿足了建立Web站點的初衷,實現了資訊資源共享。 這一階段,Web伺服器基本上只是一個HTTP的伺服器,它負責客戶端瀏覽器的訪問請求,建立連線,響應使用者的請求,查詢所需的靜態的Web頁面,再返回到客戶端。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網上資訊呈幾何級數的增加,人們逐漸發現手工編寫包含所有資訊和內容的頁面對人力和物力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而且幾乎變得難以實現。此外,採用靜態頁面方式建立起來的站點只能夠簡單的根據使用者的請求傳送現有頁面,而無法實現各種動態的互動功能。具體來說,靜態頁面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 1.無法支援後臺資料庫。隨著網上資訊量的增加,以及企業和個人希望通過網路釋出產品和資訊的需求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需要一種能夠通過簡單的Web頁面訪問服務端後臺資料庫的方式。這是靜態頁面所遠遠不能實現的。 2.無法有效的對站點資訊進行及時的更新。使用者如果需要對傳統靜態頁面的內容和資訊進行更新或修改的話,只能夠採用逐一更改每個頁面的方式。在網際網路發展初期網上資訊較少的時代,這種做法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現在即使是網友們的個人站點也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豐富內容,因此,如何及時,有效地更新頁面資訊也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3.無法實現動態顯示效果。所有的靜態頁面都是事先編寫好的,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訪問同一頁面的使用者看到的都將只是相同的內容,靜態頁面無法根據不同的使用者做不同的頁面顯示。 而這些不足之處,促使Web技術進入了發展的第二階段。   二、Web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動態網頁
為了克服靜態頁面的不足,人們將傳統單機環境下的程式設計技術引入網際網路絡與Web技術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網路程式設計技術。網路程式設計技術通過在傳統的靜態頁面中加入各種程式和邏輯控制,在網路的客戶端和服務端實現了動態和個性化的交流與互動。人們將這種使用網路程式設計技術建立的頁面稱為動態頁面。 動態網頁與靜態網頁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網頁URL的字尾不是.htm、.html、.shtml、.xml等靜態網頁的常見形式,而是以.asp、.jsp、.php、.perl、.cgi等形式為字尾。不過要注意,這裡說的動態網頁,與網頁上的各種動畫、滾動字幕等視覺上的“動態效果”沒有直接關係,動態網頁也可以是純文字內容的,也可以是包含各種動畫的內容,這些只是網頁具體內容的表現形式,無論網頁是否具有動態效果,採用動態網站技術生成的網頁都稱為動態網頁。
  從網站瀏覽者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動態網頁還是靜態網頁,都可以展示基本的文字和圖片資訊,但從網站開發、管理、維護的角度來看就有很大的差別。 (1)動態網頁以資料庫技術為基礎,可以大大降低網站維護的工作量; (2)採用動態網頁技術的網站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如使用者註冊、使用者登入、線上調查、使用者管理、訂單管理等等; (3)動態網頁實際上並不是獨立存在於伺服器上的網頁檔案,只有當用戶請求時伺服器才返回一個完整的網頁;  
三、Web技術發展的第三階段——Web2.0時代 我相信大家在這兩年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Web2.0”,那麼什麼是Web2.0呢?其實它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2.0。我們可以把第一階段的靜態文件的WWW時代稱之為Web1.0,而就像通常對軟體起名方式把第二階段的動態頁面時代劃為Web1.0的升級Web1.5。可以想象,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有了多麼大的跨越。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會軟體的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
、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網際網路新一代模式。 Blog——部落格/網誌: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後來縮寫為Blog。Blog是一個易於使用的網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釋出想法、與他人交流以及從事其他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TAG——網摘/網頁書籤”,起源於一家叫做Del.icio.us的美國網站自2003年開始提供的一項叫做“社會化書籤”(Social Bookmarks)的網路服務,網友們稱之為“美味書籤”(Deliciou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美味的;有趣的”)。 SNS——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會性網路軟體,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為基礎,擴充套件自己的人脈。可歸納為blog+人和人之間的連結。 RSS——站點摘要:使用者產生內容自動分發,訂閱。RSS是站點用來和其他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的技術。最初源自瀏覽器“新聞頻道”的技術,現在通常被用於新聞和其他按順序排列的網站,例如Blog。網路使用者可以在客戶端藉助於支援RSS的新聞聚合工具軟體(例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 RSSReader),在不開啟網站內容頁面的情況下閱讀支援RSS輸出的網站內容。可見,網站提供RSS輸出,有利於讓使用者發現網站內容的更新。在高速高質高效成為主流呼聲的網際網路時代,RSS無疑推動了網上資訊的傳播,提出了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WIKI——百科全書。Wiki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充套件或者探討比如維基百科全書、百度的“知道”和新浪的“愛問”等。可以說是使用者共同建設一個大百科全書。 簡單一句話,Web1.0到Web2.0就是由網站編輯到全民參與編輯的過程。每個使用者都可以在開放的網站上通過簡單的瀏覽器操作而擁有他們自己的資料,人們可以更加方便的進行資訊獲取、釋出、共享以及溝通交流和群組討論等。每個人都成為了新聞或者觀點的釋出人,通過各種手段,如Tag、關聯、連結等,網站能夠以最大程度展示個人的作用,進而激發個人的積極性,人們成為Web上社會的人,Web也有了社會性,成為了社會化網路。     注:①所謂“六度分隔”,用最簡單的話描述就是:在人際脈絡中,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這中間最多隻要通過六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